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理血之劑第八 (2)

回本書目錄

理血之劑第八 (2)

1. 當歸補血湯

(東垣)

治傷於勞役,肌熱面赤,煩渴引飲,脈大而虛(血實則身涼,血虛則身熱。此以飢飽、勞役,傷其陰血,虛陽獨勝,故肌熱煩渴,與陽明白虎證無異,但白虎證得之外感,實熱內盛,故脈大而長,按之有力;此證得之內傷,血虛發熱,脈洪大而無力,《內經》所謂脈虛血虛是也,誤服白虎湯必斃)。

黃耆(炙。一兩),當歸(酒洗。二錢。),空心服。

此足太陰、厥陰藥也。當歸氣味俱厚,為陰中之陰,故能滋陰養血;黃耆乃補氣之藥,何以五倍於當歸,而又云補血湯乎。蓋有形之血,生於無形之氣,又有當歸為引,則從之而生血矣。經曰:陽生則陰長,此其義耳。訒庵曰:病本於勞役,不獨傷血,而亦傷氣,故以二藥兼補之也。

白話文:

當歸補血湯

治療因勞累過度導致的肌肉發熱、面紅、口渴想喝水、脈搏有力卻虛弱的症狀。(血氣充足的人體溫較低,血虛的人體溫則較高。此症是因飢餓、勞累過度損傷陰血,陽氣獨盛,所以肌肉發熱、煩躁口渴,與陽明白虎湯證相似,但白虎湯證是外感實熱內盛,脈搏有力且強勁;此症是內傷導致血虛發熱,脈搏雖洪大卻無力,《內經》所說的脈虛血虛正是如此,誤服白虎湯必定會危及生命)。

藥方:黃耆(炙烤,一兩),當歸(用酒洗淨,二錢)。空腹服用。

此方是針對足太陰經、厥陰經的藥方。當歸氣味濃郁,屬陰中之陰,因此能滋陰養血;黃耆是補氣的藥物,為何黃耆用量是當歸的五倍,卻稱為補血湯呢?這是因為有形的血液,源於無形的氣,而當歸能引導氣血生成,所以能生血。經書上說:陽氣旺盛則陰氣滋長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訒庵(註釋者)說:疾病的根本原因在於勞累過度,不僅傷了血,也傷了氣,所以用這兩種藥物一起補益。

2. 歸脾湯

(《濟生》)

治思慮過度,勞傷心脾,怔忡健忘,驚悸盜汗,發熱體倦,食少不眠;或脾虛不能攝血,致血妄行,及婦人經帶(心藏神而生血,心傷則不能生血而血少,故怔忡健忘,驚悸盜汗;汗者,心之液也;脾主思而藏血,脾傷則血不歸脾,故不眠;脾主肌肉,故肌熱;脾主四肢,故體倦;脾不健運,故食少;脾不能統血則妄行,而有吐衄腸風崩漏等證。有觸而心動曰驚,無驚而自動曰悸,即怔仲也。

上氣不足,下氣有餘,腸胃實而心氣虛,故善忘)。

人參,白朮(土炒),茯神,棗仁(炒),龍眼肉(二錢),黃耆(炙。錢半),當歸(酒洗),遠志(一錢),木香,甘草(炙。五分。)薑棗煎。

此手少陰、足太陰藥也。血不歸脾則妄行,參、朮、黃耆、甘草之甘溫,所以補脾;茯神、遠志、棗仁、龍眼之甘溫酸苦,所以補心(遠志、苦泄心熱,棗仁酸斂心氣),心者脾之母也;當歸滋陰而養血,木香行氣而舒脾,既以行血中之滯,又以助參耆而補氣(汪機曰:木香與補藥為佐則補,與泄藥為君則泄,氣壯則能攝血,血自歸經,而諸證悉除矣治實火之血,順氣為先,氣行則血自歸經;治虛火之血,養正為先,氣壯則自能攝血。《醫貫》曰:心生血,脾統血,肝藏血,凡治血證,須按三經用藥。

遠志、棗仁補肝以生心火;茯神補心以生脾土,參、耆、甘草補脾以固肺氣,木香香先入脾,總欲使血歸脾耳)。

本方去白朮、木香、龍眼,加茯苓、陳皮,入蓮肉、薑棗煎,名酸棗仁湯;治虛煩不眠(《金匱》酸棗仁湯,亦治不眠,與此不同,見和解門)。

白話文:

歸脾湯

此方治療思慮過度,導致心脾受損,出現心悸健忘、驚悸盜汗、發熱疲倦、食慾不振失眠等症狀。也適用於脾虛不能攝血,導致血液運行失常的患者,例如婦女月經或帶下異常。

心主神明並生血,心受損傷則不能生血,故出現心悸健忘、驚悸盜汗(汗液是心之精液);脾主思慮並藏血,脾受損傷則血液不能歸脾,故出現失眠;脾主肌肉,故出現肌體發熱;脾主四肢,故出現身體疲倦;脾氣不足以運化水穀,故出現食慾不振;脾不能統攝血液,則血液運行失常,出現吐血、鼻出血、腸風、崩漏等症。驚是受驚嚇而心跳加速,悸是無外來驚嚇而心跳加速,都是心悸的表現。

本方針對上氣不足、下氣有餘,腸胃實滿而心氣虛弱,導致健忘的症狀。

藥物組成:人參、白朮(土炒)、茯神、棗仁(炒)、龍眼肉、黃耆(炙)、當歸(酒洗)、遠志、木香、甘草(炙)。用生薑、大棗煎服。

此方藥物針對手少陰心經和足太陰脾經。血液不能歸脾而妄行,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甘草甘溫之性,用以補益脾氣;茯神、遠志、棗仁、龍眼甘溫酸苦之性,用以補益心氣(遠志苦味瀉去心火,棗仁酸味斂護心氣),心為脾之母;當歸滋陰養血,木香行氣疏通脾胃,既能疏通血行中的瘀滯,又能輔助人參、黃耆補益脾氣。氣足則能攝血,血液自然歸經,諸症自然消除。治療實火導致的血證,應先順氣,氣行則血自歸經;治療虛火導致的血證,應先養正,氣壯則能攝血。《醫貫》記載:心生血,脾統血,肝藏血,治療血證必須根據三經用藥。

遠志、棗仁補益肝腎以生心火;茯神補益心氣以生脾土;人參、黃耆、甘草補益脾氣以固護肺氣;木香先入脾經,總體目的是使血液歸於脾經。

若將本方去白朮、木香、龍眼肉,加入茯苓、陳皮、蓮子肉,並用生薑、大棗煎服,則名為酸棗仁湯,用於治療虛煩不眠。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的酸棗仁湯也治療失眠,但與此方不同,詳見和解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