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潤燥之劑第十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潤燥之劑第十三 (6)

1. 白茯苓丸

治腎消兩腿漸細,腰腳無力(此因中消之後,胃熱入腎,消爍腎脂,令腎枯燥,故致此疾。按:腎消即下消,乃上消、中消之傳變,飲一溲二,溲如膏油。王注曰:肺主氣,肺無病則氣能管束津液,其精微者榮養筋骨血脈,余者為溲;肺病則津液無氣管攝,而精微者亦隨溲下如膏油也。)

茯苓,黃連,花粉,萆薢,熟地黃,覆盆子,人參,玄參(一兩),石斛,蛇床子(七錢五分),雞䏶胵(三十具。音皮鴟,即雞肫皮,微炒。)蜜丸。磁石湯送下。

此足少陰藥也。茯苓降心火而交腎,黃連清脾而瀉心,石斛平胃熱而澀腎(能壯筋骨,療風痹腳弱,)熟地、玄參生腎水,覆盆、蛇床固腎精,人參補氣,花粉生津,萆薢清熱利濕;䏶胵,雞之脾也,能消水穀,通小腸、膀胱而止便數,善治膈消;磁石色黑入腎,補腎益精,故假之為使也(喻嘉言曰:友人病消渴,後渴少止,反加躁急,足膝痿弱,余主是丸加犀角。有醫曰:腎病以黃連、犀角治心,毋乃倒乎。

余曰:腎者胃之關也,胃熱下傳於腎,則關門大開,心之陽火得以直降於腎,心火灼腎,躁不能濡,余用犀角、黃連對治其下降之陽光,寧為倒乎,服之果效。再服六味地黃丸加犀角,而肌澤病起矣。)

白話文:

白茯苓丸

此方治療腎虛導致雙腿日漸消瘦、腰腳無力。這種病症是因為中消(消渴症的中期)之後,胃火下降侵犯腎臟,灼傷腎臟的脂肪,使腎臟乾燥枯竭而引起。下消是上消、中消病情的發展變化,患者小便量多,小便如同油膏一樣。

藥方組成:茯苓、黃連、花粉、萆薢、熟地黃、覆盆子、人參、玄參(一兩)、石斛、蛇床子(七錢五分)、雞肫皮(三十個,微炒)。製成蜜丸。用磁石湯送服。

此方為滋補足少陰經的藥物。茯苓能降心火並滋補腎臟;黃連清熱瀉心火;石斛平胃火並澀腎(能強健筋骨,治療風濕痹痛引起的腳弱);熟地、玄參滋養腎陰;覆盆子、蛇床子固腎精;人參補益元氣;花粉生津;萆薢清熱利濕;雞肫皮(雞的胃),能消水谷,通利小腸膀胱,止小便次數多,善治消化不良;磁石色黑入腎,補腎益精,故用作引經藥。

有人認為治療腎病用黃連、犀角治療心火是錯誤的。但我認為,腎是胃的關口,胃火下傳於腎,則腎臟的防禦被打破,心臟的陽火便直接下降至腎臟,心火灼傷腎臟,導致煩躁不安,不能滋潤肢體。因此,我用犀角、黃連來治療下降的陽火,並非錯誤,服用後果然有效。之後再服用六味地黃丸加犀角,患者的肌膚也恢復了光澤。

2. 桑白皮等汁十味煎

(許仁則)

治氣嗽經久,將成肺痿,乍寒乍熱,唾涕稠黏,喘息氣上,唇口焦乾;亦有唾血者,漸覺瘦悴,小便赤少,色敗毛聳,此亦成蒸;及久嗽成肺癰,唾悉成膿,出無多少。

桑白皮(一升),地骨皮(三升。二味合煎,取汁三升),生地汁(五升),生麥冬汁(二升)生葛根汁,竹瀝(三升),生薑汁,白蜜,棗膏(一升),牛酥(三合。)以麥冬、生地、葛根、竹瀝、薑汁和煎;減半,再內桑皮、地骨汁和煎;三分減一,再入酥、蜜、棗膏,攪勿停手,煎如飴糖。夜臥時,取一胡桃大含之,稍加至雞子大。或晝日丸服亦得。

此手太陰藥也。桑皮瀉肺行水,麥冬補肺生津,地骨退熱除蒸,竹瀝清痰養血(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,)生薑祛寒而溫胃,棗膏補土以生金,地黃汁、葛汁甘寒以除大熱,白蜜、牛酥甘潤以止久嗽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久咳,將要發展成肺痿的病症。症狀包括時冷時熱、唾液和鼻涕黏稠、喘息氣短、口唇乾燥;也可能吐血,逐漸消瘦,小便量少顏色深,毛髮豎立,這是陰虛火旺的表現;若久咳導致肺癰,則咳出的唾液變成膿,量多量少都有可能。

藥方使用桑白皮、地骨皮煎煮取汁,再加入生地黃汁、麥冬汁、葛根汁、竹瀝、生薑汁、白蜜、棗膏和牛酥。先將麥冬、生地黃、葛根、竹瀝、生薑汁一起煎煮,煎到藥汁減半後,加入桑白皮、地骨皮的煎汁,再煎煮使藥汁減少三分之一,最後加入牛酥、白蜜、棗膏,不停攪拌,煎煮成像飴糖一樣的濃稠狀。晚上睡覺前,取一顆胡桃大小的藥膏含在口中,逐漸增加到雞蛋大小。或者也可以製成丸藥,白天服用。

這個方子是治療手太陰經的藥方。桑白皮瀉肺利水,麥冬滋陰潤肺,地骨皮清熱除煩,竹瀝清肺化痰養血(能去除陰虛內熱),生薑溫胃散寒,棗膏益脾胃以滋肺陰,生地黃汁、葛根汁甘寒清熱,白蜜、牛酥甘潤止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