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和解之劑第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和解之劑第六 (1)

1. 和解之劑第六

邪在表宜汗,在上宜吐,在裡宜下;若在半表半裡,則從中治,宜和解。故仲景於少陽證,而以汗吐下三者為戒也。昔賢云:或熱病脈躁盛而不得汗者,陽脈之極也,死。然有當和解之證,汗之不得汗,和解之力到,汗自出而解,慎勿錯認作死證也。由是觀之,和解之劑,用以分理陰陽、調和營衛,顧不重歟。

白話文:

邪氣在體表,宜發汗祛邪;邪氣在上焦,宜嘔吐祛邪;邪氣在體內,宜通便導下祛邪。如果邪氣在表裏之間,那就從表裏之間治療,宜採用和解的方法。所以仲景在治療少陽病時,特別強調不要發汗、嘔吐、導下。以前的名醫說:有的人發高燒,脈搏快而有力,但是發不出一身汗,這是陽脈到了極點,會死亡。但是有的人應該使用和解的方法,如果發汗的方法不奏效,和解的方法奏效,汗自然就會出來,疾病也就會痊癒。千萬不要誤認為這是死亡的徵兆。由此可見,和解的藥物,可以用來分清陰陽、調和營衛,難道不重要嗎?

2. 小柴胡湯

(仲景)

治傷寒中風少陽證,往來寒熱,胸脅痞滿,默默不欲食,心煩喜嘔;或腹中痛,或脅下痛,或渴,或咳,或利,或悸,小便不利,口苦耳聾,脈弦;或汗後餘熱不解;及春月時嗽,瘧發寒熱,婦人傷寒熱入血室(寒為陰,熱為陽;里為陰,表為陽;邪客於半表半里,陰出與陽爭,陰勝則寒;陽入與陰爭,陽勝則熱;陽不足則先寒,陰不足則先熱。

白話文:

治療傷寒中風少陽證,表現為往來寒熱,胸脅痞滿,默默不欲吃東西,心煩想吐;或者腹中疼痛,或者脅下疼痛,或者口渴,或者咳嗽,或者拉肚子,或者心悸,小便不利,口苦耳聾,脈搏弦緊;或者出汗後餘熱不解;以及春天咳嗽,瘧疾發作寒熱交替,婦女傷寒熱邪侵入血室(寒為陰,熱為陽;裏為陰,表為陽;邪氣侵犯半表半里,陰邪外出與陽氣爭鬥,陰氣勝則寒;陽氣侵犯與陰氣爭鬥,陽氣勝則熱;陽氣不足則先寒,陰氣不足則先熱)。

又曰:太陽行身之後,屬膀胱寒水,為表;陽明行身之前,屬胃燥金,為表之裡;邪在於中,近後膀胱水則寒,近前陽明燥則熱也。寒熱有定時者為瘧,無定時者為往來寒熱,以熱在表而淺,邪惡正故畏寒,寒已復熱,此邪未並於表裡,故寒熱微而無定時也。半表半裡,屬足少陽膽脈,行於兩脅,手少陽三焦之脈絡心包,風邪干之,心氣不得宣暢,故煩滿,或攻胸脅,故又胸脅痛也。邪在表則呻吟不安,在裡則煩而悶亂,邪自表而方傳裡,故默默靜也。

白話文:

另一種說法是:太陽經在身體的後方運行,屬膀胱寒水,為表;陽明經在身體的前方運行,屬胃燥金,爲表的裡。邪氣在身體中央,靠近後方的膀胱水則寒,靠近前方的陽明燥則熱。寒熱有規律的交替出現,便是瘧疾;沒有規律的交替出現寒熱,則為往來寒熱。因為熱在表而淺,邪氣盛正氣虛弱,所以畏寒。寒退後又發熱,這是因為邪氣還沒有並於表裡,所以寒熱輕微而沒有規律。邪氣在半身表、半身裡,屬足少陽膽經,運行於兩脅,手少陽三焦經絡心包,風邪引起,心氣不得宣暢,所以煩滿,或攻胸脅,所以又有胸脅痛。邪氣在表則呻吟不安,在裡則煩悶亂,邪氣由表而剛剛傳裡,所以默默靜。

