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和解之劑第六 (2)
和解之劑第六 (2)
1. 黃連湯
(仲景)
治傷寒胸中有熱而欲嘔,胃中有寒而腹痛(成氏曰:濕家下後舌上有苔者,是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是邪氣入里而為下熱上寒也。此傷寒邪氣傳裡而為下寒上熱也。胃中有邪氣,使陰不得升而獨治於下,為下寒腹中痛;陽不得降而獨治於上,為肺中熱欲嘔吐;與此湯以升降陰陽)。
黃連(炒),乾薑(炒),桂枝,甘草(三兩),人參(二兩),半夏(半升),大棗(十二枚)
此足陽明藥也。黃連苦寒泄熱以降陽,薑桂辛溫除寒以升陰,人參助正祛邪,半夏和胃止嘔,甘草、大棗調中止痛,上中二焦寒熱交戰,以此和解之(喻嘉言曰:濕家下之,舌上有苔者,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也,仲景亦用此湯何耶。蓋傷寒分表裡中三治,表裡之邪俱盛,則從中而和之,故有小柴胡之和法。
至於丹田胸中之邪,在上下而不在表裡,即變柴胡為黃連湯,以桂枝代柴胡,以黃連代黃芩,以乾薑代生薑,飲入胃中,聽胃氣之上下敷布,故不問下寒上熱,上寒下熱,皆可治之也。夫表裡之邪,則用柴芩,用生薑之辛以散之;上下之邪,則用桂連,用乾薑之辣以開之;仲景聖法灼然矣。
昂按:上下未有不分表裡者,大概上焦屬表,中下屬裡,胸中與太陽為近,故用桂枝,嘉言著眼雖高,而立言尚有未盡)。
白話文:
黃連湯
治療傷寒,胸部有熱感想嘔吐,胃部有寒感而腹痛。這是因為寒邪入侵體內,導致下焦有熱,上焦有寒。胃部有邪氣,使得陰氣無法上升而只停留在下焦,造成下焦寒冷腹痛;陽氣無法下降而只停留在上焦,造成肺部有熱感而想嘔吐。此方藥物能使陰陽升降平衡。
藥方組成:炒黃連、炒乾薑、桂枝、甘草(三兩)、人參(二兩)、半夏(半升)、大棗(十二枚)。
這是治療足陽明經的藥方。黃連苦寒,能泄去上焦的熱,使陽氣下降;乾薑、桂枝辛溫,能驅除寒邪,使陰氣上升;人參能增強正氣,祛除邪氣;半夏能和胃止嘔;甘草、大棗能調和脾胃,止痛。此方用於治療上焦和中焦寒熱交戰的症狀,能使寒熱和解。
有人認為,如果患者大便溏瀉,舌苔厚膩,表示下焦(丹田)有熱,胸中有寒,那麼使用此方是否合適呢?其實傷寒的治療分為表、裡、中三層,如果表裡邪氣都很盛,就要從中間調和,就像小柴胡湯的功效一樣。
而對於丹田和胸中上下部位的邪氣,不在表裡層次,就將小柴胡湯改為黃連湯,以桂枝代替柴胡,以黃連代替黃芩,以乾薑代替生薑。藥物進入胃中後,會根據胃氣的升降而佈散藥力,所以不論是下焦寒上焦熱,還是上焦寒下焦熱,都能治療。表裡邪氣用柴胡、黃芩和生薑的辛味來散之;上下邪氣則用桂枝、黃連和乾薑的辛辣之味來開之。這是仲景的精妙之處。
有人認為,上下焦的病症一定與表裡層次無關。其實大體上,上焦屬表,中下焦屬裡,胸部與太陽經關係密切,所以用桂枝。雖然這種見解很高明,但說明還不夠完善。
2. 黃芩湯
(仲景)
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(合病者,謂有太陽之證,身熱頭痛脊強,又有少陽之證,耳聾脅痛,嘔而口苦,寒熱往來也。自利者,不因攻下而泄瀉也。自利固多可溫,然腸胃有積結,與下焦客熱,又非溫劑所能止,或分利之,或攻泄之可也。成氏曰:太陰陽明合病下利為在表,與葛根湯以汗之;少陽陽明合病下利為陽邪入里,與承氣湯以下之;此太陽少陽合病下利,為在半表半裡,與黃芩湯以和解之)。
黃芩(三兩),芍藥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
