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表裡之劑第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表裡之劑第五 (5)

1. 麻黃白朮湯

(東垣)

治大便不通,小便赤澀,身面俱腫,色黃,麻木,身重如山,喘促無力,吐痰唾沫,發熱時躁,躁已振寒,項額如冰,目中溜火,鼻不聞香,臍有動氣,小腹急痛(東垣曰:此宿有濕熱伏於榮血之中,木火乘於陽道,為上盛,短氣喘促,為陰火傷氣,四肢痿弱,為腎水不足,冬時寒水得令,乘其肝木,剋火凌木,大勝必有大復,故見諸證。

白話文:

治療大便不通、小便赤澀、全身及臉部浮腫、膚色偏黃、麻木不仁、身體沉重,加上呼吸急促、無力、吐出痰液、發燒時煩躁,煩躁後寒顫,後頸及額頭冰涼、眼睛中有火光,鼻子聞不到香味,肚臍處有氣體流動,小腹劇烈疼痛。

東垣說:患者體內長期有濕熱蘊藏在血液之中,肝火乘虛而入,形成上盛之症,短氣喘促是因為陰火損傷了正氣,四肢痿弱是因為腎水不足,冬季寒冷的水勢強盛,剋制了肝木,火勢減弱,木氣反覆,所以出現各種症狀。

青皮,陳皮,黃連(酒炒),黃柏(酒炒),甘草(炙),升麻(二分),柴胡,桂枝,人參,黃耆,蒼朮(泔浸),白朮土(炒),厚朴,豬苓(三分),茯苓,澤瀉,吳茱萸(四分),白豆蔻炒曲(五分),麻黃(不去節。六分),杏仁(四粒。研。)分二服。

白話文:

青皮、陳皮、黃連(用酒炒過)、黃柏(用酒炒過)、生甘草(炙過)、升麻(二分)、柴胡、桂枝、人參、黃耆、蒼朮(用泔水浸過)、白朮(炒過)、厚朴、豬苓(三分)、茯苓、澤瀉、吳茱萸(四分)、白豆蔻(炒熟並和入麵麴,五分)、麻黃(不用去節,六分)、杏仁(四粒,研碎)。將這些藥材分成兩次服用。

此足三陽、三陰通治之劑也。前證蓋因表裡俱傷,陽氣抑不得升,故風火濕熱鬱而為病也。桂枝、麻黃解表祛風,升麻、柴胡升陽散火,黃連、黃柏燥濕清熱,而黃柏又能補腎滋陰,蔻樸青陳利氣散滿,而青柴又能平肝,蔻樸又能溫胃,杏仁利肺下氣,神麯化滯調中,吳萸暖腎溫肝,參耆甘草蒼白二術補脾益氣,二苓澤瀉通利小便,使濕去而熱亦行,方內未嘗有通大便之藥,蓋清陽升則濁陰自降矣(昂按:此方蓋合四君、五苓、補中、平胃、麻黃、吳萸、解毒而為一方者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劑調經益氣、治癒三陽三陰的方劑。前面症狀的原因是表裡俱傷,體內的陽氣受抑而不能上升,所以風、火、濕、熱鬱結為病。桂枝和麻黃能夠解表祛風,升麻和柴胡能夠升陽散火,黃連和黃柏能夠燥濕清熱,黃柏還能補腎滋陰,蔻樸和青陳能夠行氣散滿,青柴能夠平肝,蔻樸也能夠溫胃,杏仁能夠利肺下氣,神曲能夠化滯調中,吳茱萸能夠暖腎溫肝,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蒼朮、白朮、二苓和澤瀉能夠補脾益氣、通利小便,濕氣去除後,熱氣也隨之消散。方劑中沒有通大便的藥物,因為清陽升起,濁陰自然會下降。(按:此方劑是將四君湯、五苓散、補中益氣湯、平胃散、麻黃湯、吳茱萸湯和解毒湯合而為一的方劑。)

治證既多,故所用表裡寒熱補瀉之藥俱備,但皆氣藥而無血藥,與五積不同,然乃東垣之方,錄之以見治療之中又有此一種也)。

白話文:

治療的證狀很多,所以使用的表裡、寒熱、補瀉藥物都具備,但都是氣藥而沒有血藥,與五積不同,這是東垣的方子,抄錄下來以表明治療中還有這種。

2. 參蘇飲

(《元戎》)