經曰:陽入之陰則靜,邪在表則能食,入里則不能食,今在表裡之間,故但不欲食,未至於不能食也。邪在表則不煩不嘔,在裡則煩嘔,表方傳裡,故心煩喜嘔也。裡虛協熱,故或渴或利,或腹中痛;里有停飲,故悸而小便不利;少陽膽脈絡於耳,故耳聾;膽氣上溢,故口苦;膽與肝皆屬木,故脈弦;春月時嗽,少陽當令之時也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上說:陽氣入陰氣就會安靜下來,邪氣在體表就會進食,進入體內就不能進食了。現在邪氣在體表和體內之間,所以只是不想吃東西,還沒有到不吃東西的地步。邪氣在體表時不會煩悶嘔吐,在體內時就會煩悶嘔吐,體表正向體內傳播邪氣,所以心煩喜歡嘔吐。體內虛弱協熱,所以有時口渴、有時腹瀉、有時腹中疼痛;體內有飲停,所以感到不安並且小便不利;少陽膽經與耳連接,所以耳聾;膽氣上溢,所以口苦;膽和肝都屬於木,所以脈搏弦緊;春季經常咳嗽,少陽經當令的時候。

血室,衝脈也,男女皆有之,婦人傷寒七八日,邪當傳裡,值經水適來,則邪不入腑,乘虛而入血室;或經水適斷,表邪乘虛亦入血室,熱與血搏結而不行,致有寒熱如瘧,暮則譫語如見鬼狀,在男子則下血譫語,皆為熱入血室。婦人傷寒與男子無異,惟熱入血室、妊娠傷寒為不同也。

白話文:

血室,就是衝脈,男女都有。婦女傷寒七八天,邪氣應該傳到裡面,恰逢經水來潮,邪氣就不會進入臟腑,而是趁虛進入血室;或者經水剛斷,表邪趁虛也進入血室,熱與血搏結凝滯不通,導致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寒熱,傍晚出現譫語,就像見到鬼一樣,如果是男性,則表現為下血譫語,都是因為熱邪進入血室所致。婦女傷寒與男子沒有區別,只有熱邪進入血室、妊娠傷寒不同而已。

柴胡在經主氣,在臟主血,故更能入血室。經曰:傷寒中風,有柴胡證,但見一證便是,不必悉具。又曰:傷寒五六日,發熱而嘔,醫以他藥下之,柴胡證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,必蒸蒸而振,發熱汗出而愈。

白話文:

小柴胡在經絡中主導著氣,在臟腑中主導著血,所以它能更好地進入血室。醫書上寫道:治療傷寒中風,出現小柴胡證,只要看到一種證狀即可,不必全部具備。又說:傷寒五、六天,出現發熱、嘔吐的症狀,醫生用其他藥物進行治療,小柴胡證狀依然存在,此時再服用小柴胡湯,患者一定會精神振奮,發熱出汗而痊癒。

或濕熱在半表半裡而發黃者,仍與小柴胡湯和其表裡,雖雜證不能外也;亦治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不欲食,大便硬,細者,為陽微結仲景曰:汗出為陽微,假令純陰結,不得復有外證,脈雖沉緊,不得為少陰病,所以然者,陰不得有汗,今頭有汗,故知非少陰也。按:三陰脈皆至頸、胸中而還,不上循頭。

白話文:

如果濕熱在表半里半,而導致黃疸,仍然與小柴胡湯調理其表裡,儘管是雜症也不能排除外。也治療傷寒五六天,頭部汗出,微微感到惡寒,手足冰冷,胸口脘滿,不想吃東西,大便堅硬,小便細少,這是因為陽氣微弱,仲景說:汗出是陽氣微弱,假設純屬陰氣閉結,就不能再有外證,脈搏雖然沉緊,也不能認為是少陰病,這是因為陰氣不能有汗,現在頭部有汗,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。按:三陰的脈絡都到達頸部、胸中而回流,不順頭部。

程郊倩曰:熱雖結而不甚也,以有微惡寒之半表在,至於脈沉,雖似里陰,則又有頭汗出之證以別之,凡脈細、脈沉、脈緊,皆陽熱鬱結之證,無關少陰也,可見陽氣一結,不但陽證似陰,陽脈亦似陰矣)。

白話文:

程郊倩說:熱雖然凝結,但是並不嚴重,因為有些輕微畏寒的半表證,至於脈搏沉伏,雖然像是裡證陰證,但是又有頭汗外出的症狀可以區別。凡是脈細、脈沉、脈緊,都是陽熱鬱結的證候,與少陰證無關,由此可見,陽氣一旦凝結,不僅陽證像陰證,陽脈也會像陰脈一樣。

