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和解之劑第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和解之劑第六 (1)

1. 和解之劑第六

邪在表宜汗,在上宜吐,在裡宜下;若在半表半裡,則從中治,宜和解。故仲景於少陽證,而以汗吐下三者為戒也。昔賢云:或熱病脈躁盛而不得汗者,陽脈之極也,死。然有當和解之證,汗之不得汗,和解之力到,汗自出而解,慎勿錯認作死證也。由是觀之,和解之劑,用以分理陰陽、調和營衛,顧不重歟。

白話文:

表證適合發汗,上焦證適合催吐,下焦證適合通便;如果病邪在表裡之間,則應採取中間療法,宜用和解之法治療。因此,張仲景在治療少陽病時,就告誡弟子不要輕易使用發汗、催吐、通便三法。古人說:如果熱病患者脈象躁盛卻不能出汗,這是陽氣極度衰竭的表現,將會死亡。但是,如果確實屬於應該用和解法治療的病證,即使暫時不能出汗,只要和解的藥力到達,汗液就會自然排出而痊癒,千萬不要誤認為是死證。由此可見,和解劑用於調節陰陽平衡、調和營衛,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。

2. 小柴胡湯

(仲景)

治傷寒中風少陽證,往來寒熱,胸脅痞滿,默默不欲食,心煩喜嘔;或腹中痛,或脅下痛,或渴,或咳,或利,或悸,小便不利,口苦耳聾,脈弦;或汗後餘熱不解;及春月時嗽,瘧發寒熱,婦人傷寒熱入血室(寒為陰,熱為陽;里為陰,表為陽;邪客於半表半里,陰出與陽爭,陰勝則寒;陽入與陰爭,陽勝則熱;陽不足則先寒,陰不足則先熱。

又曰:太陽行身之後,屬膀胱寒水,為表;陽明行身之前,屬胃燥金,為表之裡;邪在於中,近後膀胱水則寒,近前陽明燥則熱也。寒熱有定時者為瘧,無定時者為往來寒熱,以熱在表而淺,邪惡正故畏寒,寒已復熱,此邪未並於表裡,故寒熱微而無定時也。半表半裡,屬足少陽膽脈,行於兩脅,手少陽三焦之脈絡心包,風邪干之,心氣不得宣暢,故煩滿,或攻胸脅,故又胸脅痛也。邪在表則呻吟不安,在裡則煩而悶亂,邪自表而方傳裡,故默默靜也。

經曰:陽入之陰則靜,邪在表則能食,入里則不能食,今在表裡之間,故但不欲食,未至於不能食也。邪在表則不煩不嘔,在裡則煩嘔,表方傳裡,故心煩喜嘔也。裡虛協熱,故或渴或利,或腹中痛;里有停飲,故悸而小便不利;少陽膽脈絡於耳,故耳聾;膽氣上溢,故口苦;膽與肝皆屬木,故脈弦;春月時嗽,少陽當令之時也。

血室,衝脈也,男女皆有之,婦人傷寒七八日,邪當傳裡,值經水適來,則邪不入腑,乘虛而入血室;或經水適斷,表邪乘虛亦入血室,熱與血搏結而不行,致有寒熱如瘧,暮則譫語如見鬼狀,在男子則下血譫語,皆為熱入血室。婦人傷寒與男子無異,惟熱入血室、妊娠傷寒為不同也。

小柴胡在經主氣,在臟主血,故更能入血室。經曰:傷寒中風,有柴胡證,但見一證便是,不必悉具。又曰:傷寒五六日,發熱而嘔,醫以他藥下之,柴胡證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,必蒸蒸而振,發熱汗出而愈。

或濕熱在半表半裡而發黃者,仍與小柴胡湯和其表裡,雖雜證不能外也;亦治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不欲食,大便硬,細者,為陽微結仲景曰:汗出為陽微,假令純陰結,不得復有外證,脈雖沉緊,不得為少陰病,所以然者,陰不得有汗,今頭有汗,故知非少陰也。按:三陰脈皆至頸、胸中而還,不上循頭。

程郊倩曰:熱雖結而不甚也,以有微惡寒之半表在,至於脈沉,雖似里陰,則又有頭汗出之證以別之,凡脈細、脈沉、脈緊,皆陽熱鬱結之證,無關少陰也,可見陽氣一結,不但陽證似陰,陽脈亦似陰矣)。

柴胡(八兩),半夏(半升),人參,甘草,黃芩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。嘔逆加生薑、陳皮(生薑散逆,陳皮順氣);煩而不嘔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蔞(以蕩鬱熱);渴者去半夏,加花粉(生津);若不渴,外有微熱,去人參,加桂枝覆取微汗(解肌);咳嗽去參、棗、生薑,加五味子、乾薑(咳為氣逆肺寒,五味斂肺,乾薑散寒。

