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祛寒之劑第十 (8)

回本書目錄

祛寒之劑第十 (8)

1. 白朮附子湯

(《近效方》)

治風虛,頭重眩苦極,食不知味,用此暖肌補中,益精氣。

白朮(二兩),甘草(一兩),附子(一枚。炮)每服五錢,薑五片、棗一枚,煎。

白話文:

白朮 (120 公克),甘草 (60 公克),附子 (6 公克,炮製過),每劑用藥 30 公克,加入薑 5 片、棗 1 枚,煮成藥湯。

此足太陰、少陰藥也。喻嘉言曰:腎氣空虛,外風入之,風挾腎中陰濁之氣厥逆上攻,頭間重眩。極苦難耐;兼以脾虛不知食味,此脾腎兩虛,風已入臟;方中全不用風藥,但用附子暖其水臟,白朮暖其土臟,水土一暖,則濁陰之氣盡趨於下,而二證自止,制方之義精矣。

白話文:

這屬於足太陰、少陰的藥方。喻嘉言說:腎氣虛弱,外來的風邪侵入,風與腎臟中的陰濁之氣相挾,逆向上攻,使頭部沉重眩暈,煩躁難忍,加上脾虛而不思飲食。這是脾腎兩虛,風邪已經侵入內臟,方劑中完全不使用風藥,只用附子溫暖水臟,白朮溫暖土臟,水土一旦溫暖,濁陰之氣就全部向下運動,而兩種症狀都自然停止了。這個方劑的制訂方法真是精妙。

本方加桂枝,不用薑、棗,名甘草附子湯(仲景):治風濕相搏,一身煩痛,汗出惡風,小便不利,或身微腫(風則上先受之,濕則下先受之,殆至兩相搏結,注經絡,流關節,入肌骨,無處不到,則無處不痛也。風勝則衛氣不固,故汗出而惡風;濕勝則水道不行,故小便不利而微腫;用白朮以益土燥濕,桂枝以散風固表,附子以驅陰助陽,甘草以和中益氣也)。本方加官桂、川芎,名芎術除濕湯:治寒濕頭痛眩運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劑加入了桂枝,不用薑和棗,稱為「甘草附子湯」,出自《傷寒論》,它的功效是治療風濕相搏,導致全身痠痛、汗出惡風、小便不利,或身體稍微腫脹。風邪先從上部侵襲身體,濕邪先從下部侵襲身體,等到兩者互相搏結,就會阻滯經絡、流竄關節、進入肌肉骨骼,無處不到,也就無處不痛。風邪勝則衛氣不固,所以汗出惡風;濕邪勝則水道不通,所以小便不利微腫。方中用白朮來補益脾土,燥除濕氣;用桂枝來發散風邪固表;用附子來驅逐陰寒,增強陽氣;用甘草來調和中氣益氣。

這個方劑加上官桂和川芎,稱為「芎術除濕湯」,它的功效是治療寒濕引起的頭痛眩運。

2. 益元湯

(《活人》)

治面赤身熱,不煩而躁,飲水不入口,名戴陽證(成氏曰:煩躁者,先煩漸至躁也;躁煩者,先躁而迤進復煩也;從煩至躁為熱,先躁後煩謂怫怫然更作躁悶,此為陰盛格陽也,雖大躁欲於泥水中臥,但飲水不得入口是也。此氣欲脫而爭,譬如燈將滅而復明矣。按:內熱曰煩,謂之心中郁煩,為有根之火,故但煩不躁,及先煩後躁者皆可治;外熱曰躁,謂身體手足動擾,欲裸衣入井,為無根之火,故但躁不煩,及先躁後煩者,皆不治)。

白話文:

治療臉色紅、身體發熱,不覺得睏倦反而煩躁不安,不喝水,稱為戴陽證。(成氏說:煩躁的人,先是煩躁漸漸變成躁動;躁煩的人,先是躁動然後逐漸進展為煩躁;從煩躁到躁動是熱,而先躁動後煩躁是指煩躁不安的情緒再發展出現躁悶的情緒,這是陰盛格陽的表現,儘管感到很煩躁想躺在泥水裡,但是喝水卻喝不下去。這是氣即將脫離而掙扎的表現,就像快要滅掉的燈又亮回來一樣。(按:內熱稱為煩,是指心中鬱結煩躁,是帶有根源的熱,所以只煩躁而不躁動。以及先煩躁後躁動的,都可以治療;外熱稱為躁,是指身體手腳躁動不安,想要脫光衣服跳進井裡,是無根之火,所以只躁動而不煩躁,以及先躁動後煩躁的,都無法治療。