柴胡(八兩),半夏(半升),人參甘草黃芩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。嘔逆加生薑、陳皮生薑散逆,陳皮順氣);煩而不嘔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蔞(以蕩鬱熱);渴者去半夏,加花粉(生津);若不渴,外有微熱,去人參,加桂枝覆取微汗(解肌);咳嗽去參、棗、生薑,加五味子乾薑(咳為氣逆肺寒,五味斂肺,乾薑散寒。

白話文:

  • 柴胡(400克),半夏(200克),人參,甘草,黃芩,生薑(150克),大棗(12粒)。

  • 如果有嘔吐及反胃,再加生薑、陳皮(生薑可以消除噁心,陳皮可以理氣)。

  • 如果煩躁不安,但沒有嘔吐,就去掉半夏、人參,加入栝蔞(用來清除鬱熱)。

  • 如果口渴,就去掉半夏,加入花粉(生津)。

  • 如果不口渴,但有輕微發熱,就去掉人參,加入桂枝,蓋上被子發一點汗(可以解除肌肉的僵硬)。

  • 如果咳嗽,就去掉參、棗、生薑,加入五味子、乾薑(咳嗽是因為氣逆肺寒,五味子可以斂肺,乾薑可以散寒)。

戴元禮曰:少陽有嗽無喘,有喘,非少陽也;陽明有喘無嗽,有嗽,非正陽明也);虛煩加竹葉、粳米(竹葉涼心,粳米和胃);齒燥無津加石膏(齒燥屬陽明火,石膏清胃止渴);痰多加栝蔞、貝母(能去熱痰);腹痛去黃芩,加芍藥(黃芩寒中,芍藥合甘草和里);脅下痞硬去大棗,加牡蠣(大棗甘令人滿,牡蠣咸能軟堅);脅下痛加青皮、芍藥(脅為肝膽之部,痛屬肝火,二藥平肝);心下悸、小便不利,去黃芩、加茯苓(經曰:太陽證飲水多,心下必悸,水停心下故悸,水蓄不行,故小便不利,黃芩苦,反堅腎,茯苓淡,能利水);本經頭痛加川芎(入肝活血,散郁除風);發黃加茵陳(利濕)。

白話文:

戴元禮說:少陽證有咳嗽而無喘息,有喘息,就不是少陽證了;陽明證有喘息而無咳嗽,有咳嗽,就不是正陽明證;虛煩證加竹葉、粳米(竹葉能清涼心熱,粳米能和胃氣);齒燥無津證加石膏(齒燥屬陽明火,石膏能清胃熱止渴);痰多證加栝蔞、貝母(能消除熱痰);腹痛證去黃芩,加芍藥(黃芩寒中,芍藥合甘草能調和脾胃);脅下痞硬證去大棗,加牡蠣(大棗甘甜使人腹滿,牡蠣鹹味能軟堅);脅下痛證加青皮、芍藥(脅為肝膽之部,痛屬肝火,二藥能平肝);心下悸,小便不利證,去黃芩,加茯苓(經曰:太陽證飲水多,心下必悸,水停心下故悸,水蓄不行,故小便不利,黃芩苦,反而堅腎,茯苓淡,能利水);本經頭痛證加川芎(入肝活血,散鬱除風);發黃證加茵陳(利濕)。

此足少陽藥也。膽為清淨之府,無出無入,其經在半表半裡,不可汗吐下,法宜和解(仲景曰:少陽中風,耳聾目赤、胸滿而煩、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又曰:傷寒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,不可汗,汗之則譫語。釋曰:汗之亡津液,少陽之邪,因之入胃,故譫語)。

白話文:

這是足少陽的藥物。膽是清淨的房子,沒有進入也沒有排出,它的經絡在半表半裡,不能用發汗和瀉下,方法應該使它和解。(仲景說:少陽中風,耳聾眼睛紅、胸口滿而煩悶,不能發汗和瀉下,發汗和瀉下就會悸動而驚慌。又說:傷寒的脈搏弦而細,頭痛發燒的,屬於少陽,不能發汗,發汗就會說胡話。解釋說:發汗就會失去津液,少陽的邪氣,因此進入胃,所以說胡話。)

邪入本經,乃由表而將至里,當徹熱發表,迎而奪之,勿令傳太陰。柴胡味苦微寒,少陽主藥,以升陽達表,為君;黃芩苦寒,以養陰退熱,為臣(陽不足則陰湊之,故發寒,用黃芩降陰氣,使不陷入陽中,則不寒;陰不足則陽湊之,故發熱,用柴胡升陽氣,使不陷入陰中,則不熱。

