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潤燥之劑第十三 (5)
潤燥之劑第十三 (5)
1. 黃耆湯
(《本事》)
治心中煩躁,不生津液,不思飲食。
黃耆,熟地黃,芍藥,五味子,麥冬(三兩),天冬,人參,甘草(三錢),茯苓(一兩。)每服三錢,加烏梅、薑、棗煎。
此手足太陰藥也。黃耆、人參補氣,熟地、芍藥補血,烏梅、五味斂耗生津,天冬、麥冬瀉火補水,茯苓淡以利濕,甘草甘以和中,濕去氣運,則脾和而思食,津生而燥退矣。
白話文:
黃耆湯
治療心煩意亂、口乾舌燥、食慾不振。
藥方:黃耆、熟地黃、芍藥、五味子、麥冬(各三兩)、天冬、人參、甘草(各三錢)、茯苓(一兩)。每次服用三錢,並加入烏梅、生薑、大棗一起煎煮。
此方藥材作用於手足太陰經。其中,黃耆、人參補益元氣;熟地黃、芍藥滋陰補血;烏梅、五味子收斂止瀉,生津止渴;天冬、麥冬清熱瀉火,滋陰補液;茯苓利水滲濕;甘草調和藥性。濕邪去除,氣機運行順暢,則脾胃功能恢復正常,進而恢復食慾,口乾舌燥的症狀也會改善。
2. 消渴方
(丹溪)
治渴證胃熱,善消水穀(渴而多飲為上消,肺熱也;多食善飢為中消,胃熱也;渴而小便數有膏為下消,腎熱也;皆火盛而水衰也。經曰:二陽結謂之消。二陽者,陽明也。手陽明大腸主津,病消則目黃口乾,是津不足也;足陽明胃主血,熱則消穀善飢,是血中伏火,血不足也。未傳能食者,必發腦疽癰瘡;不能食者,必傳中滿鼓脹;皆不治之證。
氣分渴者,喜飲涼水,宜寒涼滲劑以清其熱;血分渴者,喜飲熱水,宜甘溫酸劑以滋其陰。上輕中重下危,如上中平則不傳下,腎消小便甜者為重。水生於甘而死於咸,小便本咸而反甘,是生氣泄,脾氣下陷入腎中,為土剋水也。)
黃連,天花粉,生地汁,藕汁,牛乳。將黃連、花粉為末,調服。或加薑汁、蜂蜜為膏,噙化。
此手足太陰、陽明藥也。經曰: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。火盛灼金,不能生水,故令燥渴。黃連苦寒以瀉心火,生地大寒以生腎水,花粉、藕汁降火生津,牛乳補血,潤以去燥,火退燥除,津生血旺,則渴自止矣(黃連、花粉止渴生津,渴證要藥,單用亦可治之。)
白話文:
消渴方
治療因胃熱導致的口渴症。口渴症分為三種:渴而多飲是上消,屬肺熱;多食善飢是中消,屬胃熱;渴而小便多且黏稠如膏是下消,屬腎熱。這三種都是陽氣過盛,陰液不足造成的。經書說:「二陽結聚就稱為消渴。」二陽指的是陽明經。手陽明大腸經主司津液,消渴病就會出現眼睛黃、口乾舌燥,這是津液不足;足陽明胃經主司血液,胃熱則會消穀善飢,這是因為血液中蘊藏著虛火,血液不足。如果還能進食,將來必會生出腦疽癰瘡等症;如果不能進食,將會發展成腹脹滿等症,這些都是難以治癒的危重情況。
因氣分受邪導致的口渴,患者喜歡喝涼水,宜用寒涼滲濕的藥物來清熱;因血分受邪導致的口渴,患者喜歡喝熱水,宜用甘溫酸味的藥物來滋陰補血。上消較輕,中消較重,下消最危急。如果上、中消能得到控制,就不會發展到下消。腎陰虧虛導致的小便發甜是最為嚴重的情況。水液滋生於甘味,而被鹹味所損害,小便本應鹹味,卻反而是甜的,這是因為元氣泄漏,脾的陽氣下陷於腎中,屬土剋水。
藥方:黃連、天花粉、生地汁、藕汁、牛乳。將黃連、天花粉研磨成粉末,調服。也可以加入薑汁、蜂蜜製成膏劑,含化服用。
此方藥物出自手足太陰、陽明經。經書上說:心火移熱於肺,就會導致膈消(一種消渴)。火盛灼傷金氣(肺金),就不能滋生水液,所以會導致口渴乾燥。黃連苦寒,瀉去心火;生地大寒,滋生腎水;天花粉、藕汁降火生津;牛乳滋陰補血,潤燥止渴。火邪退去,乾燥消除,津液生成,血液充盈,口渴自然就會痊癒。(黃連、天花粉是治療口渴生津的要藥,單獨使用也能治療口渴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