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發表之劑第二 (20)
發表之劑第二 (20)
1. 人參敗毒散
嘉靖己未,江淮大疫,用敗毒散倍人參,去前胡、獨活,服者盡效;萬曆己卯大疫,用本方復效;崇禎辛己、壬午,大飢大疫,道殣相望,汗和藥中,惟加人參者多活。更有發斑一證最毒,惟加參於消斑藥中,全活甚眾。凡饑饉兵荒之年,飲食起居不節,致患時氣者,宜用此法)。
本方除人參,名敗毒敗:治同。有風熱,加荊芥、防風,名荊防敗毒散:亦治腸風下血清鮮(血鮮者為腸風,隨感而見也;血瘀者為臟毒,積久而發也)。本方去人參,加連翹、金銀花,名連翹敗毒散:治瘡毒。除人參,加黃芩,名敗毒加黃芩湯:治溫病不惡風寒而渴。除人參,加大黃、芒硝,名硝黃敗毒散:消熱毒壅積。
敗毒散合消風散(見風門),名消風敗毒散:治風毒癮疹,及風水、皮水在表,宜從汗解者。本方加陳廩米,名倉廩散:治噤口痢(乃熱毒衝心,食入則吐,單陳廩米煎湯,治痢後大渴,飲水不止)。
白話文:
人參敗毒散
嘉靖己未年、萬曆己卯年以及崇禎辛己年、壬午年,江淮地區都曾發生大規模瘟疫,饑荒與瘟疫同時發生,屍橫遍野。當時用敗毒散,加倍人參,去除前胡、獨活,服用者都痊癒;在另幾次大疫中,使用此方也同樣有效。尤其在瘟疫患者出現發斑(出疹子)這種危重症狀時,在消斑藥中加入人參,救活許多人。總之,凡是饑荒、戰亂或生活不規律導致染上時疫的,都適用這個方法。
除了人參之外,其餘藥物組成的敗毒散,治療效果相同。若患有風熱,可加入荊芥、防風,稱為荊防敗毒散,也可治療腸風下血(鮮紅的血是腸風,因受外邪而引起;瘀滯的血液是臟腑毒邪,積久而發)。將人參去除,加入連翹、金銀花,稱為連翹敗毒散,用於治療瘡毒。去除人參,加入黃芩,稱為敗毒加黃芩湯,用於治療溫病,不惡寒但口渴的症狀。去除人參,加入大黃、芒硝,稱為硝黃敗毒散,用於消除熱毒壅塞。
敗毒散與消風散合用,稱為消風敗毒散,用於治療風毒引起的疹子和表在性的風水、皮水,適合從發汗來治療的。在敗毒散中加入陳米,稱為倉廩散,用於治療噤口痢(因熱毒衝擊心臟,吃東西就吐,單獨用陳米煎湯,治療痢疾後大渴,喝水不止的症狀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