白話文:

當邪氣侵犯人體的經脈時,會由表症發展而入裡症,治療時應徹底地發表(讓邪氣由體表排出),以及時阻斷邪氣的傳入,不讓它傳至太陰(少陰厥陰)。柴胡味苦、微寒,是少陽病的主藥,能升陽達表,為君藥;黃芩味苦、寒,能滋陰退熱,為臣藥。

注:人體的陽氣不足時,陰氣就會湊過來,因此會發寒,所以用黃芩來降低陰氣,使它不侵入陽氣中,就不會發寒;人體的陰氣不足時,陽氣就會湊過來,因此會發熱,所以用柴胡來升高陽氣,使它不侵入陰氣中,就不會發熱。

又曰:柴胡、黃芩之苦寒以退熱,半夏、生薑之辛溫以退寒,人參、大棗、甘草之甘溫以助正氣);半夏辛溫,能健脾和胃,以散逆氣而止嘔;人參、甘草,以補正氣而和中,使邪不得復傳入里,為佐(二藥固太陰,使木邪不致剋土,然必虛人方可用參);邪在半表半裡,則營衛爭(表屬衛,里屬營),故用薑棗之辛甘以和營衛,為使也(李時珍曰:少陽證雖在半表半裡,而胸膈痞滿,實兼心肺上焦之邪,心煩喜嘔,默默不欲食,又兼脾胃中焦之證,故用黃芩以治手足少陽相火,黃芩亦少陽藥也。

白話文:

原文: 又曰:柴胡、黃芩之苦寒以退熱,半夏、生薑之辛溫以退寒,人參、大棗、甘草之甘溫以助正氣);半夏辛溫,能健脾和胃,以散逆氣而止嘔;人參、甘草,以補正氣而和中,使邪不得復傳入裏,為佐(二藥固太陰,使木邪不致剋土,然必虛人方可用參);邪在半表半裡,則營衛爭(表屬衛,裏屬營),故用薑棗之辛甘以和營衛,為使也(李時珍曰:少陽證雖在半表半裡,而胸膈痞滿,實兼心肺上焦之邪,心煩喜嘔,默默不欲食,又兼脾胃中焦之證,故用黃芩以治手足少陽相火,黃芩亦少陽藥也。

還說:柴胡、黃芩的苦寒是用來退燒,半夏、生薑的辛溫是用來退寒,人參、大棗、甘草的甘溫是用來幫助正氣);半夏辛溫,可以健脾和胃,用來分散逆氣而止吐;人參、甘草,用來補充正氣而和中,使邪氣不能再傳入裡,做為佐劑(二藥固定太陰,使木邪不致剋土,但必須是虛人才能使用參);邪在半表面半裡面,則營衛爭鬥(表屬衛,裏屬營),所以用薑棗的辛甘來調和營衛,作為導藥(李時珍說:少陽證雖然在半表半裡,但胸膈痞滿,實際上兼有心肺上焦之邪,心煩喜嘔,默默不欲食,又兼脾胃中焦之證,所以用黃芩來治療手足少陽相火,黃芩也是少陽藥。

昂按:半夏止嘔和胃健脾,亦通治煩嘔不欲食,寒熱間作,脾亦有之,不獨少陽也,小柴胡之用半夏,以邪在半表半裡,則陰陽爭,用半夏和胃而通陰陽也,《靈樞經》用治不眠,亦同此意。而仲景治喉痹咽痛及大小便秘,皆用半夏,取其辛能潤燥,又能散也。丹溪謂半夏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,今又專以半夏為除痰之藥,稍涉燥證,輒不敢用。

白話文:

昂按:半夏可以止吐、健脾和胃,也能夠治療煩悶嘔吐、不想吃東西、寒熱交替的症狀,這些症狀也可能是脾臟的問題,不一定是少陽經的問題。小柴胡湯使用半夏是因為邪氣在半表半裡的部位,造成陰陽爭鬥,用半夏來和胃並調和陰陽。《靈樞經》用半夏來治療失眠,也是基於這個原理。而仲景用半夏來治療喉嚨腫痛、咽喉疼痛以及大小便祕結,都是因為半夏辛辣能夠滋潤乾燥,又能散結的特性。丹溪說半夏能使大便滋潤而小便通長,現在又專門將半夏當成化痰的藥物,如果遇到稍微偏燥的證狀,就不敢使用。

