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和解之劑第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和解之劑第六 (2)

1. 黃連湯

(仲景)

治傷寒胸中有熱而欲嘔,胃中有寒而腹痛(成氏曰:濕家下後舌上有苔者,是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是邪氣入里而為下熱上寒也。此傷寒邪氣傳裡而為下寒上熱也。胃中有邪氣,使陰不得升而獨治於下,為下寒腹中痛;陽不得降而獨治於上,為肺中熱欲嘔吐;與此湯以升降陰陽)。

白話文:

治療傷寒,胸中有熱而想吐,胃中有寒而腹痛。(成無己說:舌苔上有苔的人,是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這是邪氣進入身體裡而成為下部熱上部寒的現象。這是傷寒邪氣傳入內部而成為下部寒冷上部燥熱的現象。胃中有邪氣,使陰氣不能上升而只治癒了下部,成為下部寒冷腹中疼痛;陽氣不能下降而只治癒了上部,成為肺中燥熱想吐;用這個湯藥來調節陰陽。)

黃連(炒),乾薑(炒),桂枝甘草(三兩),人參(二兩),半夏(半升),大棗(十二枚)

白話文:

  • 炒黃連

  • 炒乾薑

  • 桂枝

  • 甘草(三兩)

  • 人參(二兩)

  • 半夏(半升)

  • 大棗(十二枚)

此足陽明藥也。黃連苦寒泄熱以降陽,薑桂辛溫除寒以升陰,人參助正祛邪,半夏和胃止嘔,甘草、大棗調中止痛,上中二焦寒熱交戰,以此和解之(喻嘉言曰:濕家下之,舌上有苔者,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也,仲景亦用此湯何耶。蓋傷寒分表裡中三治,表裡之邪俱盛,則從中而和之,故有小柴胡之和法。

白話文:

這服藥用於治療足陽明經證候。黃連味苦、性寒,能清熱瀉火,用於治療裡熱證;生薑和桂枝味辛、性溫,能發散表寒、溫經通脈,用於治療外寒證;人參味甘,性微溫,能益氣補虛,扶助正氣,祛除邪氣;半夏味辛、性溫,能燥濕化痰、降逆止嘔,用於治療胃氣不和、嘔吐;甘草味甘、性平,能益氣補虛、調和諸藥,大棗味甘、性溫,能益氣補血、調和寒熱,用於治療上焦和中焦的寒熱交迫證候,能起到調和作用。(喻嘉言說:濕邪在體內,舌苔上覆白苔,說明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仲景也用此湯,是為什麼呢?因為傷寒病的治療分為表、裡、中三種方法,表裡之邪都盛,則從中焦來調和,所以有小柴胡湯的調和方法。)

至於丹田胸中之邪,在上下而不在表裡,即變柴胡為黃連湯,以桂枝代柴胡,以黃連代黃芩,以乾薑代生薑,飲入胃中,聽胃氣之上下敷布,故不問下寒上熱,上寒下熱,皆可治之也。夫表裡之邪,則用柴芩,用生薑之辛以散之;上下之邪,則用桂連,用乾薑之辣以開之;仲景聖法灼然矣。

白話文:

至於丹田胸中的邪氣,在身體的上下,不在表面和內裡,此時就將柴胡湯改為黃連湯,用桂枝代替柴胡,用黃連代替黃芩,用乾薑代替生薑,喝下去後,讓胃氣在上下散佈,所以不管下面是寒而上面是熱,上面是寒而下面是熱,都能治療。至於表裡的邪氣,則使用柴芩,用生薑的辛辣味來驅散;上下之邪,則使用桂連,用乾薑的辛辣味來疏通;仲景的聖法真是灼然明顯啊。

昂按:上下未有不分表裡者,大概上焦屬表,中下屬裡,胸中與太陽為近,故用桂枝,嘉言著眼雖高,而立言尚有未盡)。

白話文:

我認為:沒有不分表裏的上病和下病。大致來說,上焦屬表,中焦和下焦屬裏,胸部離太陽膀胱經最近,所以用桂枝。嘉言的見解雖然高明,但立論還不夠完善。

2. 黃芩湯

(仲景)

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(合病者,謂有太陽之證,身熱頭痛脊強,又有少陽之證,耳聾脅痛,嘔而口苦,寒熱往來也。自利者,不因攻下而泄瀉也。自利固多可溫,然腸胃有積結,與下焦客熱,又非溫劑所能止,或分利之,或攻泄之可也。成氏曰:太陰陽明合病下利為在表,與葛根湯以汗之;少陽陽明合病下利為陽邪入里,與承氣湯以下之;此太陽少陽合病下利,為在半表半裡,與黃芩湯以和解之)。

