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收澀之劑第十七 (1)
收澀之劑第十七 (1)
1. 收澀之劑第十七
滑則氣脫,脫則散而不收,必得酸澀之藥,斂其耗散,而後發者可返,脫者可收也。如汗出亡陽,精滑不禁,泄痢不止,大便不固,小便自遺,久嗽亡津,此氣脫也;若亡血不已,崩中暴下,諸大吐衄,此血脫也。十劑曰:澀可去脫,牡蠣、龍骨之屬是也。氣脫兼以氣藥,血脫兼以血藥,亦兼氣藥,氣者血之帥也。
陽脫者見鬼,陰脫者目盲,此神脫也,當補陽助陰,非澀劑所能收也。
白話文:
氣如果太過滑脫,就會導致氣散失而無法收斂,必須使用酸澀的藥物,來收斂耗散的氣,這樣才能使原本發散的氣返回,使散失的氣收回。例如像是汗出太多導致陽氣虛脫、精液滑脫控制不住、腹瀉不止、大便無法固結、小便失禁、久咳耗損津液,這些都是氣虛脫的現象;如果是出血不止、突然血崩、大量嘔吐或流鼻血,這些都是血虛脫的現象。《十劑》中說:「澀味可以去除虛脫」,就像牡蠣、龍骨之類的藥材。氣虛脫的情況要搭配補氣的藥物,血虛脫的情況要搭配補血的藥物,也要兼顧補氣,因為氣是血的統帥。
陽氣虛脫的人會看到鬼影,陰氣虛脫的人會眼睛失明,這些是神氣虛脫的現象,應當補益陽氣、輔助陰氣,不是單純用收澀的藥物就能夠治療的。
2. 赤石脂禹餘糧湯
(仲景)
治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,心中痞硬;服瀉心湯已,復以他藥下之,利不止,醫以理中與之,利益甚。理中者,理中焦,以利在下焦,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下焦主分別清濁。複利不止者,當利其小便利小水,所以實大腸也。
赤石脂禹餘糧,等分。杵碎,煎。
此手陽明藥也。澀可去脫,重可達下,石脂、餘糧之澀以止脫,重以固下,甘以益氣(李先知曰:下焦有病人難會,須用餘糧赤石脂)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,服用湯藥後腹瀉不止,且心中感到悶塞不舒服;即使服用瀉心湯後,又用其他藥物來通便,腹瀉仍然沒有停止。醫生給予理中湯治療,腹瀉的情況反而更加嚴重。理中湯的主要作用是調理中焦,但因為腹瀉的問題是在下焦,所以應該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治療,此方能調理下焦,幫助區分清濁。如果腹瀉還是沒有停止,就應該透過利小便的方式來導引水分,使大腸不再持續流失水分,這樣才能真正使大腸恢復正常。
赤石脂和禹餘糧,份量相同。搗碎後,用水煎煮服用。
這個藥方屬於手陽明經的藥物。澀味能夠止瀉固脫,重鎮的性質可以使藥效下行。赤石脂和禹餘糧的澀味可以止住脫瀉,重鎮的特性可以固攝下焦,甘味則可以補益氣血。(李先知說:下焦的病症較難理解,所以必須使用禹餘糧和赤石脂。)
3. 桃花湯
(仲景)
治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下利不止,便膿血者(成氏曰:陽明下利便膿血者,協熱也;少陰下利腹痛便膿血者,下焦不約而裡寒也。凡下利便膿血,身涼脈小者易治,身熱脈大者難治)。
赤石脂(一斤),乾薑(一兩),粳米(一升。)
此足少陰藥也。李時珍曰:赤石脂之重澀,入下焦血分而固脫;乾薑之辛溫,暖下焦氣分而補虛;粳米之甘溫,佐石脂、乾薑而潤腸胃也(朱丹溪曰:桃花湯主下焦血虛且寒,非乾薑之溫、石脂之重澀不能止血,用粳米之甘以引入腸胃。《準繩》曰:便膿血,熱勢下流也;成氏釋為裡寒,非也。
桃花湯雖用乾薑,然分兩最微,石脂、粳米居多,以調正氣、澀滑脫,佐以乾薑,用辛以散之之義。諸便膿血,皆傳經之熱邪也。吳鶴皋曰:少陰腎水主萘固二便,為火所灼,克伐大腸庚金,故下利膿血。石脂寒能勝熱,澀可收脫;用乾薑者,假其辛熱以從治;用粳米者,恐石脂性寒損胃也。
聊攝之明,而猶昧此,況其下乎。程郊倩曰:此證終是火衰不能生土,未可指為傳經之熱邪也,不知此而漫云滲泄,腎防一徹,前後泄利,而陽神陷矣。昂按:成氏生於千載之後,而能昌明仲景之書,使後學有所循入,其功非小,奈何後起之士,動輒非之,成氏之死已久,安能起而辨其是非乎。
