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《醫方集解》~ 祛風之劑第九 (1)
祛風之劑第九 (1)
1. 地黃飲子
(《易簡》)
治消渴煩躁,咽乾面赤(咽乾,腎火上炎也;面赤,陽明鬱熱也;煩屬於心,躁屬於腎。)
人參,黃耆(蜜炙),甘草(炙),生地黃,熟地黃,天冬,麥冬,枇杷葉(蜜炙),石斛,澤瀉,枳殼(麩炒)等分。每服三錢。
此手足太陰、陽明藥也。喻嘉言曰:此方生精補血,潤燥止渴,佐以澤瀉、枳殼疏導二腑(澤瀉瀉膀胱之火,枳殼寬大腸之氣,使小腑清利,則心火下降心與小腸相表裡,大腑流暢,則肺經潤澤肺與大腸相表裡,宿熱既除,其渴自止矣喻嘉言又曰:人參白虎湯,專治渴證氣分燥熱,此湯專治血分燥熱;竹葉黃耆湯兼治氣血燥熱,宜辯證而用之。
附:竹葉黃耆湯:淡竹葉,生地黃二錢,當歸,川芎,芍藥,麥冬,黃芩炒,人參,黃耆,甘草,半夏,石膏煅一錢。治消渴血氣兩虛,胃火盛而作渴。)
白話文:
地黃飲子
治療消渴(糖尿病)、煩躁、咽喉乾燥、臉色發紅(咽喉乾燥是腎火上炎,臉色發紅是陽明經鬱熱,煩躁屬心,躁動屬腎)。
處方:人參、黃耆(蜜炙)、甘草(炙)、生地黃、熟地黃、天冬、麥冬、枇杷葉(蜜炙)、石斛、澤瀉、枳殼(麩炒),各等份。每次服用三錢。
此方藥物作用於手足太陰經和陽明經。喻嘉言說:此方能滋生精氣、補血、潤燥、止渴,並輔以澤瀉、枳殼疏導二腑(澤瀉瀉去膀胱的火氣,枳殼通暢大腸之氣,使小腸通利,則心火下降;心和小腸互為表裡,大腸通暢,則肺經潤澤,肺和大腸互為表裡,宿熱去除,口渴自然停止)。喻嘉言又說:人參白虎湯專治氣分燥熱引起的口渴,地黃飲子專治血分燥熱引起的口渴;竹葉黃耆湯兼治氣血兩虛引起的口渴,需根據病症辨證施治。
附:竹葉黃耆湯:淡竹葉、生地黃各二錢,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麥冬、黃芩(炒)、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半夏、石膏(煅)各一錢。治療消渴伴有氣血兩虛,胃火旺盛引起的口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