而半夏之功用不復見知於世矣。徐忠可曰:小柴胡能引清氣而行陽道,能引胃氣上行而行春令,能散諸經血凝氣聚,故凡邪在表裡混雜者,俱藉之以提出少陽,俾循經而散,以柴甘生薑為定藥,余則加減隨證耳。陶節庵曰:本經證心下飽悶,未經下者,非結胸也,乃表邪傳至胸中,未入於腑,尚為在表,只須小柴胡加枳桔,不效,就以本方兌小陷胸加枳桔,一服豁然,其效如神。

白話文:

而半夏的作用也逐漸被世人所遺忘。徐忠可說:小柴胡湯可以引導清氣運行於陽經,可以引導胃氣上升而運行春令,可以散去各經絡中凝結的血氣,所以凡是表裡混雜的邪氣,都可以用它來引出少陽之氣,讓邪氣隨著經絡散發出去,以柴胡、甘草、生薑為基本藥物,其他藥物則根據證候加減。陶節庵說:本經證候是心下飽悶,但是還沒有腹瀉的,這不是結胸,而是表邪傳到了胸中,還沒有進入腑臟,仍然屬於表證,只要用小柴胡湯加上枳實、橘皮,如果沒有效果,就用本方兌換小陷胸湯加上枳實、橘皮,一服藥下去就會豁然開朗,其效果非常神奇。

喻嘉言曰:傷寒分表裡中三治,表裡之邪俱盛,則從中而和之,故有小柴胡之和法,用人參、甘草、半夏、生薑、大棗助脾和中,但帶柴胡一味透表,黃芩一味透里。飲入胃中,聽胃氣之升者,帶柴胡出表;胃氣之降者,帶黃芩入里;一和而表裡之邪盡服,未盡者加工治之,不相捍格矣。

白話文:

喻嘉言說:傷寒分為表證、裡證、中焦證三種治法。表證實邪和裡證實邪都盛,就要從中焦來調和,所以有小柴胡湯的調和法。用人參、甘草、半夏、生薑、大棗來幫助脾臟調和中焦,但加上柴胡一味來透散表邪,黃芩一味來清除裡邪。服用之後,胃氣上升,將柴胡帶到體表;胃氣下降,將黃芩帶到裡部。這樣一來,表證實邪和裡證實邪都被清除。如果沒有清除乾淨,再進行後續的治療,就不會相互抵觸了。

又曰:虛勞發寒熱者,乃衛虛則惡寒,營虛則發熱耳,緩調營衛,俾不亢戰,寒熱自止;若誤用小柴胡,俾汗多而衛傷於外,便溏而營傷於內,虛熱轉加,病益甚矣。吳綬曰:小柴胡為半表半裡之劑,太陽經之表熱,陽明經之標熱,皆不能解也。若夫陽氣虛寒,面赤發熱,脈沉足冷者,服之立見危殆;及內有虛寒,大便不實,婦人新產發熱,皆不可用也。

白話文:

另有人說:虛勞的人出現寒熱,是衛氣虛則怕冷,營氣虛則發熱罷了,慢慢地調和營衛之氣,讓它們不互相爭鬥,寒熱自然就會停止;如果誤用小柴胡湯,汗多而衛氣就會受到傷害,大便稀溏而營氣就會受到傷害,虛熱就會更加嚴重,病就會更加嚴重。吳綬說:小柴胡湯是半表半裏的藥方,太陽經的表熱,陽明經的標熱,都不能解除。如果陽氣虛寒,臉紅發熱,脈搏沉細,腳冷的人,服用了小柴胡湯就會立馬出現危險;以及內有虛寒,大便不成形,婦女剛生產完發熱的,都不可以用小柴胡湯。

李士材曰:今人治傷寒,不分陰陽表裡,概用此方去參投之,以為平穩,殺人多矣,不獨峻劑也。李東垣曰:若血受病,亦先調氣,謂氣不調則血不行,氣夫血婦也,如婦人經病,先柴胡以行經之表,次四物以行經之裡,亦先氣而後血也)。

白話文:

李士材說:現在的人治療傷寒,不分陰陽表裡,一概使用這種類似參投的方劑,認為這樣比較緩和,但是這樣做殺死的人很多,不僅僅是使用峻劑(療效迅速猛烈的藥物)才會有問題。李東垣說:如果血有病,也應該先調養氣,因為氣不通暢,血就運行不了,氣是血的丈夫,血是氣的妻子。就像婦女的經期疾病,先用柴胡通經表證,再用四物湯通經裡證,也是先氣後血。

