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癰瘍之劑第二十 (5)

回本書目錄

癰瘍之劑第二十 (5)

1. 托裡黃耆湯

(《總錄》)

治諸瘡潰後,膿多內虛(潰後膿血出多,陰陽兩竭,宜大補氣血)。

白話文:

治療各種瘡口潰爛後,膿液多而體內虛弱(瘡口潰爛後流出大量膿血,導致陰陽兩虛,應該大幅補充氣血)。

黃耆,人參,當歸,桂心,茯苓,遠志,麥冬,五味子(炒),等分。每服五錢,食遠服。

白話文:

黃耆、人參、當歸、桂心、茯苓、遠志、麥冬、五味子(炒過),各取等分。每次服用五錢,飯後服用。

此手足太陰、足陽明藥也。人參、黃耆補氣固衛,當歸、桂心活血生肌,茯苓滲濕健脾,麥冬清熱補肺,遠志辛散,專理癰疽散郁補精,長肌肉,助筋骨,五味酸溫,善收腫大。丹溪曰:癰疽潰後,補氣血、理脾胃,實為切要,否則數月半年之後,虛證仍見,轉成他病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手足太陰、足陽明經的藥方。人參、黃耆可以補氣固衛,當歸、桂心可以活血生肌,茯苓可以滲濕健脾,麥冬可以清熱補肺,遠志辛散,專門治療癰疽,可以散結補精,生長肌肉,增強筋骨,五味酸溫,善於消除腫大。丹溪說:癰疽潰爛後,補氣血、調理脾胃,非常重要,否則數月半年後,虛證依然存在,還會轉變成其他疾病。

2. 托裡溫中湯

(孫彥和)

治瘡瘍為寒變而內陷,膿出清稀,皮膚涼,心下痞滿,腸鳴切痛,大便微溏,食則嘔逆,氣短呃逆,不得安臥,時發昏憒(此孫彥和治王伯祿臂瘍方也。六脈沉微,色變膚涼,加以呃逆,胃中虛寒極矣,遂於盛夏用此大辛熱之劑,蓋舍時從證之變法也)。

白話文:

治療由於寒邪作祟,導致瘡瘍腫脹內陷,膿液稀薄清澈,皮膚也冰冷,心中充滿煩悶飽脹,腸鳴且疼痛,大便略微溏瀉,進食則嘔吐呃逆,氣短且呃逆不止,無法安穩睡覺,時常昏昏沉沉精神恍惚。(這個方劑是孫彥和為王伯祿治療手臂瘡瘍而開出的。患者的脈象沉弱,臉色蒼白如霜,皮膚冰冷,加上呃逆、胃部虛寒極度嚴重,因此即使在盛夏也使用這個辛熱大補的方劑,這屬於根據患者證狀而變通用藥的方法。)

附子(炮,四錢),乾薑(炮),羌活(三錢),木香(錢半),茴香,丁香,沉香,益智仁,陳皮,甘草(炙,一錢。)加生薑五片,煎。

白話文:

附子(炒熟,四錢),生薑(炒熟),羌活(三錢),木香(一錢半),茴香,丁香,沉香,益智仁,橘皮,甘草(炒熟,一錢)。加入生薑五片,一起煎煮。

此足陽明、三陰藥也。《衛生寶鑑》曰:經曰:寒淫於內,治以辛熱,佐以苦溫。附子、乾薑大辛熱溫中,外發陽氣,自里之表,為君;羌活味苦辛溫,透關節,炙草甘溫,補脾胃,行經絡,通血脈,為臣;胃寒則嘔吐呃逆,不下食,益智、沉香、丁香,大辛熱以散寒邪,為佐;瘡氣內攻,聚而為滿,木香、茴香、陳皮辛苦溫,治痞散滿,為使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副針對足陽明和三陰的藥方。根據《衛生寶鑑》記載,經典上說:寒邪侵入體內,可以用辛熱的藥物治療,輔以苦溫的藥物。附子和乾薑都是辛熱溫中之品,可以使外邪散發於陽氣之外,從內到外治療疾病,是君藥;羌活味苦辛溫,可以通透關節,炙草甘溫,可以補脾胃,行經絡,通血脈,是臣藥;胃寒則會嘔吐呃逆,不下食,益智、沉香、丁香,都具有辛熱的性質,可以散寒邪,是佐藥;瘡氣內攻,聚而為滿,木香、茴香、陳皮辛苦溫,可以治療痞滿,是使藥。

3. 止痛當歸湯

(《總錄》)

治腦疽背疽,穿潰疼痛。

當歸,生地黃,芍藥,黃耆,人參,甘草(炙),官桂(各一兩。)

白話文:

當歸、生地黃、芍藥、黃耆、人參、炙甘草、官桂(各一兩人參)。

此足陽明、厥陰藥也。當歸、生地活血涼血,人參、黃耆益氣補中,官桂解毒化膿毒化成膿,則痛漸止,芍藥和脾,酸以斂之,甘草扶胃,甘以緩之,則痛自減矣(齊德之曰:世人皆謂乳沒珍貴之藥,可住疼痛;不知臨病制宜,殊非一端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可以治療足陽明經和厥陰經的疾病。當歸、生地可以活血涼血,人參、黃耆可以益氣補中,官桂可以解毒化膿,當毒化成膿後,疼痛就會逐漸停止,芍藥可以和脾,酸味可以收斂,甘草可以扶胃,甘味可以緩和,疼痛就會自行減輕。(齊德之說:世人都認為乳沒是一種珍貴的藥物,可以止痛;卻不知道因應病情來調整藥方纔是正確的做法,並非只用一種藥物就有效。

熱痛涼之,寒痛溫之,風痛除其風,濕痛導其濕,燥痛潤之,塞痛通之,虛痛補之,實痛瀉之,膿鬱而閉者開之,惡肉敗潰者引之,陰陽不和者調之,經絡閉澀者利之,不可執一而無權也)。

白話文:

熱引起的疼痛要以涼藥來治療,寒引起的疼痛要以溫藥來治療,風引起的疼痛要祛除風氣,濕引起的疼痛要導出濕氣,燥引起的疼痛要潤滑滋潤,塞的疼痛要疏通,虛引起的疼痛要補益,實引起的疼痛要瀉下,膿血積聚而閉塞的要疏通,壞死潰爛的要引導排除,陰陽不調的要調理和協,經絡閉塞不通的要疏通利氣。不能拘泥於一種方法而沒有權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