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理血之劑第八 (3)
理血之劑第八 (3)
1. 養心湯
治心虛血少,神氣不寧,怔忡驚悸(心主血而藏神,經曰: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。心血虛則易動,故怔忡驚悸,不得安寧也)。
黃耆(蜜炙),茯苓,茯神,當歸(酒洗),川芎,半夏曲(一兩),甘草(炙。一錢),柏子仁(去油),酸棗仁(炒),遠志(去心。炒),五味子,人參,肉桂(二錢半。)每服五錢。
此手少陰藥也。人參、黃耆以補心氣,川芎、當歸以養心血,二茯、遠志、柏仁、酸棗以泄心熱而寧心神,五味收神氣之散越,半夏去擾心之痰涎,甘草補土以培心子,肉桂引藥以入心經,潤以滋之,溫以補之,酸以斂之,香以舒之,則心得其養矣。
白話文:
養心湯
此方治療心氣虛弱、血液不足,導致精神不安,心神不定、驚悸等症狀。心臟主血脈,並藏神,心靜則神藏於內,心神躁動則神氣消散。心血不足則容易心神不安,所以出現心神不定、驚悸、坐立難安等情況。
藥方組成:黃耆(蜜炙)、茯苓、茯神、當歸(酒洗)、川芎、半夏曲(一兩)、甘草(炙,一錢)、柏子仁(去油)、酸棗仁(炒)、遠志(去心,炒)、五味子、人參、肉桂(二錢半)。每次服用五錢。
此方為治療少陰經(心經)的藥方。人參、黃耆補益心氣;川芎、當歸滋養心血;茯苓、茯神、遠志、柏子仁、酸棗仁瀉去心火,使心神安定;五味子收斂神氣,防止其散失;半夏去除擾亂心神的痰液;炙甘草益氣補脾,滋養心臟;肉桂引導藥物進入心經,潤澤、溫補心臟。藥材的功效互相配合:酸味斂收,香氣舒暢,使心臟得到充分的滋養。
2. 人參養榮湯
治脾肺氣虛,榮血不足,驚悸健忘,寢汗發熱,食少無味,身倦肌瘦,色枯氣短,毛髮脫落,小便赤澀(經曰:脾氣散精,上輸於肺,此地氣上升也;肺主治節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此天氣下降也;脾肺虛則上下不交而為否,榮血無所藉以生。
肺虛故氣短;脾虛故食少;心主脈,脈屬榮,榮虛血少,則心失其養,故驚悸健忘,寢汗發熱;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,血虛火盛,故肌瘦色枯,毛髮脫落也);亦治發汗過多,身振脈搖,筋惕肉瞤(汗為心液,汗即血也,發汗過多,則血液枯涸,筋肉無以榮養,故有振搖瞤惕之證)。
人參,白朮,黃耆(蜜炙),甘草(炙),陳皮,桂心,當歸(酒拌。一錢),熟地黃,五味子(炒。杵),茯苓(七分),遠志(五分),白芍(錢半)。加薑、棗煎。
此手少陰、手足太陰氣血藥也。熟地、歸芍養血之品,參、耆、苓、朮、甘草、陳皮補氣之品,血不足而補其氣,此陽生則陰長之義。且參耆五味,所以補肺(肺主氣,氣能生血),甘、陳、苓、術,所以健脾(脾統血,歸芍所以養肝肝藏血),熟地所以滋腎(腎藏精,精血相生)。
遠志能通腎氣上達於心,桂心能導諸藥入營生血,五臟交養互益,故能統治諸病,而其要則歸於養榮也(薛立齋曰:氣血兩虛,而變現諸證,莫能名狀。勿論其病,勿論其脈,但用此湯,諸證悉退。喻嘉言曰:方內皆心脾之藥,而注肺虛,誤也,養榮原不及肺。昂按:肺主氣,凡補氣藥,皆是補肺,氣旺自能生血,即此便是養榮,便是補心補脾,理實一貫,古方補血湯,黃耆五倍於當歸,而云補血,豈非明證乎。況五臟互相灌溉,傳精布化,專賴傅相之功,焉得謂養榮不及於肺也哉。
又按:生脈散,保肺藥也,而云生脈者,脈即血也)。
白話文:
人參養榮湯
此方治療脾肺氣虛,導致血液不足,出現驚悸健忘、盜汗發熱、食慾不振、身體倦怠消瘦、面色萎黃氣短、脫髮、小便澀痛等症狀。 根據中醫理論,脾氣上升輸送到肺,肺氣下降輸送到膀胱,脾肺虛弱則氣血運行失調,導致血液生成不足。肺虛則氣短,脾虛則食少,心主血脈,血液不足則心臟失養,出現驚悸健忘、盜汗發熱;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,血虛而陰虛火旺,則肌肉消瘦,面色枯萎,毛髮脫落。此方也治療因出汗過多導致身體震顫、肌肉抽搐等症狀,因為汗液是心血,出汗過多會導致血液虧虛,肌肉缺乏營養。
藥方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黃耆(蜜炙)、甘草(炙)、陳皮、桂心、當歸(酒拌,一錢)、熟地黃、五味子(炒,杵)、茯苓(七分)、遠志(五分)、白芍(錢半)。加生薑、大棗煎服。
此方以補益手少陰心經、手太陰肺經、足太陰脾經的氣血為主。熟地、當歸、白芍養血;人參、黃耆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陳皮補氣。先補氣再養血,符合“陽生陰長”的道理。人參、黃耆、五味子補肺氣,肺主氣,氣能生血;甘草、陳皮、茯苓、白朮健脾,脾統血,當歸、白芍養肝,肝藏血;熟地滋腎,腎藏精,精血互生。
遠志可以通達腎氣上達於心,桂心可以引導藥物進入營血,使五臟互相滋養,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,其根本是養護血液。 有人認為此方只治心脾,不治肺虛,這是錯誤的。因為補氣藥皆能補肺,氣旺則能生血,從而養護心脾。古方中黃耆用量遠大於當歸,也證明補氣的重要性。五臟互相影響,補氣自然也能滋養血液,所以養榮也包括了肺。 生脈散雖是保肺藥,但其作用也是通過生血來維持脈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