本方以前胡代柴胡,名小前胡湯(崔氏):治同(胡洽云:亦仲景方)。本方加陳皮、芍藥,名柴胡雙解散(節庵):治同。本方加芒硝,名柴胡加芒硝湯(仲景。見表裡門),本方加桂枝,名柴胡加桂枝(仲景):治傷寒六七日,發熱微惡寒,支節煩痛,微嘔,心下支結,外證未去者(傷寒六七日,邪當傳裡;支結者,胸中支撐而結也。喻嘉言曰:謂結於心之邊旁也。

白話文:

本方的前身是名為小前胡湯的柴胡方(崔氏):治療目的相同(胡洽說:也是仲景一方)。本方加入陳皮、芍藥,名為柴胡雙解散(節庵):治療目的相同。本方加入芒硝,名為柴胡加芒硝湯(仲景,見病因和證狀分門中),本方加入桂枝,名為柴胡加桂枝(仲景):治療傷寒發病六七天,發熱畏寒輕微,四肢關節煩痛,稍微嘔吐,胸口有悶結感,外部病症未消失的患者(傷寒發病六七天,病邪應該轉移到體內;支結:胸中撐悶而凝聚成結。喻嘉言說:是指凝聚在心臟旁邊)。

嘔而支結,為將傳裡;發熱惡寒,骨節煩痛。為外證未除。昂按:此兼太陽,故加桂枝,脈經曰,發汗多亡陽譫語,不可下,宜此湯和其營衛以通津液,自愈)。本方除黃芩、甘草,加桂枝、茯苓、龍骨、牡蠣、鉛丹大黃,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(仲景):治傷寒八九日,下之腹滿煩驚。小便不利,譫語,身重不可轉側(傷寒八九日,過經然後下之,可謂慎矣。

白話文:

嘔吐而伴有腹痛,將會傳裏;發熱惡寒,骨節煩痛。說明外證尚未消除。注釋:此方兼太陽病,所以加桂枝,脈經說,發汗太多會損傷陽氣,導致譫語,不可再下,應用此湯調和營衛以疏通津液,自然會痊癒)。本方去除黃芩、甘草,加入桂枝、茯苓、龍骨、牡蠣、鉛丹、大黃,稱為柴胡加龍骨牡蠣湯(仲景):治療傷寒八九天,服藥後腹滿煩躁驚悸,小便不利,胡言亂語,身體沉重不能翻身。(傷寒八九天,等過經後再服藥,可謂謹慎了。

孰知外邪未盡,乘虛入里,煩滿者,陽熱入胸也;驚者,心惡熱而神不守也;煩驚雖系乎心,亦因膽虛,為將軍之官失榮而多畏也;小便不利,裡虛而津液不行也;譫語,胃熱也;身重不可轉側,陽氣不營於表也;與柴胡湯以除煩滿;加茯苓、龍骨、牡蠣、鉛丹,收斂神氣而鎮驚,而茯苓、牡蠣又能行津液、利小便;加大黃以逐胃熱,止譫語;加桂枝以行陽氣;合柴胡以散表邪而解身重;因滿故去甘草。

白話文:

誰知外部的病邪還沒有完全消除,趁虛深入體內,煩滿,是陽熱之邪進入了胸腔;驚慌,是心臟討厭熱邪而導致神志不守;煩躁和驚慌雖然都與心臟有關,但也因爲膽氣虛弱,身爲主帥的膽髒失去了榮養,因此感到恐懼不安;小便不利,是裏虛而津液不流通;說胡話,是胃熱引起的;身體沉重,難以轉動,是陽氣沒有在體表運行;給予柴胡湯來消除煩滿;再加入茯苓、龍骨、牡蠣、鉛丹,收斂神氣,鎮定驚慌,而茯苓和牡蠣又能行津液,利小便;加入大黃來驅逐胃熱,停止說胡話;加入桂枝來運行陽氣;與柴胡合用以驅散體表的風邪,並緩解身體沉重;因爲煩滿的症狀,所以去掉了甘草。

按:傷寒傳足不傳手,其實原無界限,此證邪熱干心,神明內亂,故致煩驚譫語,仲景加入心藥數種,不專以足經之治治之也)。本方去半夏、人參、薑、棗,加桂枝、乾薑、花粉、牡蠣,名柴胡桂枝幹薑湯(仲景):治傷寒汗下後,胸脅滿,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,心煩者(頭汗寒熱而兼滿渴,表裡皆有邪,故除人參、半夏,而加桂枝以解太陽。

