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瀉火之劑第十四 (16)
瀉火之劑第十四 (16)
1. 二母散
治肺勞有熱,不能服補氣之劑者(肺虛挾火,或咳嗽發熱,陰虛已甚,再服補陽之藥,則火益亢而陰益虧,故有雖病虛勞不能服溫補藥者)。
知母(炒),貝母(炒。等分。)為末服。古方二母各一兩,加巴霜十粒,姜三片,臨臥,白湯嚼服,治咳嗽痰喘,必利下寒痰。
此手太陰藥也。火旺鑠金,肺虛勞熱,能受溫補者易治,不能受溫補者難治,故又設此法滋陰,用貝母化痰瀉肺火,知母滋腎清肺金,取其苦能泄熱,寒能勝熱,潤能去燥也(二母皆潤燥之藥)。
白話文:
二母散
此方用於治療肺癆伴有發熱,但不能服用補氣藥物的患者。這些患者通常肺虛夾有內火,可能咳嗽發熱,且陰虛較重。如果再服用溫補陽氣的藥物,反而會加重內火,進一步損傷陰液。因此,有些肺虛勞損的病人不能服用溫補藥。
方劑組成:知母(炒)、貝母(炒),等量研末服用。古方用知母、貝母各一兩,加白附子十粒,生薑三片,睡前用溫開水送服,治療咳嗽痰喘,尤其能有效排出寒痰。
此方為治療手太陰肺經的藥方。如果內火旺盛灼傷肺金,導致肺虛勞熱,若能耐受溫補藥物則容易治療,反之則較難治療。因此,此法另設滋陰的方法,用貝母化痰瀉肺火,知母滋養腎陰清泄肺金之火,利用其苦味瀉熱,寒性降火,滋潤去燥的特性(知母和貝母都是潤燥的藥物)。
2. 利膈湯
(《本事》)
治脾肺火熱,虛煩上壅,咽痛生瘡(十二經脈惟足太陽在表,別下項不歷膈咽;余經皆循喉嚨歷膈,或實熱上攻,或虛火妄行,痰涎結聚,則成咽痛、咽瘡。實火宜升之散之,若虛火宜用人參、薑、附辛熱之藥,多有過服寒涼而病反甚者。張子和曰:經何以言一陰一陽結,為喉痹,蓋君相二火獨勝,則熱結正絡,故痛且速也;嗌乾嗌痛,咽腫頜腫,舌本強,皆君火也;惟喉痹急速,相火也。君火,人火也;相火,龍火也)。
薄荷,荊芥,防風,桔梗,甘草,牛蒡子(炒),人參,等分。或為末,每服二錢。或加殭蠶(其氣清化,能散相火逆結之痰)。
此手太陰、少陰藥也。咽痛咽瘡,由於火鬱,桔梗、甘草,甘桔湯也,辛苦散寒,甘平除熱,為清膈利咽之要藥;加薄荷、荊、防以散火除風,加牛蒡子以潤腸解毒;火者,元氣之賊,正氣虛則邪火熾,故又加人參以補虛退熱(喻氏曰:此方清上焦壅熱,全用辛涼輕清之味,不用苦寒下降之藥,較涼膈散更勝)。
白話文:
利膈湯
此方治療脾肺火熱導致的虛煩、咽喉腫痛及生瘡。咽喉疼痛和生瘡是因十二經脈中,除了足太陽經脈以外,其他經脈都循行於喉嚨並通過膈肌,若體內實熱上攻或虛火妄動,痰涎阻塞,就會產生咽痛、咽瘡。實火需用藥物疏散,虛火則需使用人參、生薑、附子等溫熱藥物,切勿過度服用寒涼藥物,以免病情加重。張子和認為,喉痹是陰陽失調所致,若君火(人體之火)和相火(腎中之火)過盛,則熱邪結聚於經絡,導致疼痛加劇。咽喉乾燥疼痛、腫脹、舌根僵硬等症狀皆為君火過盛所致;而喉痹病情迅速惡化則屬相火盛。
方劑組成:薄荷、荊芥、防風、桔梗、甘草、炒牛蒡子、人參等分。可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。也可加入殭蠶,其能清利化痰,散解相火逆結之痰。
