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祛寒之劑第十 (6)

回本書目錄

祛寒之劑第十 (6)

1. 吳茱萸湯

(仲景)

治陽明證食谷欲嘔,若得湯反劇者,則屬上焦(食谷欲嘔,胃寒也,得湯反劇,則為太陽熱嘔矣);少陰證吐利,手足厥冷,煩躁欲死(吐則耗陽,利則損陰。厥冷者,陰寒氣甚;煩躁者,陽氣內爭);厥陰證乾嘔吐涎頭痛(厥陰之脈夾胃,乾嘔吐沫,裡寒內格也;厥陰之脈上巔,頭痛,寒氣上逆也。

按:三陽皆有頭痛,太陰、少陰二經之脈不上循頭,故無頭痛,惟厥陰與督脈會於巔,亦有頭痛。然風溫在少陰,濕溫在太陰,而頭反痛,是又不可拘拘者。李東垣曰:太陰頭痛,必有痰也;少陰頭痛,足寒而氣逆也。蓋太陰、少陰二經,雖不上頭,然痰與氣逆,壅於膈中、頭上,氣不得暢,而為痛也)。

吳茱萸(一升。炮),人參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生薑(六兩)

此足厥陰、少陰、陽明藥也。治陽明食谷欲嘔者,吳茱、生薑之辛,以溫胃散寒下氣;人參、大棗之甘,以緩脾益氣和中。喻嘉言曰:此明嘔有太陽,亦有陽明,若食谷而嘔則屬胃寒,與太陽之惡寒嘔逆原為熱證者不同(火熱上衝而嘔),恐誤以寒藥治寒嘔也。若服吳茱萸湯反劇者,則仍屬太陽熱邪,而非胃寒明矣(宜葛根加半夏湯、小柴胡湯、梔子豉湯、黃芩湯)。

若少陰證吐利厥逆,至於煩躁欲死,腎中之陰氣上逆,將成危候(腎中陰盛,上格乎陽,而為吐逆),故用吳茱散寒下逆,人參、薑、棗助陽補土,使陰寒不得上下,溫經而兼溫中也。吳茱萸為厥陰本藥,故又治肝氣上逆,嘔涎頭痛。

本方加附子,名吳茱萸加附子湯:治寒疝腰痛,牽引睪丸,尺脈沉遲。

白話文:

吳茱萸湯

張仲景的吳茱萸湯用於治療幾種不同的病症:

第一種是陽明症,症狀是吃東西就想吐,如果喝了湯之後症狀加重,那就屬於上焦的問題(吃東西就想吐是胃寒,喝湯後症狀加重,則為太陽熱邪導致的嘔吐)。

第二種是少陰症,症狀是嘔吐、腹瀉、手腳冰冷、煩躁不安,甚至想死(嘔吐耗損陽氣,腹瀉損傷陰氣;手腳冰冷是陰寒之氣很重;煩躁不安是陽氣內在爭鬥)。

第三種是厥陰症,症狀是乾嘔、吐口水、頭痛(厥陰經脈夾著胃,乾嘔吐沫是裡寒內阻;厥陰經脈上達頭頂,頭痛是寒氣上逆)。

需要注意的是,三陽經都有頭痛的症狀,但太陰、少陰經脈不上達頭部,所以沒有頭痛。只有厥陰經與督脈交會於頭頂,才會頭痛。不過,即使是少陰經的風溫或太陰經的濕溫,也可能頭痛,所以不能一概而論。李東垣認為,太陰經頭痛必有痰;少陰經頭痛是腳寒氣逆。太陰、少陰經雖然不上達頭部,但痰和氣逆阻於膈肌和頭部,氣機不通暢就會導致頭痛。

吳茱萸湯的藥方組成是:吳茱萸(炮製,一升)、人參(三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、生薑(六兩)。