附子(炮),乾薑艾葉黃連知母人參,麥冬,五味子甘草。加薑、棗、蔥白煎,入童便一匙,冷服。

白話文:

附子(炮製過的),乾薑,艾葉,黃連,知母,人參,麥冬,五味子,甘草。加入薑、棗、蔥白煎煮,加入一湯匙童便,冷飲。

此足少陰藥也。附子、乾薑、艾葉回陽之藥,協以人參、甘草補其陽虛,退其陰火,所謂甘溫能除大熱也;黃連以折泛上之火,知母以滋在下之陰(王海藏曰:煩出於肺,躁出於腎。

白話文:

這是足少陰藥。附子、乾薑、艾葉能讓陽氣回復,配以人參、甘草補充陽氣虛弱,緩解陰火,所謂甘溫能去除高熱呀;黃連可平息向上的火,知母則滋潤向下的陰氣。(王海藏說:煩躁出自肺,躁出自腎。

成無己曰:煩,陽也;躁,陰也),以靜其躁,蓋陽無陰則孤陽無所附麗,故扶陽亦兼和陰也;麥冬、五味,補肺清心,合人參以生其脈,加童便而冷服者,熱因寒用也(戴氏曰:煩躁,陰陽經皆有之。陽明經胃有燥屎故煩,當下之;太陽經已得汗而煩者,五苓散;少陽亦有煩,宜小柴胡湯

白話文:

成無己說:煩,是陽氣導致的;躁,是陰氣導致的),以安靜來平息躁動,這是因為陽氣沒有陰氣就會孤獨,沒有依託,所以扶助陽氣也同時兼顧調和陰氣;麥冬、五味子,補益肺陰、清心安神,加上人參來生脈,再加入童便冷服,這是用寒冷來治療燥熱(戴氏說:煩躁,是陰陽經都可能有的。陽明經的胃有燥屎所以煩,應該用瀉下法來治療;太陽經已經發汗了還煩躁的,用五苓散;少陽經也有煩躁,應該用小柴胡湯。

按:先賢治煩、躁俱作,有屬熱者,有屬寒者,治獨煩不躁多屬熱,惟悸而躁者為虛寒;治獨躁不煩者多屬寒,惟火邪者屬熱。陰煩者少陰為多,由陽氣傳入陰經,陰得陽而煩,自利而煩,渴不眠者,辰砂五苓散;若非是陽氣傳陰,陰氣犯陰經,吐利,手足厥冷而煩,經云:陽虛陰乘之故煩。又云:陰盛發躁,欲坐井中,吳茱萸湯,甚者四逆湯蔥白

白話文:

註解:著名的中醫前輩對煩心和躁心的治療方法都是一起進行的,有些是屬於熱症,有些是屬於寒症,單獨治療煩心而不是躁心的大多是熱症,只有具備心悸而又躁心的人是虛寒證狀。單獨治療躁心而不是煩心的多數是寒症,唯有是火邪引起的是熱症。陰煩證多是少陰證為主,由陽氣傳入陰經,陰氣得到陽氣而煩躁,自發煩躁,口渴睡眠不足的患者,可以用辰砂五苓散。如果並非是陽氣傳入陰經,而是陰氣犯陰經,出現嘔吐腹瀉、手足冰涼而煩躁的患者,經典上說:陽虛虛就會被陰邪侵犯而煩躁。還說:陰盛才會導致躁心,想要坐在井中,可以用吳茱萸湯,症狀嚴重的可以服用四逆湯加蔥白。

外有虛煩一證,乃病愈後陰陽未復,時發煩熱,竹葉石膏湯;痰多睡不寧者,溫膽湯;嘔者橘皮湯)。

白話文:

除了虛煩症狀之外,還有一種病症,是病人康復後,陰陽尚未恢復,時常感到煩熱,可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;痰多導致無法好好睡覺的患者,可用溫膽湯治療;而嘔吐的患者,可用橘皮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