此方藥物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。咽喉腫痛生瘡皆因火鬱而起,方中桔梗、甘草組成甘桔湯,辛散寒邪,甘平清熱,為清利咽喉要藥;再加入薄荷、荊芥、防風以散火除風,牛蒡子潤腸解毒;因火邪耗傷元氣,正氣虛弱則邪火更盛,故加入人參以益氣退熱。此方清解上焦壅熱,選用辛涼輕清之藥,不用苦寒下降之藥,較涼膈散更佳。
3. 甘桔湯
(《金匱》名桔梗湯)
治少陰咽痛喉痹,肺癰吐膿,乾咳無痰,火鬱在肺(手少陰心脈挾咽,足少陰腎脈循喉嚨,火炎則痛。經曰:一陰一陽結,謂之喉痹。一陰,少陰君火;一陽,少陽相火也。肺癰者,《金匱》云:熱之所過,血為之凝滯,蓄結癰膿,吐如米粥,始萌可救,膿成難救。火鬱在肺,則乾咳無痰);亦治心臟發咳,咳則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狀。
甘草(二兩),桔梗(一兩。)或等分。王好古加法:失音,加訶子;聲不出,加半夏;上氣,加陳皮;涎嗽,加知母、貝母;咳渴,加五味;酒毒,加葛根;少氣,加人參:嘔,加半夏、生薑;吐膿血,加紫菀;肺痿,加阿膠;胸膈不利,加枳殼;痞滿,加枳實;目赤,加梔子、大黃;面腫,加茯苓;膚痛,加黃耆;發斑,加荊芥、防風;痰火,加牛蒡子、大黃;不得眠,加梔子(昂按:觀海藏之所加,而用藥之大較亦可識矣)。
此手太陰、少陰藥也。甘草甘平,解毒而瀉火;桔梗苦辛,清肺而利膈,又能升提血氣,表散寒邪,排膿血而補內漏;故治咽痛喉痹,肺癰咳嗽,取其辛苦散寒,甘平除熱也(《金匱》曰:咳而胸滿振寒,咽乾不渴,時出濁唾腥臭,為肺癰,此湯主之。
喻嘉言曰;此上提之法,乘其新起,提其敗血,或從唾出,或從便出,足以殺其毒,此因胸滿振寒不渴,病尚在表,用此升提肺氣,若勢已入里,又當引之從胃入腸,此法不中用矣。《綱目》曰:喉痹惡寒,為寒閉於外,熱鬱於內,忌用膽礬酸寒等劑點喉,使陽郁不得伸;又忌硝黃等寒劑下之,使陽邪陷里。宜用表藥提其氣,升以助陽也;如不惡寒,脈滑實者,又當用寒劑下之,酸劑收之也。
《外臺秘要》曰:五臟之尊,心雖為主,而肺居其上,肺為華蓋,下覆四臟,合天之德,通達風氣,性愛溫而惡寒;心火更炎,上蒸其肺,金被火傷,則葉萎倚著於肝,肝發癢則嗽;因心肝虛弱不能傳於下焦,遂至正陽俱躋,亦成嗽矣。肺主皮毛,遇寒則慄而粟起,肺嗽因痿,倚著於肝而成病,由木能扣金興鳴也,先養肺抑心肝虛熱,和其腎則愈矣)。
本方除桔梗,名甘草湯(《金匱》):治同。本方加防風,名甘桔防風湯:治同。本方加防風、荊芥、連翹,名如聖湯(宋仁宗):治上焦風熱。本方加連翹、薄荷、竹葉、梔子、黃芩,名桔梗湯:治上焦壅熱,喉痹熱腫。又方:桔梗、桑皮、貝母、栝蔞、當歸、枳殼、苡仁、防己(一作防風。
各五分),黃耆(七分),杏仁、百合、甘草(各三分),加姜煎,亦名桔梗湯(《濟生》):治肺癰吐膿,嗌乾多渴;如大便閉,加大黃;小便赤,加木通。本方加訶子,名訶子清音湯,加童便服;治中風不語(肺屬金,主音,金空則有聲,風痰壅塞,則不能言。訶子斂肺清痰,散逆破結;桔梗利肺氣,甘草和元氣,童便降火潤肺,或加木通以利機竅也。
