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理血之劑第八 (8)

回本書目錄

理血之劑第八 (8)

1. 槐花散

(《本事》)

治腸風、臟毒下血(血之在身,有陰有陽。陽者順氣而行,循流脈中,調和五臟,灑陳六腑,謂之營血;陰者居於絡脈,專守臟腑,滋養神氣,濡潤筋骨。若感內外之邪而受傷,則或循經之陽血,至其傷處為邪氣所沮,漏泄經外;或居絡之陰血,因留著之邪潰裂而出,則皆滲入腸胃而泄矣。

世俗率以腸風名之,不知風乃六淫之一耳,若腸胃受火熱二淫,與寒燥濕怫鬱其氣,及飲食勞力傷其陰絡之血者,亦可謂之腸風乎。《針經》曰:陽絡傷則血外溢而吐衄,陰絡傷則血內溢而便溺。戴氏以隨感而見,色鮮者為腸風;積久而發,色瘀者為臟毒。又云:色鮮為熱,自大腸氣分來;色瘀為寒,自小腸血分來。

或曰腸風者風邪淫胃,臟毒者濕邪淫胃;臟毒、腸風之血,出於腸臟之間;五痔之血,出於肛門蝕孔,處治各不同。

槐花(炒),側柏(葉杵),荊芥(炒黑),枳殼(炒)等分。為末。每三錢,米飲下。

此手足陽明藥也。側柏養陰燥濕,最清血分;槐花疏肝瀉熱,能涼大腸;荊芥散瘀搜風(為風病血病要藥);枳殼寬腸利氣(此病多由濕熱風燥之邪,如久不愈者,不宜純用寒涼,須兼溫補及升舉藥。

大法涼血用槐角、地榆、扁柏、條芩、炒連、梔子、生地;和血用阿膠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;風濕用秦艽、防風、荊芥、蒼朮、茯苓;血瘀少加桃仁、紅花、蘇木;寬腸用枳殼;升舉用升麻;生血補氣加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甘草。

柏葉生而向西,稟金兌之正氣,能制肝木,木主升,金主降,升降相配,夫婦之道和,則血得以歸肝,故仲景治吐血不止,氣血虛寒,用柏葉湯,柏葉、乾薑各三兩,艾三把,馬糞汁一升。合煮服。馬屬午為離,假之以降心火)。

本方除柏葉、荊芥,加當歸、黃芩、防風、地榆,酒糊丸,名槐角丸(《局方》):治同(涼血疏風)。本方加當歸、生地、川芎,入烏梅、生薑煎,名加減四物湯(《濟生》):治同(補血涼血。若以風為虛象者,蓋非風客於腸胃故也)。本方除柏葉、枳殼,加當歸、川芎、熟地、白朮、青皮、升麻,亦名槐花散,又名當歸和血散(東垣):治腸澼下血,濕毒下血。本方除柏葉、枳殼,加青皮等分,亦名槐花散(潔古):治血痢腹不痛,不裡急後重。

單用槐花、荊芥炒黑,為末,酒服,亦治下血(經驗方)。

白話文:

槐花散

治療腸風、臟毒下血。血在人體內分陰陽兩種,陽血循行於脈中,調和五臟六腑,稱為營血;陰血則居於絡脈,滋養神氣,濡潤筋骨。若受到內外邪氣侵害,陽血則可能因邪氣阻滯而從經脈外洩;陰血則可能因邪氣鬱積而潰裂而出,最終都會滲入腸胃而導致出血。

民間常稱此症為腸風,但風只是六淫邪氣的一種。腸胃受火熱、寒燥濕等邪氣侵襲,或因飲食勞累損傷陰絡之血,也可稱為腸風。《針灸經》中記載,陽絡受損則血外溢而出現吐血、鼻出血等症狀;陰絡受損則血內溢而出現便血、尿血等症狀。戴氏醫家認為,出血鮮紅者為腸風,系邪氣侵犯所致;出血暗紫者為臟毒,系邪氣久積所致。又說,鮮紅色出血是熱證,源於大腸;暗紫色出血是寒證,源於小腸。

也有人說,腸風是風邪侵犯胃腸所致,臟毒是濕邪侵犯胃腸所致;腸風、臟毒的出血都來自腸臟之間;而五痔的出血則來自肛門破損處,治療方法有所不同。

本方組成:炒槐花、杵碎側柏葉、炒黑荊芥、炒枳殼,各等份,研磨成粉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米湯送服。

此方為手足陽明經藥物。側柏葉能養陰燥濕,清熱涼血;槐花能疏肝瀉熱,清熱解毒;荊芥能散瘀搜風(是治療風病和血病的重要藥物);枳殼能寬腸利氣(此病多由濕熱風燥之邪引起,久治不愈者,不宜單用寒涼藥,應配合溫補和升舉藥物)。

常用的涼血藥物有槐角、地榆、側柏葉、黃芩、炒連翹、梔子、生地黃;和血藥物有阿膠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;治療風濕的藥物有秦艽、防風、荊芥、蒼朮、茯苓;血瘀者可酌加桃仁、紅花、蘇木;寬腸藥物為枳殼;升舉藥物為升麻;補氣生血的藥物有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甘草。

側柏葉向西生長,秉承金之正氣,能制肝木,木主升,金主降,升降協調,則血得以歸肝。張仲景治療吐血不止、氣血虛寒的柏葉湯,即運用此理。

本方去柏葉、荊芥,加當歸、黃芩、防風、地榆,用酒糊做成丸劑,稱為槐角丸,功效相同(涼血疏風)。本方加當歸、生地黃、川芎,再加入烏梅、生薑水煎服,稱為加減四物湯,功效相同(補血涼血。若以風為虛象者,並非風邪入侵腸胃所致)。本方去柏葉、枳殼,加當歸、川芎、熟地黃、白朮、青皮、升麻,也稱為槐花散,或稱當歸和血散,治療腸澼下血、濕毒下血。本方去柏葉、枳殼,加青皮等份,也稱為槐花散,治療血痢、腹不痛、無裡急後重症狀。

單用槐花、炒黑荊芥,研末,酒服,也可治療下血(經驗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