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理血之劑第八 (6)
理血之劑第八 (6)
1. 犀角地黃湯
陶尚文治一人,傷寒四五日,吐血不止,醫以犀角地黃湯、茅花湯治之,反劇。陶切其脈,浮數而緊,遂用麻黃湯汗出而愈;此取脈不取證也,可謂得仲景心法矣。使脈不浮緊而數,其可用乎。經曰:傷寒脈浮緊,不發汗,因致衄者,麻黃湯主之。又曰:太陽病脈浮緊,發熱,身無汗,自衄者愈。
風寒在經,鬱而發熱,不得汗解,衄則熱隨血散,俗名紅汗,故愈。若全未發汗致衄者,仍須用麻黃髮之。成無己曰:傷寒衄者,為邪氣不得發散,壅盛於經,逼迫於血也。桂枝、麻黃湯治衄者,非治衄也,即是發散經中邪氣耳。血鬱於上而吐血者,謂之薄厥;留於下而瘀者,謂之蓄血;此由太陽隨經瘀熱在裡,血為熱所搏,結於下焦,少腹當鞭,小便自利。
朱肱《活人書》言瘀血入里,吐衄血者,犀角地黃湯乃陽明聖藥,如無犀角,代以升麻,二藥性味相遠,何以為代。蓋以升麻能引諸藥同入陽明也。朱二允曰:升麻性升,犀角性降,用犀角止血,乃借其下降之氣,清心肝之火,使血下行歸經耳;倘誤用升麻,血隨氣升,不愈湧出不止乎。故古方亦未可盡泥也)。
白話文:
犀角地黃湯
陶弘景曾治療一位病人,傷寒四五天,吐血不止,醫生用犀角地黃湯和茅花湯治療,病情反而加重。陶弘景仔細診脈,發現脈象浮數而緊,於是用麻黃湯讓病人發汗,結果病就好了。這說明是根據脈象而不是症狀來治療的,可謂是掌握了張仲景的醫學精髓。如果脈象不浮不緊而只是數脈,那麼麻黃湯還能使用嗎?醫書上說:傷寒脈象浮緊,不發汗,導致鼻出血的,用麻黃湯治療。又說:太陽病,脈象浮緊,發熱,沒有汗,自己流鼻血的,用麻黃湯治療也能痊癒。
風寒停留在經絡裡,鬱結而發熱,不能通過發汗來解除,鼻出血則熱氣隨著血散出去,俗稱「紅汗」,所以病就好了。如果完全沒有發汗就鼻出血的,還需要用麻黃湯讓病人發汗。成無己說:傷寒導致鼻出血,是因為邪氣不能發散,阻塞在經絡裡,壓迫血管。桂枝湯、麻黃湯治療鼻出血,並不是直接治療出血,而是發散經絡裡的邪氣而已。血液鬱結在上而吐血的,叫做「薄厥」;血液停留在下而瘀滯的,叫做「蓄血」;這是因為太陽經的瘀熱停留在裡,血液被熱所衝擊,凝結在下焦,小腹脹痛,小便卻通暢。
朱肱在《活人書》中說,瘀血入裡,吐血或鼻出血,犀角地黃湯是陽明經的良藥,如果沒有犀角,可以用升麻代替,但這兩種藥的藥性相差很大,為什麼可以用升麻代替呢?因為升麻能引導其他藥物一起進入陽明經。朱二允說:升麻性升,犀角性降,用犀角止血,是利用它下降的藥性,清瀉心肝的火氣,讓血液下降回歸經絡;如果誤用升麻,血液隨著氣上升,豈不是會不停地湧出來嗎?所以古代的方劑也不能完全照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