治外感內傷,發熱頭痛,嘔逆咳嗽,痰塞中焦,眩運嘈煩,傷風泄瀉;及傷寒已汗發熱不止(發熱頭痛,外感也;咳嗽痰壅、嘔逆泄瀉,內傷也;已汗而熱不止,陰虛也)。

白話文:

治療外感內傷引起的發熱頭痛、嘔吐咳嗽、痰液阻塞中焦、頭暈目眩、煩躁不安、感冒腹瀉;以及傷寒已經出汗但發熱不止(發熱頭痛是外感引起的;咳嗽痰多、嘔吐腹瀉是內傷引起的;已經出汗但是發熱不止是陰虛引起的)。

人參,紫蘇,乾葛,前胡,半夏(薑汁炒),茯苓(七錢半),陳皮(去白),甘草,枳殼(麩炒),桔梗,木香(二錢。)每五錢,加薑、棗煎。外感多者去棗,加蔥白;肺中有火,去人參,加杏仁、桑白皮(瀉肺);泄瀉加白朮、扁豆、蓮肉(炒。燥濕健脾)。

白話文:

人蔘、紫蘇、葛根、前胡、半夏(用薑汁炒制)、茯苓(七錢半)、陳皮(去掉白色部分)、甘草、枳殼(用麩皮炒制)、桔梗、木香(二錢)。每味藥五錢,加入姜、棗煎制而成。如果外感症狀嚴重,就去掉棗,加上蔥白;如果肺中有火,就去掉人蔘,加上杏仁、桑白皮(以瀉肺熱);如果出現腹瀉,則加入白朮、扁豆、蓮肉(炒制過的,具有燥溼健脾的功效)。

此手足太陰藥也。風寒宜解表,故用蘇、葛、前胡;勞傷宜補中,故用參、苓、甘草;橘半除痰止嘔,枳桔利膈寬腸,木香行氣破滯。使內外俱和則邪散矣(溢飲身重注痛者,亦宜此方和解之。劉宗厚曰:此出少陽柴胡例藥,治感冒異氣挾痰飲之病。本方云前胡葛根自能解肌,枳殼橘紅輩自能寬中快膈,毋以性涼為疑。

白話文:

這是手足太陰經的方劑,治療風寒應疏風解表,所以使用蘇葉、葛根、前胡;勞傷應補益中氣,所以使用人參、茯苓、甘草。橘半夏可以除痰止嘔,枳殼橘紅可以寬中理氣,木香能行氣破滯。使內外氣機調和,邪氣就能夠散除。(溢滿飲水,身體沉重,疼痛的人,也可以用這個方劑調和治療。劉宗厚說:這個方劑出自少陽柴胡例藥,用於治療感冒異氣挾痰飲的疾病。本方認為,前胡、葛根本身就能解肌表,枳殼、橘紅類藥物本身就能寬中快膈,不必擔心它們的寒涼性質。)

愚觀藥性非涼,亦是辛平之劑。《元戎》謂參蘇飲治一切發熱皆效,謂有風藥解表,有氣藥和中,則外感風寒、內積痰飲,並可用也。合四物,名茯苓補心湯,尤能治虛熱及吐衄便血,乃虛實表裡兼治之劑,然不可過)。

白話文:

我認為人參的藥性並不寒涼,反而是一種辛平的藥物。《元戎》中提到,人參蘇飲可以治療各種各樣的發熱症狀,因為它既有解表風藥,又有和中氣藥,所以無論是外感風寒,還是內積痰飲,都可以使用。如果將人參與四物合用,還可以製成茯苓補心湯,這種藥物尤其擅長治療虛熱、吐血、衄血和便血,是一種能夠同時治療虛實表裡的藥物,但是不可過量服用。

本方去人參、前胡,加川芎、柴胡,薑棗煎,名芎蘇飲《澹療》:治傷風寒,外有發熱頭痛惡寒,內有咳嗽吐痰氣湧(此或肺有實熱,故去人參,加川芎,為通陰陽血氣之使也)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去除人參、前胡,加上川芎、柴胡,用薑棗煮,名叫「芎蘇飲」,出自《澹療》。用來治療傷風寒,症狀包括發熱、頭痛、惡寒,以及咳嗽、吐痰、氣往上衝(可能是肺部有實熱,所以要去除人參、加入川芎,使陰陽血氣通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