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癰瘍之劑第二十 (5)
癰瘍之劑第二十 (5)
1. 托裡黃耆湯
(《總錄》)
治諸瘡潰後,膿多內虛(潰後膿血出多,陰陽兩竭,宜大補氣血)。
黃耆,人參,當歸,桂心,茯苓,遠志,麥冬,五味子(炒),等分。每服五錢,食遠服。
此手足太陰、足陽明藥也。人參、黃耆補氣固衛,當歸、桂心活血生肌,茯苓滲濕健脾,麥冬清熱補肺,遠志辛散,專理癰疽散郁補精,長肌肉,助筋骨,五味酸溫,善收腫大。丹溪曰:癰疽潰後,補氣血、理脾胃,實為切要,否則數月半年之後,虛證仍見,轉成他病也。
白話文:
(《醫方總錄》)
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各種瘡瘍潰破後,膿液很多、身體內部虛弱的情況(瘡瘍潰破後膿血流失過多,導致陰陽兩方面的氣血都極度耗竭,此時應當大補氣血)。
使用的藥材有:黃耆、人參、當歸、桂心、茯苓、遠志、麥冬、五味子(炒過),每種藥材的份量都相同。每次服用五錢,在飯後稍遠的時間服用。
這個方子主要是針對手太陰肺經、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藥物。人參、黃耆可以補氣、增強身體的防禦能力;當歸、桂心可以活血、促進肌肉生長;茯苓可以滲濕、健脾;麥冬可以清熱、滋補肺部;遠志具有辛散的性質,特別能處理癰疽,疏散鬱結,補充精氣,促進肌肉生長,幫助筋骨強健;五味子味酸性溫,擅長收斂腫大的部位。朱丹溪說:癰疽潰破後,補養氣血、調理脾胃,實在是非常重要的,否則,幾個月甚至半年之後,虛弱的症狀仍然會出現,甚至轉變成其他疾病。
2. 托裡溫中湯
(孫彥和)
治瘡瘍為寒變而內陷,膿出清稀,皮膚涼,心下痞滿,腸鳴切痛,大便微溏,食則嘔逆,氣短呃逆,不得安臥,時發昏憒(此孫彥和治王伯祿臂瘍方也。六脈沉微,色變膚涼,加以呃逆,胃中虛寒極矣,遂於盛夏用此大辛熱之劑,蓋舍時從證之變法也)。
附子(炮,四錢),乾薑(炮),羌活(三錢),木香(錢半),茴香,丁香,沉香,益智仁,陳皮,甘草(炙,一錢。)加生薑五片,煎。
此足陽明、三陰藥也。《衛生寶鑑》曰:經曰:寒淫於內,治以辛熱,佐以苦溫。附子、乾薑大辛熱溫中,外發陽氣,自里之表,為君;羌活味苦辛溫,透關節,炙草甘溫,補脾胃,行經絡,通血脈,為臣;胃寒則嘔吐呃逆,不下食,益智、沉香、丁香,大辛熱以散寒邪,為佐;瘡氣內攻,聚而為滿,木香、茴香、陳皮辛苦溫,治痞散滿,為使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是治療瘡瘍因為寒邪侵襲而向內陷,導致膿液清稀、皮膚冰涼、心下痞悶脹滿、腸鳴絞痛、大便稍微稀溏、吃東西就想吐、呼吸短促、打嗝、無法安穩睡覺、時常感到昏沉(這是孫彥和治療王伯祿手臂瘡瘍的方子。當時王伯祿的脈象沉微,臉色不好且皮膚冰涼,再加上打嗝,是胃中虛寒到極點的症狀,所以即使在盛夏也用這個大辛大熱的藥方,這是一種不拘泥於時令,而是根據病情變化的治療方法)。
藥方組成:炮製過的附子(四錢)、炮製過的乾薑、羌活(三錢)、木香(一錢半)、茴香、丁香、沉香、益智仁、陳皮、炙甘草(一錢)。另外加入生薑五片,一起煎煮。
這個方子是針對足陽明經和三陰經的藥物。《衛生寶鑑》說:醫書上說:寒邪侵入體內,要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來治療,並輔以苦味的溫性藥物。附子、乾薑屬於大辛大熱的藥物,能溫暖中焦,向外發散陽氣,從身體內部將陽氣發散到體表,作為主藥;羌活味道苦辛溫,能疏通關節,炙甘草甘溫,能補益脾胃,疏通經絡,暢通血脈,作為輔助藥;胃寒就會嘔吐、打嗝、不想吃東西,益智仁、沉香、丁香都屬於大辛大熱的藥物,可以驅散寒邪,作為佐藥;瘡瘍之氣向內侵襲,積聚而導致脹滿,木香、茴香、陳皮,味道辛苦溫,能治療痞滿,消散脹氣,作為使藥。
3. 止痛當歸湯
(《總錄》)
治腦疽背疽,穿潰疼痛。
當歸,生地黃,芍藥,黃耆,人參,甘草(炙),官桂(各一兩。)
此足陽明、厥陰藥也。當歸、生地活血涼血,人參、黃耆益氣補中,官桂解毒化膿毒化成膿,則痛漸止,芍藥和脾,酸以斂之,甘草扶胃,甘以緩之,則痛自減矣(齊德之曰:世人皆謂乳沒珍貴之藥,可住疼痛;不知臨病制宜,殊非一端。
熱痛涼之,寒痛溫之,風痛除其風,濕痛導其濕,燥痛潤之,塞痛通之,虛痛補之,實痛瀉之,膿鬱而閉者開之,惡肉敗潰者引之,陰陽不和者調之,經絡閉澀者利之,不可執一而無權也)。
白話文:
止痛當歸湯
這個方子主要治療腦部或背部生瘡,已經潰爛且疼痛的狀況。
藥材包含:當歸、生地黃、芍藥、黃耆、人參、炙甘草、官桂,每種各一兩。
這個方子主要針對足陽明經和足厥陰經的病症。當歸和生地黃能活血並有涼血的效果;人參與黃耆能補氣並增強脾胃功能;官桂能解毒並將膿液化開,化膿之後疼痛就會逐漸停止;芍藥可以調和脾胃,利用酸味來收斂;甘草能扶助胃氣,利用甘味來緩和疼痛,如此一來,疼痛自然就能減輕。(齊德之說:世人總認為乳香、沒藥是非常珍貴的止痛藥,但其實並不盡然,必須根據病情來靈活運用,治療方法並非只有一種。
遇到熱痛,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;遇到寒痛,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;遇到風邪引起的疼痛,要去除風邪;遇到濕邪引起的疼痛,要排除體內濕氣;遇到乾燥引起的疼痛,要用滋潤的藥物來治療;遇到阻塞引起的疼痛,要疏通經絡;遇到虛弱引起的疼痛,要用補益的藥物來治療;遇到實證引起的疼痛,要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;如果膿液鬱積而無法排出,要將其開通;如果惡肉腐敗潰爛,要將其引導出來;如果陰陽失調,要調和陰陽;如果經絡閉塞不通暢,要使其通利。總之,不能固執於一種方法,而要靈活運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