足少陰腎脈俠舌本,足太陰脾脈連舌本,手少陰心別脈系舌本,三經虛則痰涎塞其脈道,舌不轉運而不能言;或三脈亡血,舌無血榮養而喑。舌喑者,中風不能轉運之類,而咽喉音聲如故;喉喑者,勞嗽失音之類,而舌本則能轉運言語也)。本方除甘草,加枳殼,名枳桔湯:治胸中痞塞,噫氣吐酸,或咳(枳殼、桔梗,苦下氣而散痞,寒消熱而除咳。《活人》云:傷寒應發汗,反下之,遂成痞,枳實理中丸最良。
審知是痞,先用枳殼湯尤妙,緣桔梗、枳殼行氣下膈也)。
白話文:
甘桔湯
甘桔湯主治少陰經引起的咽喉疼痛、喉痹,以及肺癰吐膿、乾咳無痰、肺部鬱熱等症狀。少陰經的心經和腎經循行於咽喉部位,火邪鬱結就會引起疼痛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,肺癰是熱邪導致血液凝滯,形成膿瘍,吐出的膿液像米粥一樣。初期可以治療,膿瘍形成後就難以治愈。肺部鬱熱則表現為乾咳無痰。此外,甘桔湯也適用於心臟引起的咳嗽,咳嗽時伴隨心痛,喉嚨有異物感。
方劑組成:甘草二兩,桔梗一兩,或等量。王好古加法:失音加訶子;聲音沙啞加半夏;上氣加陳皮;唾液過多加知母、貝母;咳嗽口渴加五味子;酒毒加葛根;氣短加人參;嘔吐加半夏、生薑;吐膿血加紫菀;肺痿加阿膠;胸膈不暢加枳殼;胸腹脹滿加枳實;眼睛紅腫加梔子、大黃;面部腫脹加茯苓;皮膚疼痛加黃耆;皮膚出現紫斑加荊芥、防風;痰熱加牛蒡子、大黃;失眠加梔子。
本方是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的藥方。甘草味甘性平,能解毒瀉火;桔梗味苦辛,能清肺利膈,還能提升血氣,散寒邪,排出膿血,修復內傷。因此,治療咽喉疼痛、喉痹、肺癰咳嗽,是利用桔梗的辛苦散寒、甘草的甘平除熱的功效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,咳嗽伴胸悶、畏寒、咽乾但不渴,時常吐出濁唾液,有腥臭味,這是肺癰,可以用甘桔湯治療。喻嘉言認為,此方是上提之法,適用於疾病初期,能將敗血從唾液或大便排出,殺滅毒邪。但如果病情已深入臟腑,則此法無效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喉痹伴畏寒,是寒邪閉阻於外,熱邪鬱結於內,忌用寒涼藥物,應使用表藥以提升陽氣。如果沒有畏寒,脈象滑實,則應使用寒涼藥物。
《外台秘要》記載,心臟雖然是五臟之主,但肺位於心臟之上,如同華蓋覆蓋著其他臟器,肺的特性喜溫惡寒。如果心火過盛,向上蒸灼肺臟,就會損傷肺氣,導致咳嗽。治療應先養肺,抑制心肝虛熱,調和腎氣。
除了桔梗,單用甘草也稱甘草湯,功效相同。加入防風,則稱為甘桔防風湯,功效相同。加入防風、荊芥、連翹,則稱為如聖湯,主治上焦風熱。加入連翹、薄荷、竹葉、梔子、黃芩,則稱為桔梗湯,主治上焦壅熱,喉痹熱腫。還有其他加味方劑,例如《濟生方》中的桔梗湯,主治肺癰吐膿,咽喉乾燥口渴,大便不通則加用大黃,小便赤澀則加用木通。加入訶子則稱為訶子清音湯,用童便送服,主治中風失語。去除甘草,加入枳殼則稱為枳桔湯,主治胸中痞塞,呃逆吐酸,或咳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