這是一個針對足厥陰、少陰、陽明的藥方。對於陽明症吃東西就想吐的患者,吳茱萸和生薑的辛辣可以溫暖胃部、散寒、降氣;人參和大棗的甘甜可以緩和脾胃、益氣、和中。喻嘉言指出,嘔吐有太陽經和陽明經的區別,如果吃東西就吐,屬於胃寒,這與太陽經的惡寒嘔吐(是熱證,火熱上衝導致的嘔吐)不同,需注意不要用寒涼藥物治療寒邪導致的嘔吐。如果服用吳茱萸湯後症狀加重,則仍然是太陽經的熱邪,而非胃寒(此時應該使用葛根加半夏湯、小柴胡湯、梔子豉湯、黃芩湯等)。

對於少陰症嘔吐、腹瀉、厥逆,甚至煩躁不安想死的患者,腎臟的陰氣上逆,將成危急情況(腎陰盛,上逆於陽,而導致嘔吐),因此用吳茱萸散寒降逆,人參、生薑、大棗則有助於溫陽補土,使陰寒之氣不得上下,溫暖經脈並溫暖中焦。吳茱萸是厥陰經的本藥,所以也可以治療肝氣上逆導致的嘔吐、吐口水、頭痛。

在吳茱萸湯中加入附子,就成為吳茱萸加附子湯,用於治療寒邪引起的疝氣、腰痛,疼痛牽引到睾丸,寸口脈沉遲的症狀。

2. 大建中湯

(《金匱》)

治心胸中大寒痛,嘔不能飲食,腹中寒氣上衝,皮起出見有頭足,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(陽受氣於胸中,陽虛則陰邪得以中之,陰寒之氣逆而上衝,橫格於中焦,故見高起痛嘔不可觸近之證。心為陽,寒為陰,寒乘於心,冷熱相激故痛;寒乘於脾,脾冷弱不消水穀,心脾為子母之臟,為邪所乘,故痛而嘔,復不能飲食也)。

蜀椒(二合),乾薑(四兩),人參(二兩)。煎,去渣,內飴糖一升,微煎,溫服。

此足太陰、陽明藥也。蜀椒辛熱,入肺散寒,入脾暖胃,入腎命補火;乾薑辛熱,通心助陽,逐冷散逆;人參甘溫,大補脾肺之氣;飴糖甘能補土,緩可和中。蓋人之一身,以中氣為主,用辛辣甘熱之藥,溫健其中臟,以大祛下焦之陰,而復其上焦之陽也(昂按:俗云諸痛無補法,此證至於不可觸近,痛亦甚矣,仲景乃用人參、飴糖大補之藥,將以仲景為信歟,抑以後人為然歟)。

白話文:

大建中湯

治療心胸部位極度寒冷疼痛,嘔吐無法進食,腹中寒氣上衝,皮膚隆起出現頭足狀,身體上下疼痛且不能觸碰的症狀。(這是因為陽氣受困於胸中,陽氣虛弱,陰邪得以侵入,陰寒之氣逆流上衝,橫阻於中焦,因此出現高起疼痛、嘔吐、不能觸碰的症狀。心屬陽,寒屬陰,寒邪侵犯心臟,寒熱交爭而疼痛;寒邪侵犯脾臟,脾臟寒冷虛弱無法消化水谷,心脾為母子臟器,被邪氣侵犯,所以疼痛嘔吐,並且無法進食。)

藥方:蜀椒二合,乾薑四兩,人參二兩。煎煮後,去除藥渣,加入飴糖一升,稍微煎煮,溫服。

此方為足太陰、陽明經藥物。蜀椒辛熱,能進入肺經散寒,進入脾經溫暖胃部,進入腎經補充腎陽;乾薑辛熱,能通暢心脈助陽,驅逐寒邪散寒止逆;人參甘溫,大補脾肺之氣;飴糖甘味能補益脾土,緩和能調和中焦。總之,人體以中氣為主,此方運用辛辣甘熱的藥物,溫煦中焦臟腑,大力驅除下焦的陰寒之邪,恢復上焦的陽氣。(按語:俗話說各種疼痛沒有補益的方法,而此症狀嚴重到不能觸碰,疼痛非常劇烈,仲景卻用人參、飴糖等大補的藥物,究竟是應該相信仲景的醫術,還是應該相信後人的看法呢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