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祛寒之劑第十 (7)

回本書目錄

祛寒之劑第十 (7)

1. 十四味建中湯

治氣血不足,虛損勞脊,短氣嗜臥,欲成勞瘵;及陰證發斑,寒甚脈微(陰證發斑者,或因汗吐下後中氣虛乏,或因欲事損傷腎氣,或因過服涼藥,遂成陰證。寒伏於下,逼其無根失守之火上衝熏肺而發斑點,其色淡紅,隱隱見於肌表,與陽證發斑色紫赤者不同。此胃氣極虛,若服寒藥,立見危殆。

白話文:

治療氣血不足,體虛勞累,呼吸短促,喜歡臥牀,將會形成勞損的肺結核;以及陰證發斑,寒冷嚴重,脈搏微弱(陰證發斑者,或者是由於出汗、嘔吐、腹瀉後中氣虛乏,或者是由於過度縱慾損傷腎氣,或者是由於過度服用涼藥,而導致陰證。寒氣潛伏在下部,逼迫著沒有根基、失去防守能力的火氣向上衝擊燻烤肺部而發出斑點,斑點的顏色淡紅,隱隱約約地出現在皮膚表面,與陽證發斑的紫紅色斑點不同。這種情況下,胃氣極度虛弱,如果服用寒藥,就會立即出現危險。

吳鶴皋曰:以參、耆、桂、附而治斑,法之變者也,醫不達權,安足語此)。

黃耆(蜜炙),人參白朮(土炒),茯苓甘草(蜜炙),半夏(薑製),當歸(酒洗),白芍(酒炒),熟地川芎,麥冬,肉蓯蓉附子肉桂加薑、棗煎。

白話文:

黃耆(用蜂蜜炙烤)、人參、白朮(用土炒過)、茯苓、甘草(用蜂蜜炙烤)、半夏(用薑汁製過)、當歸(用酒洗過)、白芍(用酒炒過)、熟地、川芎、麥冬、肉蓯蓉、附子、肉桂(加薑、棗一起煎煮)。

此足三陰、陽明氣血藥也。黃耆益衛壯氣,補中首藥;四君補陽,所以益氣(參、朮、苓、草);四物補陰,所以養血(芎、歸、芍、地);陰陽調和,則血氣各安其位矣。半夏和胃健脾,麥冬清心潤肺,蓯蓉補命門相火之不足,桂附引失守之火而歸元,於十全大補之中而有加味,要以強中而戢外也。

白話文:

這帖中藥可以治療足三陰、足陽明氣血方面的疾病。黃耆可以增強衛氣,壯大元氣,是補中益氣的首選藥物;四君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可以補陽,從而增強氣血;四物湯(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生地黃)可以補陰,從而滋養血氣;陰陽調和,血氣就會各自安於其位。半夏可以和胃健脾,麥冬可以清心潤肺,蓯蓉可以補益命門相火之不足,桂枝和附子可以引導失去控制的火氣回歸元氣。在十全大補湯的基礎上加味,目的是要增強身體的內在力量,並抑制外邪的侵襲。

本方除茯苓、白朮、麥冬、川芎、熟地、蓯蓉,名八味大建中湯:治同。本方除川芎、熟地、白朮、附子、蓯蓉,加柴胡細辛陳皮,名樂令建中湯:治臟腑虛損,身體羸瘦,潮熱自汗,將成勞瘵,大能退虛熱,生氣血(喻嘉言曰:樂令建中湯,柴胡、細辛為君,意在退熱,而陰虛之熱則不可退;十四味建中湯,用桂、附、蓯蓉,意在復陽,而陰虛之陽未必可復;又在用方者之善為裁酌耳。

白話文:

本方除去茯苓、白朮、麥冬、川芎、熟地、蓯蓉等藥,另加入了桂枝、附子、山茱萸、生的乾地黃、牡丹皮而成的便是十四味建中湯:治療的也是相同的病症。本方除去川芎、熟地、白朮、附子、蓯蓉等藥,加入柴胡、細辛、陳皮後而成的則是樂令建中湯:治療臟腑虛損、身體瘦弱、潮熱自汗、將要成為勞瘵症,有非常好的退虛熱、生氣血的功能。(喻嘉言說:樂令建中湯以柴胡、細辛為主藥,目的是為了退熱,但是陰虛所致的熱症是不能退的;十四味建中湯使用桂枝、附子、蓯蓉,目的是為了恢復陽氣,而陰虛所致的陽氣未必可以恢復;是否可以退熱或補陽,還在於用藥的人是否能夠善於裁決。

又曰:二方治臟氣素虛,以之兩建其脾腎之陽,蓋虛勞之病,多本脾腎,故引伸建中之法,乃後人超出之方也)。

白話文:

又有一種說法是:這兩種方劑可以治療臟氣素虛的疾病,用它們來補養脾腎之陽,因為虛勞的疾病大多由於脾腎虛弱,所以進一步發展出建中的方法,這是後人創立出來的方劑。

2. 小建中湯

(仲景)

治傷寒陽脈澀,陰脈弦,腹中急痛(邪氣入里,與正相搏,則腹痛;澀者,血不足也;弦者,木剋土也;太陽在表,無腹痛;少陽在半表半裡,有胸脅痛而無腹痛;陽明腹滿急痛者,裡實也,宜下之,大柴胡湯小承氣湯;三陰下利而腹痛者,裡寒也,宜溫之,四逆湯附子理中湯;腸鳴泄瀉而痛者,裡虛有寒也,宜小建中湯溫中散寒);傷寒二三日,心悸而煩(悸者,陽氣虛也,煩者,陰血虛也,氣血內虛,與此湯先建其里。

白話文:

治療傷寒,陽脈澀,陰脈弦,腹中急痛(邪氣進入裡層,與正氣相搏擊,則腹痛;澀脈,是血不足;弦脈,是木剋土;太陽病在表層,沒有腹痛;少陽病在半表半裡,有胸脅痛而沒有腹痛;陽明病腹滿急痛,是裡實,應該瀉下,可用大柴胡湯、小承氣湯;三陰病下利而腹痛,是裡寒,應該溫暖,可用四逆湯、附子理中湯;腸鳴泄瀉而腹痛,是裡虛有寒,應該用小建中湯溫中散寒)

傷寒二三日,出現心悸而煩躁(心悸,是陽氣虛弱;煩躁,是陰血虛弱,氣血內虛,用此湯先補益裡面,也就是緩解裡虛)

倍芍藥者,酸以斂陰,陰收則陽歸附也;加飴糖者,甘以潤土,土潤則萬物生也;仍不去薑桂,以散邪也);通治虛勞悸衄,裡急腹痛,夢遺失精,四肢痠痛,手足煩熱,咽燥口乾,虛勞黃疸(黃疸,小便利而色白者,是無熱也,不可除熱,當作虛寒治之。喻嘉言曰:虛勞病至於亡血失精,精血枯槁,難為力矣,急宜建其中臟,使飲食增而陰血旺,故但用稼穡作甘之味,生其精血;而酸辛酸苦,在所不用,舍是無良法也)。

白話文:

加倍的芍藥,酸味斂陰,陰氣收斂,陽氣就會歸附;加入飴糖,甘味潤土,土潤萬物才能生長;仍不除去薑桂,用來驅散邪氣);能夠治療虛勞、悸動、夜間遺精、失精、四肢痠痛、手足煩熱、咽喉乾燥、口乾、虛勞性黃疸(黃疸,小便通暢,但尿色發白,這是沒有熱症,不能祛除熱氣,應該視為是虛寒性疾病來治療)。喻嘉言說:虛勞的疾病發展到失血、失精,精血枯竭,難以治療,急需補益臟器,讓飲食增加,陰血旺盛,所以只用糧食作物作為甘味,生出精血;而酸、辛、苦等味道都不使用,除了這個方法,沒有別的良策了。

