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理血之劑第八 (2)

回本書目錄

理血之劑第八 (2)

1. 當歸補血湯

(東垣)

治傷於勞役,肌熱面赤,煩渴引飲,脈大而虛(血實則身涼,血虛則身熱。此以飢飽、勞役,傷其陰血,虛陽獨勝,故肌熱煩渴,與陽明白虎證無異,但白虎證得之外感,實熱內盛,故脈大而長,按之有力;此證得之內傷,血虛發熱,脈洪大而無力,《內經》所謂脈虛血虛是也,誤服白虎湯必斃)。

白話文:

治療因勞役而引起的損傷,出現肌肉發熱、臉色發紅、煩渴想喝水的情況,脈搏快速但無力。(血氣充足則身體涼爽,血氣虛弱則身體發熱。這裡是因為飢餓疲倦、勞累過度,損傷了陰血,虛火獨剩而出現肌肉發熱、煩渴的症狀,與陽明白虎證沒什麼差別,但是白虎證是由外感引起的,實熱內盛,所以脈搏快速而有力,按壓有力量;而這個症狀是由內傷引起的,血虛發熱,脈搏雖然快速但沒有力量,《內經》中所說的脈搏虛弱就是血虛的意思,誤服白虎湯必然會致命。)

黃耆(炙。一兩),當歸(酒洗。二錢。),空心服。

白話文:

黃耆(烤過的。 一兩重),當歸(用酒洗淨。二錢重),空著肚子服用。

此足太陰、厥陰藥也。當歸氣味俱厚,為陰中之陰,故能滋陰養血;黃耆乃補氣之藥,何以五倍於當歸,而又云補血湯乎。蓋有形之血,生於無形之氣,又有當歸為引,則從之而生血矣。經曰:陽生則陰長,此其義耳。訒庵曰:病本於勞役,不獨傷血,而亦傷氣,故以二藥兼補之也。

白話文:

這兩種藥物都屬於足太陰、厥陰經的藥材。當歸氣味都很濃厚,是陰中之陰,所以能夠滋陰養血。黃耆是補氣的藥物,為什麼要比當歸多五倍,但仍然稱之為補血湯呢?有形的血是從無形之氣產生的,又有當歸引導,所以就會跟著產生血液。經典說:陽氣生長,陰氣就會增長,這就是它的原理。訒庵說:疾病的根本原因在於勞役,不只傷血,也傷氣,所以用兩種藥物來兼顧補血和補氣。

2. 歸脾湯

(《濟生》)

治思慮過度,勞傷心脾,怔忡健忘,驚悸盜汗,發熱體倦,食少不眠;或脾虛不能攝血,致血妄行,及婦人經帶(心藏神而生血,心傷則不能生血而血少,故怔忡健忘,驚悸盜汗;汗者,心之液也;脾主思而藏血,脾傷則血不歸脾,故不眠;脾主肌肉,故肌熱;脾主四肢,故體倦;脾不健運,故食少;脾不能統血則妄行,而有吐衄腸風崩漏等證。有觸而心動曰驚,無驚而自動曰悸,即怔仲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思慮過度,勞傷心脾,導致心悸健忘、驚悸盜汗、發熱體倦、食少不眠;或者脾虛不能收攝血液,導致血液妄行,以及婦女經帶。

心臟藏神而生血,心傷則不能生血而血少,所以心悸健忘、驚悸盜汗;汗液是心的體液;脾臟主思想而藏血,脾臟受傷則血液不能歸於脾臟,所以不眠;脾臟主肌肉,所以肌肉發熱;脾臟主四肢,所以身體疲倦;脾臟運化功能不健全,所以食慾不振;脾臟不能統攝血液則妄行,而有嘔吐、鼻出血、腸風、崩漏等證狀。有外物刺激而心動稱為驚,沒有外物刺激而自動心動稱為悸,即心悸。

上氣不足,下氣有餘,腸胃實而心氣虛,故善忘)。

人參白朮(土炒),茯神,棗仁(炒),龍眼肉(二錢),黃耆(炙。錢半),當歸(酒洗),遠志(一錢),木香甘草(炙。五分。)薑棗煎。

白話文:

  • 人參

  • 白朮(用土炒過)

  • 茯神

  • 棗仁(炒過)

  • 龍眼肉(二錢)

  • 黃耆(炙過。錢半)

  • 當歸(用酒洗過)

  • 遠志(一錢)

  • 木香

  • 甘草(炙過。五分。)

將上述藥材與薑、棗一起煎煮。

此手少陰、足太陰藥也。血不歸脾則妄行,參、朮、黃耆、甘草之甘溫,所以補脾;茯神、遠志、棗仁、龍眼之甘溫酸苦,所以補心(遠志、苦泄心熱,棗仁酸斂心氣),心者脾之母也;當歸滋陰而養血,木香行氣而舒脾,既以行血中之滯,又以助參耆而補氣(汪機曰:木香與補藥為佐則補,與泄藥為君則泄,氣壯則能攝血,血自歸經,而諸證悉除矣治實火之血,順氣為先,氣行則血自歸經;治虛火之血,養正為先,氣壯則自能攝血。《醫貫》曰:心生血,脾統血,肝藏血,凡治血證,須按三經用藥。

白話文:

這條方劑屬於手少陰心經、足太陰脾經的藥物。如果血不歸脾,那麼就會亂行。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甘草,味甘溫,可以補益脾氣;茯苓、遠志、棗仁、龍眼,味甘溫酸苦,可以補益心氣。(遠志,味苦,可以瀉心火;棗仁,味酸,可以斂心氣),而心是脾臟的母臟;當歸滋陰養血,木香行氣舒脾,能夠既祛除血中的淤滯,又能幫助人參、黃耆補益氣血。(汪機說:木香與補藥一起使用,則可以補益;與瀉藥一起使用,則可以瀉下。氣血旺盛,則可以攝受血液,血液能夠自然歸經,那麼各種症狀都可消除。)治療實熱型血癥,以理氣為先,氣血運行通暢,則血液自然能夠歸經;治療虛熱型血癥,以扶正為先,氣血旺盛,則自然能夠攝血。《醫貫》中說:心生血,脾統血,肝藏血,凡治療血證,須根據三經來用藥。

遠志、棗仁補肝以生心火;茯神補心以生脾土,參、耆、甘草補脾以固肺氣,木香香先入脾,總欲使血歸脾耳)。

白話文:

遠志、棗仁可補肝而生心火;茯神可補心而生脾土,參、耆、甘草可補脾而固肺氣,木香的香味先入脾,總希望使氣血回歸脾臟。

本方去白朮、木香、龍眼,加茯苓陳皮,入蓮肉、薑棗煎,名酸棗仁湯;治虛煩不眠(《金匱》酸棗仁湯,亦治不眠,與此不同,見和解門)。

白話文:

本方刪去白朮、木香、龍眼,加入茯苓、陳皮,加入蓮肉、薑棗煎煮,命名為酸棗仁湯;治療虛煩難以入睡(《金匱要略》的酸棗仁湯,也能治療難以入睡,但與此不同,請參閱和解篇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