白話文:

註解:傷寒病通常從腿部開始,不從手部開始,但實際上並沒有明確的界限。這種情況是邪熱侵入心臟,導致精神錯亂,所以出現煩躁不安、胡言亂語的症狀。張仲景在治療中加入了一些治療心臟的藥物,並不侷限於治療腿部的藥物。

本方藥物組成:去除半夏、人參、薑、棗,加入桂枝、乾薑、花粉、牡蠣,命名為柴胡桂枝乾薑湯(出自張仲景)。

治療目的:治療傷寒病人在汗出後,胸脅部位感到滿悶,有輕微的結塊感,小便不利,口渴但沒有嘔吐,頭部出汗,寒熱交替,心煩的症狀。(頭部出汗、寒熱交替,同時伴有滿悶和口渴,說明體內外都有邪氣,所以去除人參、半夏,加入桂枝來解除太陽經的病邪。)

乾薑以散滿,花粉以生津,牡蠣以軟堅,以此和解,復津液而助陽;亦治瘧發寒多熱少,或但寒不熱喻嘉言曰:小柴胡本陰陽兩停之方,可從寒熱以為進退,此方加薑桂則進而從陽,其加芩連以退而從陰,可以類推。

白話文:

乾薑能宣發疏散,花粉能生津,牡蠣能軟堅。用這些藥物調和治療,恢復津液而助陽氣;也治療瘧疾,發病時寒多熱少,或只有寒沒有熱。喻嘉言說:小柴胡湯是陰陽兩停的方劑,可以根據寒熱情況來加減藥物。這個方子加入薑和桂,這是前進而從陽的治療,加入黃芩和黃連是後退而從陰的治療,可以類推。

李梴曰:傷寒餘熱未盡,重感六淫之氣,變而為瘧,治法與雜病不同,寒多熱少,或單寒者,太陽邪變也,柴胡桂枝湯;熱多寒少,或單熱,骨節煩痛者,陽明邪變也,白虎湯加桂;寒熱相等,或先熱者,少陽邪變也,小柴胡湯,渴者去半夏,加花粉、知母;寒熱大作,戰慄汗出不散者,太陽陽明合病也,桂枝石膏湯。

白話文:

李梴說:傷寒的餘熱還沒有完全消除,又再次感染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之氣,就演變成了瘧疾。治療的方法與其他的疾病不同,寒症多熱症少,甚至只有寒症的,這是太陽經的邪氣發生了變化,應該選用柴胡桂枝湯來治療。熱症多寒症少,甚至只有熱症,而且骨節痠痛,這是陽明經的邪氣發生了變化,應該選用白虎湯加桂枝來治療。寒症熱症一樣多,或者先有熱症,這是少陽經的邪氣發生了變化,應該選用小柴胡湯來治療;口渴的患者去除半夏,加入花粉和知母。寒症熱症都非常嚴重,而且發冷、出汗不止的,這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,應該選用桂枝石膏湯來治療。

服止後瘧愈甚者,三陽合病也,恐傳入陰經,從卯至午,發而嘔吐,大便閉者,大柴胡湯下之;從午至酉,發而腹滿便閉者,大承氣湯下之;從酉至寅,發而欲狂善忘便黑者,桃仁承氣湯微利之;不敢下者,梔子升麻湯;若挾痰食瘴氣,治法與雜病略同。附桂枝石膏湯:桂枝一錢,黃芩二錢,石膏、知母各三錢。

白話文:

服用止瘧藥後,瘧疾反而更嚴重的,是三陽經合病,擔心傳入陰經,從早上五點到中午十二點,發病嘔吐,大便不通暢的,用大柴胡湯來治療;從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六點,發病腹滿大便不通暢的,用大承氣湯來治療;從下午六點到早上五點,發病神志恍惚、記憶力減退、大便發黑的,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。不敢用瀉藥治療的,用梔子升麻湯來治療。如果合併痰食瘴氣,治療方法與雜病治療方法大同小異。附上桂枝石膏湯的方子:桂枝一錢,黃芩二錢,石膏、知母各三錢。