桂枝生薑(三兩),芍藥(六兩),甘草(一兩。炙),大棗(十二枚。)入飴糖一升,微火溶服(嘔家不可用建中,以甜故也。此即桂枝加芍藥湯,但桂有厚薄耳。昂按:此湯以飴糖為君,故不名桂枝芍藥而名建中,今人用建中者,絕不用飴糖,失仲景遺意矣。吳鶴皋曰:桂枝當是桂,桂枝味薄,故用以解表;桂味厚,故用以建里)。

白話文:

桂枝、生薑(三錢)、芍藥(六錢)、甘草(一錢。烤過)、大棗(十二枚)加入飴糖一升,以小火融化,服用即可(嘔吐的人不能用建中湯,因為它很甜。這其實就是桂枝加芍藥湯,只是桂枝有厚薄之分。昂按:此湯以飴糖為主藥,因此不叫桂枝芍藥湯而叫建中湯。現在的人用建中湯,根本不會用飴糖,這違背了仲景的本意。吳鶴皋說:桂枝應該是桂,桂枝味薄,所以用來發汗解表;桂味厚,所以用來扶正固裡)。

此足太陰、陽明藥也。《準繩》曰:脾居四臟之中,生育榮衛,通行津液,一有不調,則失所育所行矣,必以此湯溫健中臟,故名建中。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故以飴糖為君,甘草為臣。桂枝辛熱,辛,散也潤也,榮衛不足,潤而散之;芍藥酸寒,酸,收也泄也,津液不通,收而行之;故以桂芍為佐。生薑辛溫,大棗甘溫,胃者衛之源,脾者榮之本,《針經》曰:榮出中焦,衛出上焦。

白話文:

這帖藥方針對足太陰、陽明經。 《準繩》說:脾位於四臟中間,負責滋生血液和營衛,運行津液,如果有一點不調和,就會失去滋生和運行的功能,因此必須用此湯溫暖和調和脾臟,所以命名為建中湯。脾臟想要舒緩,急著吃甘味可以舒緩它,所以用飴糖做君藥,甘草做臣藥。桂枝辛熱,辛味,可以發散和滋潤,榮衛不足,就用它來滋潤和發散;芍藥酸寒,酸味,可以收斂和瀉下,津液不通,就用它來收斂和運行;因此用桂枝和芍藥做佐藥。生薑辛溫,大棗甘溫,胃是衛氣的來源,脾是榮血的根本,《針經》說:榮血從中焦而出,衛氣從上焦而出。

是以衛為陽,益之必以辛;榮為陰,補之必以甘;辛甘結合,脾胃健而榮衛通,故以薑、棗為使(李東垣曰:《傷寒論》云,陽脈澀,陰脈弦,法當腹中急痛。以芍藥之酸,土中瀉木為君;飴糖、炙草甘溫,補脾養胃為臣;水挾木勢,亦來侮土,肉桂大辛熱,佐芍藥以退寒水;薑棗辛甘而溫,發散陽氣,行於經脈皮毛為使。

白話文:

因此衛氣屬於陽,增補它必以辛味藥物來做;榮氣屬於陰,補益它必以甘味藥物來做;辛味和甘味結合,脾胃健壯,榮衛通行,所以以生薑、大棗為引導藥物。(李東垣說:《傷寒論》說:陽脈拘急,陰脈緊張,理應是腹中急痛。用芍藥的酸性,在土中瀉除肝木來做君藥;飴糖、炙草味甘溫暖,補脾胃來做臣藥;水勢助長肝木之勢,也來侮犯脾土,肉桂辛熱,佐芍藥來去除寒水;生薑、大棗辛甘而溫暖,發散陽氣,運行到經絡皮毛之間來做引導藥物。

