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癰瘍之劑第二十 (2)

回本書目錄

癰瘍之劑第二十 (2)

1. 蠟礬丸

(李迅)

治一切瘡癰惡毒,先服此丸,護膜托裡,使毒不攻心;或為毒蟲蛇犬所傷,並宜服之。

黃蠟(二兩),白礬(一兩。)先將蠟溶化,候少冷,入礬,和勻為丸。酒下,每服十丸、二十丸,漸加至百丸,則有力;瘡愈後服之亦佳。加雄黃,名雄礬丸:治蠱毒蛇犬蟲咬毒。

此手少陰藥也。心為君主,不易受邪,凡患癰疽及蛇犬所傷,毒上攻心,則命立傾矣。黃蠟甘溫,白礬酸澀,並能固膜護心,解毒定痛,托裡排膿,使毒氣不致內攻,故為患諸證者所必用也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丸(蠟礬丸)可以治療各種瘡、癰、惡性腫瘡等毒瘡,先服用這個藥丸,可以保護瘡口的組織和深層,使毒素不會侵入心臟;如果是被毒蟲、蛇或狗咬傷,也很適合服用。

藥方是:黃蠟二兩,白礬一兩。先把黃蠟融化,稍微放涼後,加入白礬,攪拌均勻做成藥丸。用酒送服,每次服用十顆或二十顆,可以逐漸增加到一百顆,效果會更好;瘡癒合後服用也很好。如果加入雄黃,就叫做雄礬丸,可以治療蠱毒、蛇、狗、蟲咬的毒。

這個藥屬於手少陰心經的藥。心臟是君主之官,不容易受到邪氣侵犯,如果患了癰疽或是被蛇、狗咬傷,毒素向上侵入心臟,就會立刻有生命危險。黃蠟味甘性溫,白礬味酸性澀,都能夠鞏固組織保護心臟,解毒止痛,托住內裡並排出膿液,使毒氣不會向內侵襲,所以是各種瘡毒等疾病患者必須使用的藥。

2. 托裡散

治一切惡瘡、發背、疔疽、便毒始發,脈弦洪實數,腫甚欲作膿者(脈弦洪實數,乃實熱堅滿之證,故宜下之)。

金銀花,當歸(一兩),大黃朴硝,花粉,連翹,牡蠣,皂角刺(三錢),黃芩,赤芍(一錢。)每五錢,半酒半水煎。

此足陽明、厥陰藥也。金銀花清熱解毒,瘡癰主藥;當歸、赤芍調營血,大黃、芒硝蕩胃熱;黃芩清肺火,牡蠣軟堅痰;連翹花粉散結排膿,角刺鋒銳,直達病所而潰散之也(李東垣曰:瘡瘍及諸病面赤,雖伏火熱,禁不得攻裡,為陽氣怫鬱,邪氣在經,宜發表以去之,故曰火鬱則發之;雖大便數日不見,宜多攻其表,以發散陽氣,少加潤燥藥以潤之。如見風脈風證,只宜發表風藥,便可以通利大便,若止乾燥秘澀,尤宜潤之,慎不可下。

九竅不利,瘡瘍鬱冒,皆不可下,汗之則愈。《綱目》曰:大便秘實,不知其氣不降也,便以為實而行大黃;些少寒熱,不知其血氣不和也,便以為有外感而行表散,如此害人甚速)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[托裡散],用來治療各種惡性瘡瘍,像是發背、疔瘡、癰疽、以及剛開始發作的便毒。這些病症的脈象通常呈現弦、洪、實、數的狀態,表示腫脹得很厲害,而且快要化膿了(脈象弦、洪、實、數,表示是實熱、堅硬飽滿的症狀,所以適合用藥物瀉下)。

