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表裡之劑第五 (6)

回本書目錄

表裡之劑第五 (6)

1. 香蘇飲

(《局方》)

治四時感冒,頭痛發熱,或兼內傷,胸膈滿悶,噯氣惡食(《內經》曰:卑下之地,春氣常在。故東南卑濕之區,風氣柔弱,易傷風寒,俗稱感冒,受邪膚淺之名也。由鼻而入,在於上部,客於皮膚,故無六經形證,惟發熱頭痛而已;胸滿噯氣惡食,則兼內傷也。輕為感冒,重者為傷,又重者為中)。

白話文:

治療四季感冒,頭痛發熱,或兼有內傷,胸悶脹氣,打嗝厭食。(《內經》上說:地勢低窪的地方,春天的天氣總是比較溫暖潮濕。因此,東南方的低窪潮濕地區,風氣柔弱,容易傷風寒,俗稱感冒,是邪氣侵犯皮膚淺層的病名。邪氣從鼻子進入,侵犯上部,客於皮膚,所以沒有六經證候,只有發熱頭痛而已;如果胸悶、打嗝、厭食,則兼有內傷。輕微的感冒,嚴重的為傷,更嚴重的為中。)

香附(炒),紫蘇(二錢),陳皮(去白。一錢),甘草(七分。)加薑、蔥煎。傷食加消導藥,咳嗽加杏仁、桑皮,有痰加半夏,頭痛加川芎白芷,傷風自汗加桂枝,傷寒無汗加麻黃乾薑,傷風鼻塞頭昏加羌活荊芥,心中卒痛加延胡索、酒一杯。

白話文:

香附(炒過),紫蘇(二錢),陳皮(去掉白色的部分。一錢),甘草(七分。)加入生薑、蔥煎煮。

如果傷食,加入消導藥,咳嗽加入杏仁、桑皮,有痰加入半夏,頭痛加入川芎、白芷,傷風自汗加入桂枝,傷寒無汗加入麻黃、乾薑,傷風鼻塞頭昏加入羌活、荊芥,心中卒痛加入延胡索、酒一杯。

此手太陰藥也。紫蘇疏表氣而散外寒,香附行裡氣而消內壅,橘紅能兼行表裡以佐之橘(紅利氣,兼能發表散寒,蓋氣行則寒散,而食亦消矣,甘草和中,亦能解表,為使也)。

白話文:

此方是治療手太陰經藥證的。紫蘇可以疏散表氣,散發外寒;香附可以運行裡氣,消散內部壅滯;橘紅可以兼行表裡,輔助紫蘇和香附。橘紅可以理氣,兼能發表散寒,因為氣運行則寒邪散發,積食也能消散了。甘草能夠調和中氣,也能夠解表,作為引經藥。

2. 茵陳丸

(《外臺》)

治時氣、瘴氣,黃病,痎瘧,赤白痢等證。

茵陳,梔子鱉甲(炙),芒硝(二兩),大黃(五兩),常山杏仁(炒。三兩),巴豆(一兩。去心皮炒),豉(五合。)蜜丸,梧子大。每服一丸。或吐、或利、或汗,如不應,再服一丸。不應,則以熱湯投之。老幼以意加減。

白話文:

茵陳、梔子、鱉甲(烤過)、芒硝(二兩)、大黃(五兩)、常山、杏仁(炒過。三兩)、巴豆(一兩。去心皮炒過)、豉(五合。)做成蜜丸,梧子般大小。每次服用一丸。可能引發嘔吐、腹瀉或出汗,如果沒有反應,再服用一丸。如果還是沒有反應,就用熱湯送服。老人和小孩要酌量增減藥量。

此足太陽、太陰、陽明、厥陰藥也。梔子、淡豉,梔豉湯也;合常山可以湧吐,合杏仁可以解肌;大黃、芒硝,承氣湯也,可以蕩熱去實;合茵陳可以利濕退黃(三藥名茵陳湯,治黃正藥),加巴豆大熱以祛臟腑積寒,加鱉甲滋陰以退血分寒熱。此方備汗吐下三法,故能統治諸病,居平當預合之,以備緩急,雖云劫劑,實佳方也。

白話文:

此方涉及足太陽、太陰、陽明、厥陰等多個經脈的藥物。梔子、淡豉,合用為梔豉湯,可引起嘔吐,合用杏仁可使肌膚鬆弛。大黃、芒硝,合用為承氣湯,可瀉熱、去除大便燥結;合用茵陳可利濕退黃(這三味藥合用的茵陳湯是治療黃疸的特效藥),加入巴豆可以溫熱以去除臟腑積寒,加入鱉甲滋陰以退卻血液中的寒熱。此方具備了發汗、嘔吐、瀉下的三種治療方法,因此能夠全面治療各種疾病,平時應該預先將藥物配好,以便應急使用,儘管稱此方為劫劑,但實際上是良好的藥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