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癰瘍之劑第二十 (4)

回本書目錄

癰瘍之劑第二十 (4)

1. 雄黃解毒丸

(丹溪)

治纏喉急痹(咽在後主食,喉在前主氣。十二經中,唯足太陽主表,別下項,余經皆內循咽喉,盡得以病之,而統在君相二火。喉主天氣,屬肺金,變動為燥,燥則澀而閉;咽主地氣,屬脾土,變動為濕,濕則腫而脹;皆火鬱上焦,致痰涎氣血結聚於咽喉。腫達於外,麻癢且痛,為纏喉風;腫於兩旁,為喉痹)。

雄黃(一兩),鬱金(一錢),巴豆(十四粒,去皮、油。)醋糊為丸。每服五分,津嚥下(或用巴豆油蘸紙捻上,燃火吹熄,帶煙刺入喉中,出紫血惡涎,即寬;此以熱攻熱,熱則流通之義也)。

此手足少陰、少陽藥也。吳鶴皋曰:纏喉急痹,緩治則死。雄黃能破結氣,鬱金能散惡血,巴豆能下稠涎。丹溪生平不用厲劑,此蓋不得已而用者乎(單蛾、雙蛾、木舌、子舌脹、纏喉風、走馬喉風,病因於火,故不分也;惟纏喉走馬,殺人最速。張子和曰:治喉痹用針出血,最為上策。《內經》曰:火鬱發之。發謂發汗,出血者,乃發汗之一端也)。

白話文:

(朱丹溪的方子)

治療纏喉急痹(咽在後面主管飲食,喉在前面主管呼吸。十二經脈中,只有足太陽膀胱經走在體表,從頸項後方往下走,其他經脈都走在咽喉內部,所以都有可能引發咽喉疾病,但總體來說是君火和相火的問題。喉主管天氣,屬於肺金,容易因為燥熱而導致乾澀閉塞;咽主管地氣,屬於脾土,容易因為濕氣而導致腫脹。這些都是因為火氣鬱結在上焦,導致痰、涎、氣血凝結在咽喉部位。如果腫脹延伸到外部,出現麻癢疼痛,就叫做纏喉風;如果腫脹在咽喉兩側,就叫做喉痹)。

雄黃(一兩),鬱金(一錢),巴豆(十四粒,去皮、去油)。用醋調成糊狀做成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分,用口水吞服(也可以用巴豆油浸濕紙捻,點燃後吹熄,利用煙氣刺激喉嚨,使之流出紫黑色的血和污穢的痰液,這樣就能緩解病情;這是用熱來攻熱,使氣血流通的道理)。

這個方子是針對手少陰心經、足少陰腎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藥。吳鶴皋說:纏喉急痹,如果慢慢治療就會死人。雄黃能破除氣結,鬱金能散開惡血,巴豆能排出濃稠的痰液。朱丹溪平時不用強烈的藥物,這個方子大概是不得已而用的吧(單側扁桃體腫大、雙側扁桃體腫大、舌頭根部腫脹、舌頭下腫脹、纏喉風、走馬喉風,病因都是因為火熱,所以沒有細分;只有纏喉風和走馬喉風,最容易導致死亡。張子和說:治療喉痹用針刺出血,是最好的方法。《內經》說:火氣鬱結要疏散它。疏散的意思包括發汗,針刺出血就是發汗的一種方法)。

2. 皂角丸

(《金匱》)

治肺癰咳逆上氣,時時唾濁,但坐不眠(肺者,五臟之華蓋也,處於胸中,主氣,候在皮毛。勞傷血氣,腠理虛而風邪乘之,內感於肺,汗出惡風,咳嗽短氣,鼻塞項強,胸膈脹滿,久久不瘥,則成肺痿;風傷皮毛,熱傷血脈,風熱相搏,氣血稽留,蘊結於肺,則成肺癰。

多唾涎沫而無膿者,肺痿也;口乾喘滿,咽燥而渴,甚則四肢微腫,咳吐膿血,胸中隱痛者,肺癰也。瘻為正氣虛,癰為邪氣實)。

皂角(刮去皮弦,酥炙)。為末,蜜丸。以棗膏和湯,服三丸。

此手太陰藥也。喻嘉言曰:火熱之毒,結聚於肺,表之裡之,溫之清之,曾不少應,堅而不可攻者,令服此丸,庶幾無堅不入,聿成洗盪之功,不可以藥之微賤而少之也。

《千金方》用桂枝湯去芍芍,加皂角,名桂枝去芍藥加皂角湯:治肺痿吐沫。本方加蛤粉等分,為末,名皂蛤丸;治婦人風邪客於乳房,而成乳癰。每服二錢,酒下(此藥能導其汗,散其風邪,汗出而病自愈矣)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叫做「皂角丸」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。

主要治療肺癰這種病,症狀是咳嗽、氣往上衝、時常吐出混濁的痰,而且因為不舒服而無法好好躺著睡覺。(肺就像五臟的保護罩一樣,在胸腔裡面,掌管呼吸,肺的情況會反映在皮膚毛髮上。如果因為勞累而損傷氣血,導致皮膚的毛孔疏鬆,風邪就會趁虛而入,侵入肺部。一開始會流汗、怕風、咳嗽、呼吸短促、鼻塞、脖子僵硬、胸悶脹滿,如果久久不好,就會變成肺痿;如果風邪侵犯皮膚毛髮,熱邪侵犯血管,風熱兩邪互相搏擊,導致氣血停滯,鬱積在肺部,就會形成肺癰。