藥方組成:金銀花、當歸(各一兩),大黃、朴硝、花粉、連翹、牡蠣、皂角刺(各三錢),黃芩、赤芍(各一錢)。每次取五錢,用一半酒一半水煎煮。

這個藥方主要作用在足陽明經和足厥陰經。金銀花可以清熱解毒,是治療瘡瘍的主要藥材;當歸、赤芍可以調理營血;大黃、芒硝可以清除腸胃的熱;黃芩可以清除肺部的火氣;牡蠣可以軟化堅硬的痰;連翹和花粉可以散開結塊,排出膿液;皂角刺的尖銳能直接到達病灶,幫助潰散(李東垣說:瘡瘍以及其他疾病,如果臉色發紅,雖然可能是內有火熱,但不能用攻下的藥物,因為是陽氣鬱悶、邪氣在經絡的緣故,應該用發表的藥物來去除,所以說「火鬱則發之」;即使幾天沒有排便,也要多用發表藥來發散陽氣,少用一些滋潤乾燥的藥來潤滑。如果看到風脈、風證,就只能用發表風邪的藥,這樣就可以幫助排便,如果只是乾燥便秘,就要潤腸,千萬不要用瀉下的藥物。

九竅不通暢,瘡瘍悶塞,都不能用瀉下的藥,發汗反而可以治好。《本草綱目》說:大便不通暢,卻不知道是氣機不順,就以為是實證而用大黃;稍微有點寒熱,卻不知道是血氣不調,就以為是外感而用發表藥,這樣做會很快危害到人。

3. 救苦勝靈丹

(一名救苦化堅湯。東垣)

治瘰癧馬刀挾癭,從耳下或耳後下頸至肩,或入缺盆中,乃手足少陽經分;其瘰癧在頸下或至頰車,乃足陽明經分受心脾之邪而作也。今將三證合而治之(一切雜病,皆有六經所見之證,外科亦然)。

黃耆(護皮毛,實元氣,活血生血,瘡家聖藥),連翹(能散諸經血凝氣聚,十二經瘡藥中不可無也),漏蘆,升麻(各一錢)葛根(五分,此三味足陽明本經藥也)丹皮(去腸胃中留滯宿血),當歸生地,熟地(此三味和血涼血生血),白芍藥各三分(酸寒能補中益肺,治腹痛必用之,夏月倍之,冬寒則不可用),防風(五分)羌活,獨活(一錢,此三味必關手足太陽證,脊痛、項強、腰似折、頂似拔者用之。

防風辛溫,若瘡在膈以上,雖無太陽證亦當用之,為能散上部風邪,去病人拘急也,柴胡八分,功同連翹,如瘡不在少陽經,去之),鼠黏子(解毒,無腫不用),人參(三分,補肺氣,如氣短不調反喘者,加之)甘草(炙,五分,能調中,和諸藥,瀉火,益胃氣,亦去瘡邪),肉桂(二分,能散結積,陰證瘡瘍當少用之,此寒因熱用之意;又為陰寒覆蓋其瘡,用大辛熱以消浮凍之氣。

煩燥者去之),黃連(以治煩悶),黃柏(炒,三分,如有熱或腿腳無力,加之,如煩躁欲去衣者,腎中伏火也,更宜加之,無此不用),昆布(二分,咸能軟堅,瘡堅硬者宜用),三稜煨,(二分),莪朮(煨,三分,此二味瘡堅甚者用之,不堅不用),益智(二分,唾多者,胃不和也,病人吐沫吐食、胃寒者加之),麥芽(一錢,治腹中縮急,兼消食補胃),神麯(炒,能化食),厚朴(一錢二分,腹脹加之,否則勿用)。蒸餅為丸。

每服三錢。如氣不順,加陳皮、木香;大便不通,加酒製大黃;血燥加桃仁、大黃;風燥加麻仁、大黃、秦艽、皂角子煨用。

此足陽明、手足少陽藥也。解照東垣注各藥下。東垣立此法,以聽用者之進退,倘能隨證加減,實能統治諸瘍,亦嘉惠後人無窮之心也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叫做「救苦勝靈丹」,也叫「救苦化堅湯」。