桂枝黃芩湯:即小柴胡加石膏二錢、知母二錢、桂枝五分。李梴曰:二方以桂枝治太陽,白虎治陽明,柴胡治少陽,意甚明顯,挾痰合二陳,食積合平胃,溺澀合五苓,便閉合大柴胡,無汗加葛根蒼朮,有汗加黃耆白朮,夜發加白芍桃仁,日久加常山檳榔吐之;治瘧之法盡矣。

白話文:

桂枝黃芩湯:即在小柴胡湯中加入石膏二錢、知母二錢、桂枝五分。李梴說:兩個方劑都使用桂枝治療太陽病,使用白虎湯治療陽明病,使用柴胡治療少陽病,意圖非常明顯。如果兼有痰飲,則合用二陳湯;如果兼有食積,則合用平胃散;如果兼有小便不利,則合用五苓散;如果兼有便祕,則合用大柴胡湯。如無汗,則加葛根、蒼朮;如果有汗,則加黃耆、白朮;如果在晚上發作,則加白芍、桃仁;如果病程較長,則加常山、檳榔吐之。如此一來,瘧疾的治療方法就齊全了。

本方去半夏,加花粉,名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金匱:治往來寒熱而渴,及勞瘧花粉潤燥生津。太陽小便不利而渴,宜五苓;陽明大便不利而渴,宜調胃承氣、大柴胡;已利而渴,宜白虎;少陽寒熱往來而渴,宜此湯。遇勞即發,名勞瘧)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劑去除了半夏,添加了花粉,取名為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。記載於《金匱要略》,用於治療來回往復的寒熱和口渴,以及勞累引起的瘧疾。花粉有滋潤乾燥、生津液的作用。對於太陽病證出現小便不利和口渴,應該服用五苓散;陽明病證出現大便不利和口渴,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或大柴胡湯;如果已經大便通利,但仍有口渴,應該服用白虎湯;少陽病證出現寒熱往來和口渴,應該服用此方。如果遇勞累就發作,稱為勞瘧。

本方去柴胡、黃芩,加厚朴,名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(仲景):治發汗後腹脹滿者(凡吐下後脹滿者,乃當汗不汗,誤與吐下,表邪乘虛入里,邪氣盛則實之證也;汗後表已解而脹滿者,知非裡實,緣脾胃氣虛、陰氣內壅而為脹也,法當補虛散滯)。

白話文:

本方去掉了柴胡、黃芩,加入厚朴,更名為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(出自仲景的著作)。治療發汗後腹脹滿的人(凡是嘔吐、瀉下後出現脹滿的,都是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,錯誤地給予了嘔吐、瀉下的藥物,表邪乘虛侵襲到裡,邪氣旺盛就會出現實證;發汗之後,表證已經解除,卻出現脹滿的,知道不是裡實,是脾胃氣虛、陰氣在內部鬱結而引起的脹滿,方法應該是補虛散滯)。

本方除半夏,加當歸、白芍、大黃,名柴胡飲子子和:治肌熱、蒸熱、積熱,汗後餘熱,脈洪實弦數(表為肌熱,里為蒸熱,壅為積熱);亦治瘧疾(喻嘉言曰:子和法中略施攻補,深中肯綮)。本方加羌活防風,名柴胡羌活湯,治溫疫少陽證。本方加桔梗,名柴胡桔梗湯:治春嗽。

白話文:

本方除了半夏,再加當歸、白芍、大黃,這種方劑命名為柴胡飲子子和:治療肌肉發熱、身體發熱、體內積熱、汗出後熱度未退,脈搏洪實、弦緊、數快(表證為肌肉發熱,裡證為體內發熱,鬱積成體內積熱);也治療瘧疾(喻嘉言說:子和方劑中稍施攻補,十分切中要害)。本方加羌活、防風,命名為柴胡羌活湯,治療溫疫少陽證。本方加桔梗,命名為柴胡桔梗湯:治療春咳。

本方合平胃散,名柴平湯:治濕瘧身痛身重。本方加青黛,薑汁糊丸,名清鎮丸(潔古):治嘔吐脈弦頭痛及熱嗽。本方一分,加四物二分,名柴胡四物湯:治婦人日久虛勞,微有寒熱。本方與四物各半,名調經湯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結合了平胃散,叫柴平湯:治療濕瘧身痛身重。

這個方子加入青黛,薑汁糊成丸狀,叫清鎮丸(古方名潔古):治療嘔吐脈弦頭痛和熱咳。

這個方子的四分之一,加上四物湯的二分之一,叫柴胡四物湯:治療婦女長期虛勞,略有寒熱。

這個方子與四物湯各佔一半,叫調經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