白話文:

治療太陽少陽合病引起的腹瀉(合病是指:既有太陽病的症狀,如身熱、頭痛、脊背強直,又有少陽病的症狀,如耳聾、脅痛、嘔吐、口苦、寒熱往來。自下利是指:不是因為攻下法而導致的腹瀉)。腹瀉固然大多可以溫補,但如果腸胃中有積結,或下焦有客熱,就非溫補劑所能止住,可以分利法或攻泄法治療。成氏說:太陰陽明合病引起的腹瀉屬於在外表,用葛根湯發汗治療;少陽陽明合病引起的腹瀉屬於陽邪入裡,用承氣湯攻下治療;而太陽少陽合病引起的腹瀉,屬於半表半裡證,用黃芩湯和解治療。

黃芩(三兩),芍藥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

白話文:

黃芩(120克),芍藥(60克),甘草(80克),大棗(12顆)。

此足太陽、少陽藥也。成氏曰:虛而不實者,苦以堅之,酸以收之,黃芩、芍藥之苦酸以堅斂腸胃之氣;弱而不足者,甘以補之,甘草、大棗之甘以補腸胃之弱(昂按:二經合病何以不用二經之藥?蓋合病而兼下利,是陽邪入里,則所重者在裡,故用黃芩以徹其熱,而以甘、芍、大棗和其太陰,使裡氣和則外證自解,和解之法,非一端也,仲景之書,一字不苟,此證單言下利,故此方亦單治下利,《機要》用之治熱痢腹痛,更名黃芩芍藥湯;潔古因之加木香檳榔大黃黃連、歸尾、官桂,更名芍藥湯,治下痢;仲景此方遂為萬世治痢之祖矣)。

白話文:

這是太陽經和少陽經的藥方。成氏說:虛而不實的,用苦來堅固,用酸來收斂,黃芩、芍藥的苦酸可以使腸胃之氣堅固收斂;弱而不足的,用甘來補益,甘草、大棗的甘可以使腸胃之弱得到補益。(但為什麼這裡不選用太陽經和少陽經的藥物來治療合病呢?那是因為合病還伴隨著下痢,是陽邪入裏,所以主要治療的是裡面的病症,所以用黃芩來清除熱症,而用甘、芍、大棗來調和太陰,使裡氣和順,就可以使外面的症狀自行解除。和解之法,並沒有唯一的途徑,仲景的書中,一個字都不馬虎,這裡只說到下痢,所以這個藥方也是隻治療下痢。在《機要》中用它來治療熱痢腹痛,並改名叫黃芩芍藥湯;潔古在原方中加入木香、檳榔、大黃、黃連、歸尾、官桂,改名叫芍藥湯,來治療下痢。仲景的這個藥方就成了後世治療下痢的鼻祖了。)

本方加半夏(半升),生薑(三兩),名黃芩加半夏生薑湯(仲景):治前證兼(嘔者嘔,胃氣逆也,加半夏、生薑以散逆氣。《千金》曰:生薑,嘔家聖藥,是散其逆氣也。《金匱》曰:嘔家用半夏以去其水,水去則嘔止,是下其痰飲也);亦治膽腑發咳,嘔苦水如膽汁(胃氣逆則嘔苦,膽液溢則口苦)。本方除大棗,名黃芩芍藥湯:治火升鼻衄及熱痢。

白話文:

這個偏方加入半夏(半升)、生薑(三兩),取名為黃芩加半夏生薑湯(仲景):治療上述證候同時併發(嘔吐者嘔吐,胃氣逆流,加入半夏、生薑以疏散逆氣。《千金》說:生薑,是治療嘔吐的聖藥,是疏散逆氣的作用。《金匱》說:用半夏治療嘔吐,以去除水氣,水氣去除則嘔吐就能停止,是化痰止飲的作用);也治療膽腑引起的咳嗽,嘔吐苦水如膽汁(胃氣逆流則嘔吐苦水,膽汁溢出則口苦)。這個偏方除去大棗,取名為黃芩芍藥湯:治療火氣上行,引起鼻出血以及熱痢。

《外臺》黃芩湯:黃芩、人參乾薑(三兩),桂枝(一兩),半夏(半斤),大棗(十二枚):治乾嘔下痢。

白話文:

《外臺》黃芩湯:黃芩、人參、乾薑(三兩),桂枝(一兩),半夏(半斤),大棗(十二枚):治療嘔吐、腹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