這個藥方主要治療的是瘰癧、馬刀挾癭這些病,這些病症可能從耳朵下方或耳後延伸到脖子、肩膀,甚至深入鎖骨上窩,這些是屬於手少陽經、足少陽經的病症;如果瘰癧長在脖子下方或延伸到臉頰,那可能是足陽明經受到心脾之邪侵襲所引起的。這個藥方把這三種情況合併在一起治療。(其實所有疾病都有六經的表現,外科疾病也是一樣。)

藥物組成:

  • 黃耆(一錢):保護皮膚,增強元氣,活血生血,是治療瘡瘍的良藥。
  • 連翹(一錢):能夠疏散各經的血瘀氣滯,是治療各種瘡瘍不可或缺的藥物。
  • 漏蘆(一錢):
  • 升麻(一錢):
  • 葛根(五分):這三味藥都是屬於足陽明經的藥物。
  • 丹皮(三分):可以去除腸胃中積留的瘀血。
  • 當歸(三分):
  • 生地(三分):
  • 熟地(三分):這三味藥可以調和血、涼血、生血。
  • 白芍藥(三分):性味酸寒,能夠補中益肺,治療腹痛必須使用,夏天可以加倍用量,冬天寒冷則不宜使用。
  • 防風(五分):
  • 羌活(一錢):
  • 獨活(一錢):這三味藥必須用於手太陽經、足太陽經的症狀,像是背痛、脖子僵硬、腰痛如折、頭頂像被拔起一樣時使用。防風雖然性味辛溫,但如果瘡長在膈以上,即使沒有太陽經的症狀,也應該使用,因為它能夠疏散上部的風邪,解除病人的拘急感。
  • 柴胡(八分):功效與連翹相似,如果瘡不在少陽經,可以去掉。
  • 鼠黏子:具有解毒的作用,如果沒有腫脹就不用。
  • 人參(三分):補益肺氣,如果出現氣短、呼吸不順甚至喘氣的情況,可以加入。
  • 甘草(炙,五分):能夠調和中焦,協調各種藥物,瀉火,增強胃氣,也能夠去除瘡瘍的邪氣。
  • 肉桂(二分):能夠散開結塊的積聚,屬於陰證的瘡瘍應該少量使用,這是因為用熱性藥物來治療寒邪引起的病症;也可用於陰寒之氣覆蓋瘡瘍,用大辛大熱的藥物來消除浮腫寒氣。如果出現煩躁的症狀則要去掉。
  • 黃連:用於治療煩悶。
  • 黃柏(炒,三分):如果有發熱或者腿腳無力的情況,可以加入,如果煩躁到想脫衣服,則是腎中潛伏的火熱,更應該加入,沒有這些情況就不用。
  • 昆布(二分):性味鹹,能夠軟化堅硬的腫塊,如果瘡瘍堅硬可以加入。
  • 三稜(煨,二分):
  • 莪朮(煨,三分):這兩味藥如果瘡瘍非常堅硬才用,不堅硬就不用。
  • 益智(二分):如果口水很多,是胃不和的表現,如果病人吐沫、吐食、胃寒,可以加入。
  • 麥芽(一錢):治療腹部痙攣,同時能夠幫助消化、補養胃氣。
  • 神麯(炒):能夠消化食物。
  • 厚朴(一錢二分):如果腹脹可以加入,否則不用。

製藥方法: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,用蒸熟的餅作為黏合劑,製成藥丸。

服用方法:

每次服用三錢。

加減應用:

  • 如果氣機不順,可以加入陳皮、木香。
  • 如果大便不通暢,可以加入酒製大黃。
  • 如果血燥,可以加入桃仁、大黃。
  • 如果風燥,可以加入麻仁、大黃、秦艽、皂角子(煨用)。

總結:

這個藥方主要是針對足陽明經和手足少陽經的病症。關於每味藥的詳細解說,可以參考李東垣的著作。東垣創立這個藥方的目的,是讓使用者可以根據病情的變化來調整用藥,如果能夠根據辨證論治加減藥物,實際上可以治療各種瘡瘍,對後世醫學有很大的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