如果痰多但沒有膿,是肺痿;如果口乾、喘氣急促、喉嚨乾燥想喝水,嚴重的話四肢會稍微腫脹、咳嗽吐膿血,胸口隱隱作痛,就是肺癰。瘻這種病是因為正氣虛弱,而癰這種病則是邪氣強盛。)

皂角(要刮掉外皮和筋,用酥油烤過)磨成粉,用蜂蜜做成藥丸。每次服用三顆,用棗泥和湯一起送服。

這個藥是治療手太陰肺經的病症。喻嘉言說:火熱的毒邪在肺部聚集,無論用發汗、疏通、溫熱或清涼的方法都沒什麼效果,堅硬到難以攻破的時候,服用這個藥丸,或許就能達到無堅不摧、徹底清除毒邪的效果,不能因為這個藥物很普通就輕視它。

《千金方》裡有一個方子叫做「桂枝去芍藥加皂角湯」,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,去掉芍藥,加入皂角,用來治療肺痿吐沫的症狀。這個方子再加上等量的蛤粉,磨成粉就叫做「皂蛤丸」,用來治療婦女因為風邪侵入乳房而形成的乳癰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酒送服。(這個藥能發汗,驅散風邪,發汗之後病就會好。)

3. 托裡十補散

(《局方》。即《外科精要》十宣散)

治癰瘡初發或已發,邪高痛下,瘡盛形羸,脈無力者(若癰疽不因膏粱、丹毒、火熱、胃虛寒、氣鬱者,止宜補形氣、調經脈、自當消散,不待汗之、下之也)。

黃耆,人參,當歸(二錢),川芎,桂心,白芷,防風,厚朴,桔梗,甘草(一錢。)每服二錢,加至六錢,熱酒調下。本方加芍藥、連翹、木香、乳香、沒藥,亦名托裡散:治發背疔瘡。

此手足太陰、足厥陰、陽明藥也。參耆補氣,芎歸活血,甘草解毒,桂心、白芷、桔梗排膿,厚朴瀉實滿,防風散風邪,為表裡氣血之藥,共成助陽內托之功也朱(丹溪曰:若冬月腫瘍用之,可轉重就輕;若潰瘍夏月用之,以桂樸之溫散,佐以防風、白芷,吾恐雖有參耆,難為倚仗,世人不分冬夏,無論經絡,不能無誤也。《機要》曰:治瘡須用托裡、疏通臟腑、調和營衛三法。

內之外者,其脈沉實,發熱煩躁,外無焮赤,痛深於內,其邪深矣,當疏通臟腑,以絕其源;外之內者,其脈浮數,焮腫在外,形證外顯,恐邪氣極而內行,當先托裡;內外之中者,外無焮惡之氣,內亦臟腑宣通,知其在經,當和營衛;用此三者,雖未即瘥,必無變證)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叫做「托裡十補散」,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也就是《外科精要》裡的十宣散。

這個方子主要用來治療癰瘡剛開始發作或已經發作,邪氣很盛,疼痛向下延伸,瘡腫得很厲害,但身體卻很虛弱,脈搏也沒力氣的狀況。(如果癰疽不是因為吃了太多油膩食物、丹毒、火熱、胃虛寒、氣鬱等原因引起的,只需要補養身體的氣血,調理經脈,它自然就會消散,不需要用發汗或瀉下的方式來治療。)

藥方組成是:黃耆、人參、當歸(各兩錢),川芎、桂心、白芷、防風、厚朴、桔梗、甘草(各一錢)。每次服用二錢,可以加到六錢,用溫熱的酒送服。這個方子如果再加上芍藥、連翹、木香、乳香、沒藥,就叫做托裡散,可以用來治療發背疔瘡。

這個方子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、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、陽明胃經。人參和黃耆可以補氣,川芎和當歸可以活血,甘草可以解毒,桂心、白芷、桔梗可以幫助排出膿液,厚朴可以排除體內脹滿的感覺,防風可以驅散風邪,這些藥物能夠調理身體內外的氣血,共同發揮扶助陽氣、托毒外出的功效。

(朱丹溪說:如果在冬天腫瘍發作時使用這個方子,可以讓病情由重轉輕;但如果在夏天潰瘍時使用,因為桂心和厚朴藥性溫熱容易散氣,再加上防風和白芷,就算有參耆補氣,恐怕也很難發揮作用。現在的人不分季節,也不管經絡的運行,這樣用藥肯定會出錯。《機要》說:治療瘡瘍必須使用托裡、疏通臟腑、調和營衛這三種方法。

如果病邪是從體內發出來的,脈象會沉實有力,會發熱煩躁,皮膚表面沒有紅腫,疼痛感在身體深處,表示邪氣已經深入體內,這時應該疏通臟腑,從根本上解決問題;如果病邪是從體外進來的,脈象會浮數,皮膚表面紅腫,症狀明顯表現在外,這時要擔心邪氣深入體內,應該先用托裡法;如果是身體內外都有問題,皮膚表面沒有紅腫,體內臟腑也運行順暢,這表示病邪在經絡中,應該調和營衛。使用這三種方法治療,即使無法馬上痊癒,也不會讓病情惡化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