或謂桂枝解表而芍藥少,建中湯溫里而芍藥多,何也,皮膚為近,則制小其服,心腹為遠,則制大其服,所以不同也。昂按:此即表欲其散,里欲其收之義。小建中治腹痛者,以木來剋土,取芍藥為君,土中瀉木也;理中湯治腹痛者,以水來侮土,取乾薑為君,土中瀉水也;平胃散治腹痛自利者,取蒼朮為君,瀉土除濕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會說桂枝解表劑量少,建中湯溫裏劑量多,這是為什麼呢?表面病證離身體中心較近,所以適合少用,裏證離身體中心較遠,所以用藥量多一點,這就是不同之處。我認為:這正是表證需要宣散,裏證需要收斂的道理。小建中湯治療腹痛,用木來克土,以芍藥為主藥,是瀉土中的木氣;理中湯治療腹痛,用水來侮土,以乾薑為主藥,是瀉土中的水氣;平胃散治療腹痛自利,以蒼朮為主藥,是瀉土除濕。

云岐子曰:建中為補,能補中焦之虛,而不能補上焦下焦之虛;調胃為瀉,能瀉中焦之實,而不能瀉上焦下焦之實也)。

白話文:

雲岐子說:建中是治療虛證的,它可以補益中焦的虛弱,但是不能補益上焦和下焦的虛弱;調胃是治療實證的,它可以瀉除中焦的實熱,但是不能瀉除上焦和下焦的實熱。

本方加黃耆兩半,名黃耆建中湯(《金匱》):治虛勞諸不足(《準繩》曰:血不足而用黃耆。黃耆味甘,加以甘草,大能生血,此仲景之妙法。蓋稼穡作甘,甘能補胃,胃為氣血之海,氣血所從生也。經曰:無陽則陰無以生,以甘益胃而生血,旨哉!今人但知參耆為氣藥,故特表而出之。

白話文:

本方加入一半的黃耆,叫做黃耆建中湯(出自《金匱》):治療虛弱勞損,身體諸多不足的症狀(《準繩》上說:血不足的時候可以使用黃耆。黃耆味道甘甜,加上甘草,非常能夠生血,這是仲景的妙方。因為收穫的莊稼是甘甜的,甘味能夠補益脾胃,脾胃是氣血的海洋,氣血由此而生。經典上說:沒有陽氣,陰氣就無法產生,用甘味益補脾胃來生血,真是精妙啊!現在的人只知道人參和黃耆是補氣的藥物,所以特別將它們拿出來強調。

昂按:補血湯黃耆五倍於當歸,而云補血,即此義);亦治傷寒汗後身痛,表虛惡寒,脈遲弱者(身痛乃六經俱有之證,有表、有里、有寒、有熱、有風、有濕。陽證身痛,但拘急、身不能轉側;陰寒身痛,體勢沉重,宛如被杖,以此別之。

白話文:

詳細說明:補血湯中的黃耆,其用量是當歸的五倍,因此稱之為「補血」,也就是這個道理;也用於治療傷寒發汗後身體疼痛、表虛惡寒、脈搏遲緩虛弱的人。(身痛是六經都有的證狀,有表證、有裡證、有寒證、有熱證、有風證、有濕證。陽證身痛,只是拘急、身體不能翻身;陰寒身痛,體態沉重,彷彿被杖責過,以此來區別。)

此證因過汗耗損陰氣,血少不能營養筋骨,故痛;陽虛故脈遲;汗後故脈弱;用黃耆、甘草之甘以補中氣,芍藥之酸以收陰氣,桂枝辛熱,外以益衛而實表,內以和榮而補虛,使中氣建立,則能生育榮衛,通行津液,表不虛而身痛自汗皆止,虛勞不足可愈矣)。

白話文:

這個症狀是由於過度出汗導致陰氣耗損,血氣不足以滋養筋骨,因此疼痛;陽氣虛弱,所以脈搏緩慢;出汗後,脈搏虛弱;使用黃耆、甘草的甘味來補中氣,芍藥的酸味來收斂陰氣,桂枝的辛熱之性,外用來增強衛氣,鞏固體表,內用來調和榮氣,補虛益氣,使中氣充沛,則能生化榮衛,運行津液,表氣不虛,身痛自汗的症狀自然就會消失,虛弱不足的症狀也能得到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