白話文:

小柴胡湯

此方治療傷寒感冒少陽症,症狀為寒熱往來交替,胸脅部滿悶不適,食慾不振,心煩想吐;或腹部疼痛,或脅下疼痛,或口渴,或咳嗽,或腹瀉,或心悸,小便不利,口苦耳聾,脈象弦細;或汗出後餘熱未退;以及春季咳嗽,瘧疾發作時的寒熱交替;婦女傷寒熱邪侵入血室(寒屬陰,熱屬陽;裡屬陰,表屬陽;邪氣侵犯於半表半裡之間,陰氣外泄與陽氣爭奪,陰氣盛則寒;陽氣侵入與陰氣爭奪,陽氣盛則熱;陽氣不足則先寒,陰氣不足則先熱)。

另解:太陽經循行於身體之後,屬膀胱寒水,為表證;陽明經循行於身體之前,屬胃燥金,為表裡證;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之間,靠近後方的膀胱寒水則寒,靠近前方的陽明燥熱則熱。寒熱發作時間固定者為瘧疾,寒熱發作時間不固定者為往來寒熱,因為熱邪在表淺,邪氣與正氣抗爭,所以畏寒,寒邪退後又發熱,這是因為邪氣尚未完全進入表裡,所以寒熱輕微且無固定時間。半表半裡,屬足少陽膽經,循行於兩脅,手少陽三焦經與心包經相連,風邪侵犯,心氣不得宣暢,所以煩悶,或侵犯胸脅,所以胸脅疼痛。邪氣在表則呻吟不安,在裡則煩悶,邪氣從表證向裡證轉化,所以默默靜默。

經書記載:陽氣進入陰位則靜,邪氣在表則能吃,入裡則不能吃,現在邪氣在表裡之間,所以只是不想吃,還不至於完全不能吃。邪氣在表則不煩不嘔,在裡則煩嘔,表證向裡證轉化,所以心煩想吐。裡證虛弱伴隨熱邪,所以或口渴或腹瀉,或腹部疼痛;裡證有停滯的液體,所以心悸且小便不利;少陽膽經與耳朵相通,所以耳聾;膽氣上逆,所以口苦;膽與肝都屬木,所以脈象弦細;春季咳嗽,是少陽經當令的時節。

血室,指衝脈,男女皆有,婦女傷寒七八天,邪氣將要傳入裡證,正值經期,則邪氣不入腑臟,乘虛而入血室;或經期剛結束,表邪乘虛亦入血室,熱邪與血液凝結不通,導致寒熱如瘧疾,傍晚則神志不清,如見鬼一樣,男子則下血並神志不清,都是熱邪入血室。婦女傷寒與男子無異,只有熱邪入血室及妊娠傷寒不同。

小柴胡湯在經絡主氣,在臟腑主血,所以更能進入血室。經書記載:傷寒中風,有柴胡證,只要出現一種症狀即可使用,不必所有症狀都齊全。又記載:傷寒五六天,發熱嘔吐,醫生用其他藥物治療,柴胡證仍然存在,再次使用小柴胡湯,病人就會微微發熱,出汗而痊癒。

如果濕熱在半表半裡而發黃,仍然可以使用小柴胡湯調和表裡,即使伴隨其他症狀,也不必另加藥物;也治療傷寒五六天,頭部出汗,輕微惡寒,手足冰冷,心下滿悶,不想吃東西,大便乾燥,脈象細,這是陽氣微弱凝聚的症狀。仲景曰:出汗為陽氣微弱,如果純陰凝聚,就不會有其他表證,即使脈象沉緊,也不是少陰病,這是因為陰虛的人不會出汗,現在頭部出汗,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。按:三陰經脈都經過頸部、胸部然後返回,不上行到頭部。

程郊倩曰:熱邪雖然凝聚,但並不嚴重,因為有輕微惡寒的半表症,雖然脈象沉,看似裡陰,但又有頭部出汗的症狀來區別,凡是脈象細、脈象沉、脈象緊,都是陽熱鬱結的症狀,與少陰病無關,可見陽氣一凝聚,不僅陽證像陰證,陽脈也像陰脈。

藥物組成:柴胡(八兩),半夏(半升),人參,甘草,黃芩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。嘔吐加生薑、陳皮(生薑散逆,陳皮順氣);煩躁但不嘔吐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蔞(以蕩除鬱熱);口渴去半夏,加花粉(生津);如果不口渴,但有微熱,去人參,加桂枝,微微出汗即可(解肌);咳嗽去人參、大棗、生薑,加五味子、乾薑(咳嗽是氣逆肺寒,五味子斂肺,乾薑散寒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