如此證成氏以為寒,而王肯堂、吳鶴皋皆以為熱,竊謂便膿血者,固多屬熱,熱豈無下焦虛寒,腸胃不固,而亦便膿血者乎;若以此為傳經熱邪,仲景當用寒劑以散其熱,而反用石脂固澀之藥,使熱閉於內而不得泄,豈非關門養盜,自貽伊戚也耶。觀仲景之治協熱利,如甘草瀉心、生薑瀉心、白頭翁等湯,皆用芩連黃柏;而治下焦虛寒下利者,用赤石脂禹餘糧湯,此類以觀,斯可見矣。此證乃因虛以見寒,非大寒者,故不必用熱藥,惟用甘辛溫之劑以鎮固之耳。
《本草》言石脂性溫,能益氣、調中、固下,未聞寒能損胃也。若《準繩》則執凡傳經者皆屬熱邪一語,遂以為熱耳。程郊倩每以直中為寒邪,傳經為熱邪,古今相傳二語覺未盡然,不為無見,若學未深造,而輕議古人,多見其不知量也矣)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劑是治療少陰病,病程大約二到四五天,出現腹痛、小便不順暢、腹瀉不止,甚至大便帶有膿血的狀況。(成氏認為:陽明病引起的腹瀉帶膿血,是因為體內有熱;而少陰病引起的腹瀉腹痛帶膿血,是因為下焦虛寒,無法約束導致的。總之,腹瀉帶膿血,如果身體發冷、脈象微弱,就比較容易治療;如果身體發熱、脈象洪大,就比較難治療。)
這個方劑的組成是:赤石脂(一斤)、乾薑(一兩)、粳米(一升)。
這個方劑屬於治療足少陰經的藥物。李時珍說:赤石脂的特性是厚重且具有收澀的作用,可以進入下焦的血分,達到固脫的效果;乾薑的特性是辛溫,可以溫暖下焦的氣分,達到補虛的效果;粳米的特性是甘溫,可以輔助赤石脂和乾薑,達到潤澤腸胃的效果。(朱丹溪認為:桃花湯主要是治療下焦血虛且寒冷的狀況,如果沒有乾薑的溫熱和赤石脂的厚重收澀作用,就無法止血,使用粳米的甘味,可以將藥效引導到腸胃。《準繩》認為:大便帶膿血,是因為熱勢往下流;成氏的解釋是下焦虛寒,這是錯誤的。
桃花湯雖然使用了乾薑,但用量非常少,赤石脂和粳米的用量較多,主要是為了調整身體的正氣、收澀滑脫,搭配少量的乾薑,是利用它的辛味來發散的。各種大便帶膿血的狀況,都是因為熱邪在經絡中傳遞。吳鶴皋認為:少陰腎水主管固澀二便,因為被火熱灼傷,進而剋制了大腸的金氣,所以會導致腹瀉膿血。赤石脂性寒,可以戰勝熱邪,且具有收澀的作用;使用乾薑,是藉助它的辛熱來「從治」,也就是反向治療;使用粳米,是擔心赤石脂的寒性會損傷脾胃。
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,對此都不甚了解,更何況是一般人了。程郊倩認為:這種病症的根本原因是火衰,無法產生足夠的土氣,不能直接認為是經絡傳遞的熱邪,如果不了解這一點,就隨意說成是滲泄,腎氣就會完全崩潰,導致前後泄利,陽氣也會因此而陷落。我認為:成氏在千年之後,仍然能夠闡明仲景的醫學理論,讓後來的學者有所遵循,他的功勞不小,但是後來的學者卻動不動就批評他,成氏已經過世很久了,又怎麼能起來辯解呢。
這個病症,成氏認為是寒證,而王肯堂和吳鶴皋都認為是熱證,我認為大便帶膿血的確多半是屬於熱證,但是難道就沒有下焦虛寒,腸胃不固,而導致大便帶膿血的狀況嗎?如果認為這是經絡傳遞的熱邪,仲景應該會使用寒涼的藥物來驅散熱邪,但是他卻反而使用赤石脂這種固澀的藥物,這樣不就等於把熱邪關在體內,讓熱邪無法排出嗎?這不是等於引狼入室,自找麻煩嗎?看看仲景治療協熱利,例如甘草瀉心湯、生薑瀉心湯、白頭翁湯等,都使用了黃芩、黃連、黃柏等寒涼的藥物;而治療下焦虛寒下痢,則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,以此來比較,就可以明白了。這種病症是因為虛弱而表現出寒象,並不是真正的虛寒,所以不必使用過於熱性的藥物,只需要使用甘味、辛味、溫性的藥物來鎮定固守就行了。
《本草》記載赤石脂的藥性是溫性的,可以補氣、調和中焦、固澀下焦,沒有說過它寒性會損傷脾胃。《準繩》認為只要是經絡傳遞的病邪就一定是熱邪,所以才認為這種病是屬於熱證。程郊倩常常認為,直接侵入體內的病邪是寒邪,經絡傳遞的病邪是熱邪,這些古今相傳的說法,並非完全正確,但也並非沒有道理,只是如果學問不夠深入,就輕易評論古人,往往會顯得自己不懂得衡量自己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