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表裡之劑第五 (1)
表裡之劑第五 (1)
1. 表裡之劑第五
病在表者,宜汗宜散;病在裡者,宜攻宜清。至於表證未除,里證又急者,仲景復立大柴胡、葛根、黃芩等法,合表裡而兼治之。後人師其意,則有防風通聖、參蘇、五積諸劑。故採數方以概其餘,善用者審證而消息之可也。
白話文:
表裡之劑第五
疾病在肌膚表層(表證),應該使用發汗、疏散的藥物;疾病在內臟(裡證),應該使用攻邪、清熱的藥物。如果表證尚未消除,而裡證又很嚴重的情況下,張仲景又創立了大柴胡湯、葛根湯、黃芩湯等方劑,同時治療表裡兩證。後世醫生繼承他的方法,於是有了防風通聖散、參蘇飲、五積散等方劑。因此,從這些方劑中可以推知其他類似方劑的用法,善於用藥的人會根據病情的實際情況調整藥物的劑量和組成。
2. 大柴胡湯
(仲景)
治傷寒發熱,汗出不解,陽邪入里,熱結在裡(里非三陰之裡,乃胃腑也,此為少陽陽明。三陰亦有轉入陽明者,如太陰有桂枝加大黃湯,少陰有三大承氣,厥陰一小承氣,皆兼陽明證也),心下痞鞕,嘔而下利;或往來寒熱,煩渴譫語,腹滿便秘,表證未除,里證又急,脈洪或沉實弦數者(表證未除者,發熱、頭痛、脅痛、寒熱仍在也;里證又急者,痞硬、燥渴、譫狂、便秘也。脈沉實為在裡,弦數者邪在少陽也,洪者邪在陽明也。
其嘔而下利者,何亦用之?張兼善曰:裡虛者便雖難而勿攻,裡實者雖吐利而可下,心煩喜嘔,裡熱已甚,結於胃中,故下之則愈。
柴胡(八兩),半夏(半升),黃芩,芍藥(三兩),生薑(五兩),大棗(十二枚。擘),枳實(四枚),大黃(二兩。酒浸。一方無大黃,下注云:若不加大黃,恐不為大柴胡湯也。崔氏去柴胡,加前胡,名大前胡湯。胡洽云:亦出仲景方,治同)。
此足少陽、陽明藥也。表證未除,故用柴胡以解表;里證燥實,故用大黃、枳實以攻裡;芍藥安脾斂陰(能瀉肝火,使木不剋土);黃芩退熱解渴;半夏和胃止嘔;姜辛散而棗甘緩,以調營衛而行津液。此表裡交治,下劑之緩者也(周揚俊曰:仲景於太陽入膀胱腑證,則有五苓散;少陽兼陽明腑證,則有大柴胡湯;皆表裡兩解之法也。
昂按:此乃少陽陽明,故加減小柴胡、小承氣而為一方,少陽固不可下,然兼陽明腑證則當下,宜小承氣湯,輕則大柴胡湯。或問大柴胡湯瀉也,桂枝人參湯補也,何為皆治下利心下痞硬。張兼善曰:下之早因作痞者,裡虛協熱而利也,以表裡不解,故用桂枝人參解表和里;若傷寒發熱,汗出不解、心下痞硬、嘔吐而下利者,此為實,故當以大柴胡下之。
陶節庵曰:傷寒邪熱傳裡,須看熱氣淺深用藥:三焦俱傷,則痞滿燥實堅全見,宜大承氣湯;邪在中焦,則有燥實堅三證,宜調胃承氣湯,加甘草和中,去枳樸者,恐傷上焦氤氳之氣也;邪在上焦,則痞而實,宜小承氣湯,去芒硝者,恐傷下焦真陰也。若表證未除,里證又急,不得不下者,則用大柴胡湯通表裡而緩治之。
大承氣最緊,小承氣次之,調胃又次之,大柴胡又次之,蓋恐硝性躁急,故不輕用)。
白話文:
大柴胡湯
此方治療傷寒引起的發熱、出汗卻不退燒的症狀,因陽邪入侵內裡,導致裡熱鬱結(這裡的「裡」指的是胃腑,而非三陰經,屬於少陽、陽明經的病症。三陰經的病症也可能轉入陽明經,例如太陰經的病症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,少陰經的病症可以用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治療,這些都兼有陽明經的症狀)。症狀包括心下痞悶疼痛,嘔吐腹瀉;或者寒熱往來、口渴煩躁、胡言亂語、腹部脹滿便秘等。同時,表證(發熱、頭痛、脅肋痛、寒熱等)尚未消除,裡證(痞硬、口乾舌燥、神志不清、便秘等)又十分嚴重,脈象洪大或沉實弦數(脈象沉實表示邪氣在裡,弦數表示邪氣在少陽經,洪大表示邪氣在陽明經)。
即使有嘔吐腹瀉的症狀,也可以使用此方。張兼善認為:如果是內虛的人,即使大便不通也不宜攻下;但如果是內實的人,即使有嘔吐腹瀉,也可以使用此方攻下。如果心煩想嘔,內熱已盛,鬱結於胃中,則需下藥治療。
方劑組成:柴胡八兩,半夏半升,黃芩、芍藥各三兩,生薑五兩,大棗十二枚(掰開),枳實四枚,大黃二兩(酒浸)。(有一個方劑不含大黃,但注釋說:若不加大黃,恐怕不能稱作大柴胡湯。崔氏方劑則去柴胡,加前胡,名為大前胡湯。胡洽也說這是仲景方劑,療效相同。)
此方藥物皆屬少陽、陽明經藥物。表證未除,所以用柴胡解表;裡證燥熱實滯,所以用大黃、枳實攻裡;芍藥安撫脾胃,斂陰止血(也能瀉肝火,使肝木不克脾土);黃芩清熱解渴;半夏和胃止嘔;生薑辛溫發散,大棗甘溫緩和,調和營衛,促進津液運行。此方表裡兼治,為緩和的下瀉劑。(周揚俊說:仲景在治療太陽經邪氣入膀胱的症狀時,用五苓散;在治療少陽兼陽明腑證時,用大柴胡湯;這兩種方法都是表裡兼治。)
此方是治療少陽、陽明經合病的方劑,所以加減小柴胡湯和小承氣湯而成。少陽經一般不宜攻下,但如果兼有陽明經腑證,則應該攻下,可以用小承氣湯,症狀輕微則用大柴胡湯。有人問:大柴胡湯是瀉下劑,桂枝人參湯是補益劑,為何都能治療下利、心下痞硬?張兼善回答說:下利早期的痞硬,是內虛夾熱引起的,由於表裡未解,所以用桂枝人參湯解表和裡;而傷寒發熱,出汗不退,心下痞硬,嘔吐腹瀉,這是實證,所以要用大柴胡湯攻下。
陶節庵說:傷寒邪熱傳入內裡,需要根據熱邪深淺用藥:三焦都受損,出現痞滿、燥熱、堅硬等症狀,則用大承氣湯;邪氣在中焦,出現燥熱、實滯、堅硬等三種症狀,則用調胃承氣湯,加甘草和胃,去枳實,以免傷及上焦的元氣;邪氣在上焦,出現痞硬,則用小承氣湯,去芒硝,以免傷及下焦的真陰。如果表證未除,裡證又嚴重,不得不下瀉時,則用大柴胡湯通利表裡,緩和治療。
大承氣湯瀉下力量最強,小承氣湯次之,調胃承氣湯又次之,大柴胡湯最弱,這是因為芒硝性子急躁,所以不宜輕易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