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潤燥之劑第十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潤燥之劑第十三 (5)

1. 黃耆湯

(《本事》)

治心中煩躁,不生津液,不思飲食。

黃耆,熟地,芍藥,五味子,麥冬(三兩),天冬,人參,甘草(三錢),茯苓(一兩。)每服三錢,加烏梅、薑、棗煎。

白話文:

黃耆、熟地、芍藥、五味子、麥冬(三錢)、天冬、人參、甘草(三錢)、茯苓(一錢)。

每次服用三錢的藥量,加入烏梅、生薑、紅棗一起煎煮。

此手足太陰藥也。黃耆、人參補氣,熟地、芍藥補血,烏梅、五味斂耗生津,天冬、麥冬瀉火補水,茯苓淡以利濕,甘草甘以和中,濕去氣運,則脾和而思食,津生而燥退矣。

白話文:

此方是補益手足太陰的藥物。黃耆、人參可以補氣,熟地、芍藥可以補血,烏梅、五味子可以斂陰生津,天冬、麥冬可以清熱補水,茯苓可以淡滲利濕,甘草可以調和中氣。濕氣去除,氣血運行,那麼脾臟就會調和,飲食也會有食慾了,津液產生,燥熱就會消退了。

2. 消渴方

(丹溪)

治渴證胃熱,善消水穀(渴而多飲為上消,肺熱也;多食善飢為中消,胃熱也;渴而小便數有膏為下消,腎熱也;皆火盛而水衰也。經曰:二陽結謂之消。二陽者,陽明也。手陽明大腸主津,病消則目黃口乾,是津不足也;足陽明胃主血,熱則消穀善飢,是血中伏火,血不足也。未傳能食者,必發腦疽癰瘡;不能食者,必傳中滿鼓脹;皆不治之證。

白話文:

治療口渴胃熱的體質,通常是善於消化食物(口渴且多喝水則為上消,是由於肺熱引起的;常吃東西但很快感到飢餓則為中消,是由於胃熱引起的;口渴且小便次數多且有油膩感則為下消,是由於腎熱引起的;這些都是由於火氣旺盛而水氣衰弱而引起的。經典中說:陽明二經的火熱凝聚會導致消渴症。陽明二經指的是手陽明和大腸經。手陽明大腸經主津液,如果有消渴症狀,則容易出現眼睛發黃、口乾的表現,這都是津液不足的表現;足陽明胃經主血,如果有胃熱,則容易出現消化不良、飢餓感強的表現,這是由於血中有潛伏的火熱,而血氣不足所引起的。如果病人在出現消渴症狀後還能進食,則必然會出現腦膜炎、癰瘡等疾病;如果病人已經無法進食,則必然會出現中滿鼓脹的表現;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疾病。

氣分渴者,喜飲涼水,宜寒涼滲劑以清其熱;血分渴者,喜飲熱水,宜甘溫酸劑以滋其陰。上輕中重下危,如上中平則不傳下,腎消小便甜者為重。水生於甘而死於咸,小便本咸而反甘,是生氣泄,脾氣下陷入腎中,為土剋水也。)

白話文:

如果口渴是因為氣分有熱,喜歡喝涼水,適合用寒涼的滲劑來清熱;如果口渴是因為血分有熱,喜歡喝熱水,適合用甘溫酸劑來滋陰。上半身症狀輕,中間症狀重,下半身症狀危重,如果上半身、中間都正常,就不會傳到下半身,腎臟虛損小便變甜是危重的。水生於甘甜而死於鹹味,小便本是鹹的卻變成甜的,這是生氣泄漏,脾氣下陷進入腎臟,是土剋水的緣故。

黃連,天花粉,生地汁,藕汁,牛乳。將黃連、花粉為末,調服。或加薑汁、蜂蜜為膏,噙化。

白話文:

黃連、天花粉、生地(生地黃)汁、藕汁、牛乳。將黃連、花粉研磨成末,用水或藥汁調服。或者加入薑汁、蜂蜜製成膏藥,含化。

此手足太陰、陽明藥也。經曰: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。火盛灼金,不能生水,故令燥渴。黃連苦寒以瀉心火,生地大寒以生腎水,花粉、藕汁降火生津,牛乳補血,潤以去燥,火退燥除,津生血旺,則渴自止矣(黃連、花粉止渴生津,渴證要藥,單用亦可治之。)

白話文:

這味藥方可以治療手足太陰、陽明經的燥熱。經典記載:心臟積熱移轉至肺臟,導致橫隔膜化膿消耗。過旺的火勢灼傷金臟,金臟無法生成水液,所以病人會感到口乾舌燥。黃連具有苦寒的藥性,可以瀉除心火;生地具有大寒的藥性,可以生出腎水;花粉、藕汁可以降火生津;牛奶可以補益血液,滋潤身體去除燥熱。當火勢退卻、燥熱消除,津液得以產生、血液旺盛,口渴的症狀就會自然消失。(黃連、花粉可以止渴生津,是治療口渴的要藥,單獨使用也能治癒口渴的症狀。)

3. 地黃飲子

(《易簡》)

治消渴煩躁,咽乾面赤(咽乾,腎火上炎也;面赤,陽明鬱熱也;煩屬於心,躁屬於腎。)

白話文:

治療消渴、煩躁、喉嚨乾燥和臉色泛紅(喉嚨乾燥是因為腎火上升;臉色泛紅是因為陽明經有熱鬱;煩躁與心有關,躁動與腎有關。)

人參,黃耆(蜜炙),甘草(炙),生地黃,熟地黃,天冬,麥冬,枇杷葉(蜜炙),石斛,澤瀉,枳殼(麩炒)等分。每服三錢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黃耆(加蜜炙)、甘草(炙)、生地黃、熟地黃、天冬、麥冬、枇杷葉(加蜜炙)、石斛、澤瀉、枳殼(用麩皮炒過)各等份。每次服用三錢〔泡水或煮水喝〕。

此手足太陰、陽明藥也。喻嘉言曰:此方生精補血,潤燥止渴,佐以澤瀉、枳殼疏導二腑(澤瀉瀉膀胱之火,枳殼寬大腸之氣,使小腑清利,則心火下降心與小腸相表裡,大腑流暢,則肺經潤澤肺與大腸相表裡,宿熱既除,其渴自止矣喻嘉言又曰:人參白虎湯,專治渴證氣分燥熱,此湯專治血分燥熱;竹葉黃耆湯兼治氣血燥熱,宜辯證而用之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劑可以治療手足太陰和陽明的病症。喻嘉言說:這個方劑可以生精補血,潤燥止渴,輔以澤瀉、枳殼,疏導兩個臟腑(澤瀉瀉膀胱之火,枳殼寬大腸之氣,使小腸清利,則心火下降,心與小腸相表裡,大腸流暢,則肺經潤澤,肺與大腸相表裡,宿熱既除,其渴自止。)喻嘉言又說:人參白虎湯專治渴證,是氣分燥熱,此湯專治血分燥熱;竹葉黃耆湯兼治氣血燥熱,應辨證而用。

附:竹葉黃耆湯:竹葉,生地黃二錢,當歸,川芎,芍藥,麥冬,黃芩炒,人參,黃耆,甘草,半夏,石膏煅一錢。治消渴血氣兩虛,胃火盛而作渴。)

白話文:

竹葉黃耆湯:

竹葉:兩錢

生地黃:兩錢

當歸:兩錢

川芎:兩錢

芍藥:兩錢

麥冬:兩錢

黃芩(炒):一錢

人參:一錢

黃耆:兩錢

甘草:一錢

半夏:一錢

石膏(煅):一錢

功效:治療消渴病,血氣虛弱,胃火旺盛而引起的口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