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祛寒之劑第十 (10)

回本書目錄

祛寒之劑第十 (10)

1. 感應丸

治新舊冷積瀉痢等證。

木香,肉豆蔻,丁香(兩半),乾薑(炮),百草霜(一兩),杏仁(一百四十粒。去皮尖),巴豆(七十粒。去心、皮、膜,研去油。)巴豆、杏仁另研,同前藥末和勻;用好黃蠟六兩溶化,重絹濾去渣,好酒一升於砂鍋內煮數沸,候酒冷蠟浮,用清油一兩銚內熬熟,取蠟四兩同化成汁,就銚內和前藥末乘熱拌勻,丸如豆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,薑湯下。

白話文:

木香、肉豆蔻、丁香(各一半)、炮製後的乾薑、百草霜(一兩)、杏仁(一百四十粒,去皮和尖端)、巴豆(七十粒,去心、皮、膜,研磨後去除油脂)。另將巴豆、杏仁研磨,與前述藥末混合均勻;使用六兩上好的黃蠟融化,用重絹過濾去除渣滓,在砂鍋內將一升好酒煮沸幾次,等到酒冷卻後,蠟浮在上面,再用一兩清油在銚子內熬熟,取出四兩蠟一起融化成汁液,接著將前述藥末加入銚子內,趁熱拌勻,製成豆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時,用薑湯送服。

此手足陽明藥也。肉蔻逐冷消食,下氣和中;丁香暖胃助陽。宣壅除癖;木香升降諸氣,和脾舒肝;杏仁降氣散寒,潤燥消積;炮姜能逐痼冷而散痞通關;巴豆善破沉寒而奪門宣滯,寒積深痼,非此莫攻;百草霜和中溫散,亦能消積治痢,為佐也(《醫貫》曰:此方神妙不可言,雖有巴豆,不令人瀉,其積自然消化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劑是治療手足陽明經病症的良藥。肉蔻可以驅寒消食,降低胃氣並調和臟腑;丁香可以溫暖胃部,幫助陽氣升發,宣化淤積,清除體內積蓄的病邪;木香可以升降各種氣體,調和脾胃,疏肝理氣;杏仁可以降低胃氣,散寒,滋潤乾燥,消除積食;乾薑可以驅除陳舊的寒氣,散結通便;巴豆擅長打破沉積的寒氣,打開門戶,宣通滯氣,對於寒積深重、久治不癒的病症,非此方劑莫能攻克;百草霜可以調和臟腑,溫暖、宣散,也能消除積食、止瀉,在方劑中起輔助作用。(《醫貫》中說:這個方劑的神奇療效難以言表,雖然含有巴豆,但不會讓人腹瀉,積滯自然會自行消化。

李時珍曰:一婦年六十餘,溏瀉五載,犯生冷油膩肉食即作痛,服升澀藥,瀉反甚,脈沉而滑,此乃脾胃久傷,積冷凝滯,法當以熱下之。用蠟匱巴豆丸五十粒,服二日遂愈,自是每用治瀉痢,愈者近百人)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有一個六十多歲的婦女,患了五年的溏瀉,每次吃生冷油膩的肉食就會疼痛,吃升提澀固的藥,瀉反而更嚴重,脈搏沉而滑,這是因為脾胃受傷已久,積冷凝滯,治療方法應當用熱藥下行。用蠟匱巴豆丸五十粒,服用兩天就痊癒了,從此以後,每每服用這種藥治療腹瀉和痢疾,治癒的人將近一百人。

2. 導氣湯

治寒疝疼痛(陰氣積於內,復為寒邪所襲,榮衛不調則成疝病。囊冷結硬如石,或引睪丸而痛,名寒疝。疝有七種:寒疝、水疝、筋疝、血疝、氣疝、狐疝、㿗疝也。證雖見於腎,病實本乎肝,以厥陰肝脈絡於陰器故也。此方乃治疝之通劑,以疝病多因寒濕所致也。女子陰菌亦同此類。

白話文:

治療寒疝疼痛:

陰氣積聚在體內,又因寒邪侵襲,榮衛氣血運行不調,形成疝病。症狀為陰囊冷且堅硬如石,或牽引睪丸疼痛,稱為寒疝。疝氣有七種:寒疝、水疝、筋疝、血疝、氣疝、狐疝、㿗疝。雖然症狀見於腎臟,但病根實際上源於肝臟,因為厥陰肝經脈絡連繫著生殖器。這個藥方是治療疝氣的通用藥方,因為疝氣大多由寒濕引起。女性的陰部腫瘤也屬於這一類。

張子和曰:凡遺尿、癃秘、陰痿、胞痹、精滑、白淫,皆男子之疝也;血涸不月,足躄、咽乾、癃秘,小腹有塊、前陰突出,後陰痔核,皆女子之疝也;但女子不名疝而名瘕)。

川楝子(四錢),木香(三錢),茴香(二錢),吳茱萸(一錢。湯泡。)長流水煎。

白話文:

川楝子(四錢),木香(三錢),茴香(二錢),吳茱萸(一錢,用熱水泡過)

以上藥材加水煎煮,煎好後即可飲用。

此足厥陰、少陰藥也。川楝苦寒,能入肝舒筋,使無攣急之苦,又能導小腸膀胱之熱,從小水下行,為治疝之主藥。木香升降諸氣,通利三焦,疏肝而和脾;茴香能入腎與膀胱,暖丹田而祛冷氣;吳茱萸入肝腎氣分,燥濕而除寒;三者皆辛溫之品,用以宣通其氣,使小便下利則寒去而濕除也。

白話文:

川楝木與小茴香、吳茱萸都是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陰腎經的藥物。川楝木性苦味寒,能進入肝經,舒緩筋脈,緩解痙攣僵硬的痛苦,也能夠引導小腸與膀胱的熱氣,從小便排出體外,是治療疝氣的常用藥物。木香可以升降各種氣體,疏通三焦(上焦、中焦、下焦),疏肝理氣、調和脾胃。小茴香能夠進入腎經與膀胱經,溫暖丹田,祛除寒氣。吳茱萸進入肝經與腎經,除去濕氣、消除寒氣。這三種藥物都屬於辛溫藥,可以疏通氣血,使小便順暢,排出寒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