此足太陽、少陽藥也。成氏曰:虛而不實者,苦以堅之,酸以收之,黃芩、芍藥之苦酸以堅斂腸胃之氣;弱而不足者,甘以補之,甘草、大棗之甘以補腸胃之弱(昂按:二經合病何以不用二經之藥?蓋合病而兼下利,是陽邪入里,則所重者在裡,故用黃芩以徹其熱,而以甘、芍、大棗和其太陰,使裡氣和則外證自解,和解之法,非一端也,仲景之書,一字不苟,此證單言下利,故此方亦單治下利,《機要》用之治熱痢腹痛,更名黃芩芍藥湯;潔古因之加木香、檳榔、大黃、黃連、歸尾、官桂,更名芍藥湯,治下痢;仲景此方遂為萬世治痢之祖矣)。
本方加半夏(半升),生薑(三兩),名黃芩加半夏生薑湯(仲景):治前證兼(嘔者嘔,胃氣逆也,加半夏、生薑以散逆氣。《千金》曰:生薑,嘔家聖藥,是散其逆氣也。《金匱》曰:嘔家用半夏以去其水,水去則嘔止,是下其痰飲也);亦治膽腑發咳,嘔苦水如膽汁(胃氣逆則嘔苦,膽液溢則口苦)。本方除大棗,名黃芩芍藥湯:治火升鼻衄及熱痢。
《外臺》黃芩湯:黃芩、人參、乾薑(三兩),桂枝(一兩),半夏(半斤),大棗(十二枚):治乾嘔下痢。
白話文:
黃芩湯
治療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發病,並伴有腹瀉的疾病。(太陽少陽合病,指的是同時出現太陽經的症狀:發熱、頭痛、項強;以及少陽經的症狀:耳聾、脅痛、嘔吐、口苦、寒熱往來。腹瀉是指不是因為服用瀉藥而引起的腹瀉。雖然腹瀉大多可以使用溫熱的藥物治療,但如果腸胃積滯,加上下焦有熱邪,單純使用溫熱藥物就無法止瀉,此時就需要考慮分利或攻瀉的方法。成無己說:太陰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引起腹瀉,是因為病邪在肌表,應該使用葛根湯發汗;少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引起腹瀉,是因為陽邪入侵裡證,應該使用承氣湯瀉下;而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引起腹瀉,則病邪處於半表半裡,應該使用黃芩湯來調和解表。)
藥方組成:黃芩三兩,芍藥、甘草各二兩,大棗十二枚。
這是治療足太陽經和少陽經的藥方。成無己說:身體虛弱而不實,需要用苦味藥物來堅固,酸味藥物來收斂,黃芩、芍藥的苦酸之性可以堅固收斂腸胃之氣;身體虛弱不足,需要用甘味藥物來補充,甘草、大棗的甘味可以補充腸胃的不足。(按:兩種經絡同時發病,為何不用兩種經絡的藥物?因為兩種經絡同時發病又伴有腹瀉,是陽邪入侵裡證,所以重點在治療裡證,因此使用黃芩來消除裡熱,再用甘草、芍藥、大棗調和太陰經,使裡氣調和,則外證自然會消失。調和解表的方法不只一種,仲景的書每一字都十分謹慎,此證只單提腹瀉,所以此方也單獨治療腹瀉,《醫學綱目》用此方治療熱痢腹痛,並更名為黃芩芍藥湯;潔古根據此方加了木香、檳榔、大黃、黃連、歸尾、官桂,更名為芍藥湯,治療下痢;仲景的這個方子,因此成為後世治療痢疾的始祖。)
此方加半夏半升、生薑三兩,稱為黃芩加半夏生薑湯(出自仲景):治療上述症狀,並伴有嘔吐者。(嘔吐是因為胃氣逆亂,加入半夏、生薑可以散逆氣。《千金方》說: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聖藥,可以散其逆氣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嘔吐可以使用半夏來去除水液,水液去除,嘔吐就會停止,這是因為半夏可以下痰飲。)也治療膽腑發咳,嘔吐苦水像膽汁一樣。(胃氣逆亂則嘔吐苦水,膽液溢出則口苦。)
此方去掉大棗,稱為黃芩芍藥湯:治療火邪上炎引起的鼻衄以及熱痢。
《外台秘要》記載的黃芩湯:黃芩、人參、乾薑各三兩,桂枝一兩,半夏半斤,大棗十二枚:治療乾嘔和下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