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表裡之劑第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表裡之劑第五 (2)

1. 柴胡加芒硝湯

(仲景)

治傷寒十三日不解,胸脅滿而嘔,日晡潮熱,已而微利。此本柴胡證,知醫以丸藥下之,非其治也。潮熱者,實也,先以小柴胡湯以解外,後以加芒硝湯主之(傷寒十三日,為再傳經盡,當解之時,脅滿而嘔,少陽也;胸滿而日晡潮熱,陽明也,邪氣猶在表裡之間也)。

小柴胡湯(見和解門)加芒硝六兩

白話文:

如果感染傷寒十三天後症狀沒有解除,患者感到胸脅滿痛而且嘔吐,下午發熱,稍後出現輕微腹瀉。這本是柴胡證,那些無知醫生用丸藥來瀉下,這不是合適的治療方法。下午發熱屬於實證,先服用小柴胡湯治療以解除外表證狀,然後服用加上芒硝的湯藥來治療(感染傷寒十三天,再次傳經已經完成,本應該已經痊癒。可是現在脅部脹滿且嘔吐,是少陽經的問題;胸部脹滿且下午發熱,是陽明經的問題,邪氣仍然存在於體表和體內之間)。

此少陽、陽明藥也。表證誤下,邪熱乘虛入胃,以致下利而滿嘔,潮熱之證猶在傷寒潮熱,為胃實,故宜下,故仍與柴胡湯以解少陽,加芒硝以蕩胃熱,亦與大柴胡兩解同意。

白話文:

柴胡湯是主治少陽、陽明病的藥方。如果表證下藥錯誤,邪熱乘虛進入胃中,就會導致拉肚子及胃滿想吐,而且潮熱的症狀和傷寒潮熱一樣,這是因為胃中有實熱,所以應該要瀉下,因此仍使用柴胡湯來解除少陽的病症,再加入芒硝來清除胃部的熱氣,和「大柴胡湯」的作用相同。

2. 桂枝加大黃湯

(仲景)

治太陽誤下,轉屬太陰,腹滿大實痛者(腹脹雖屬太陰,若里證尚淺,腹滿時痛,猶宜和之以桂枝加芍藥湯;惟滿痛便秘、口燥咽乾者,方可以此湯下之)。

桂枝見發表門,加大黃一兩,芍藥三兩。

白話文:

用來治療太陽病誤服了發汗藥,轉變成太陰病,腹脹便祕、口乾咽燥、腹部劇烈疼痛的患者。(腹脹雖然屬於太陰病的症狀,但是如果裡證還不嚴重,腹脹時疼痛,仍然可以使用桂枝加芍藥湯來緩和症狀。只有出現腹脹疼痛、便祕、口乾咽燥的症狀時,纔可以服用此湯來緩解症狀。)

此足太陽、太陰藥也。誤下而作結胸,則邪在上,仍屬太陽,今腹滿而大實痛,則邪已入太陰,經曰:諸痛為實,痛隨利減,故用桂枝以解未盡之表邪,加大黃以下內陷之邪熱(經又曰:太陰病脈弱,其人續自便利,設當行大黃、芍藥者,宜減之,以胃氣弱易動故也,仲景之慎於用下也如是。

白話文:

這是足太陽經、太陰經的藥方。如果誤用了下法,導致胸中結實,邪氣在上面,仍然屬於太陽經的範疇。現在腹滿,大實痛,邪氣已經進入太陰經了。經書上說:各種疼痛都是因為實證,疼痛會隨著大便順暢而減輕。所以用桂枝來解除未盡的表邪,加大黃以瀉去內陷的邪熱。(經書上又說:太陰經病人的脈象虛弱,其人大便後續自便利,如果此時當用大黃、芍藥治療,應當減量,因為胃氣虛弱,容易動搖,仲景對使用瀉下的藥物如此謹慎。)

王海藏曰:腹痛,桂枝加芍藥,大實痛,桂枝加大黃,何為不用芍藥加大黃,而於桂枝內加之。要從太陽中治,以太陽為本也。趙嗣真曰:太陰腹痛有三,有次第傳經之邪,有直入本經之邪,有下後內陷之邪。此腹滿時痛為下後內陷之邪,宜桂枝加芍藥湯,大實痛者,桂枝加大黃湯。

白話文:

王海藏說:腹痛,用桂枝湯加芍藥,大實痛,用桂枝湯加大黃,為什麼不用芍藥加大黃,而是在桂枝湯內加入它。要從太陽經治,因為太陽經是根本。趙嗣真說:太陰經腹痛有三個,有次第傳經之邪,有直入本經之邪,有下後內陷之邪。此腹滿時痛為下後內陷之邪,宜用桂枝加芍藥湯,大實痛的,用桂枝加大黃湯。

設遇本經直入陰邪,腹滿實痛、脈沉細者,用此下之,豈不貽結胸之悔耶。周揚俊曰:大實痛者,有宿食也,非大黃不能除,亦通因通用之意也)。

白話文:

如果遭遇本經(指《傷寒論》)的直中陰邪,腹部滿脹實痛、脈象沉細的患者,用此方治療,豈不是遺留結胸的遺憾嗎?周揚俊說:嚴重的腹痛,是因宿食造成的,非大黃類藥物不能去除,這也是通因通用之意。

3. 水解散

(《肘後》)

治天行一二日,頭痛壯熱。

麻黃(四兩),桂心,甘草(炙),白芍(二兩),大黃,黃芩(三兩)

白話文:

  • 麻黃:四兩

  • 桂心:適量

  • 甘草(炙):適量

  • 白芍:二兩

  • 大黃:適量

  • 黃芩:三兩

此足太陽、陽明藥也。麻黃能開腠發汗,桂心能引血化汗,黃芩以清上中之熱,大黃以瀉中下之熱,甘草、白芍能調胃而和中。蓋天行溫疫,鬱熱自內達外,與傷寒由表傳裡者不同,故雖一二日之淺,可以汗下兼行,不必同於傷寒之治法也。

白話文:

這些是足太陽、陽明藥材。麻黃能疏通腠理、促使發汗;桂心能引血化汗;黃芩用於清上中之熱,大黃用於瀉中下之熱,甘草、白芍能調胃而和中。由於天行溫疫,鬱熱由內達外,與傷寒由表傳裡不同,所以即使是一兩天的淺病,也可以同時發汗和瀉下,不必與傷寒的治療方法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