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除痰之劑第十五 (6)

回本書目錄

除痰之劑第十五 (6)

1. 茯苓丸

(《指迷方》)

治痰停中脘,兩臂疼痛(飲伏於內,停滯中脘,脾主四肢,脾滯而氣不下,故上行攻臂,其脈沉細者是也)。

半夏曲(二兩),茯苓(一兩,乳拌),枳殼(五錢,麩炒),風化硝(二錢半。如一時未易成,但以朴硝撒於盤中,少時成水,置當風處即干,如芒硝,刮取亦可用)。薑汁糊丸,薑湯下。

此足太陰、陽明藥也。半夏燥濕,茯苓滲水,枳殼行氣,化硝軟堅去堅痰,生薑製半夏之毒而除痰,使痰行氣通,臂痛自止矣(喻嘉言曰:痰藥雖多,此方甚效。痰飲流入四肢,令人肩背痠痛,兩手罷軟,誤以為風,則非其治,宜導痰湯加木香、薑黃各五分,輕者指迷茯苓丸,重者控涎丹。外有血虛不能榮筋而致臂痛,宜蠲痹、四物湯各半帖,和服)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是治療痰停留在胃部,導致兩邊手臂疼痛的。(這是因為痰飲積聚在體內,停留在胃部,脾臟主管四肢的運行,脾氣鬱滯而氣機不能下降,所以會向上衝擊到手臂,脈象呈現沉細的狀態。)

藥物組成:

半夏曲(二兩)、茯苓(一兩,用牛奶拌過)、枳殼(五錢,用麥麩炒過)、風化硝(二錢半。如果一時難以製成,可以用朴硝灑在盤中,過一會兒會變成水,放在通風的地方就會乾燥,像芒硝一樣,刮下來也可以用)。

將這些藥用薑汁和成糊狀做成藥丸,用薑湯送服。

這個方子是針對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藥物。半夏可以燥濕,茯苓可以滲利水濕,枳殼可以運行氣機,風化硝可以軟化堅硬的痰,去除頑固的痰液。生薑可以減輕半夏的毒性,並且可以化痰。這樣可以使痰液流動,氣機通暢,手臂的疼痛自然就會停止。(喻嘉言說:治療痰的藥很多,但這個方子效果很好。如果痰飲流到四肢,會導致肩膀和背部痠痛,兩手軟弱無力,如果誤以為是風邪所致,那就會用錯治療方法。應該使用導痰湯加上木香、薑黃各五分來治療,輕微的用指迷茯苓丸,嚴重的用控涎丹。此外,還有因為血虛不能滋養筋脈而導致手臂疼痛的情況,應該使用蠲痹湯和四物湯各半帖混合服用)。

2. 控涎丹

(一名妙應丸。《三因方》)

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項筋骨牽引灼痛,走易不定;或手足冷痹,氣脈不通;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,誤認癱瘓,非也。

甘遂(去心),大戟(去皮),白芥子,等分。為末,糊丸。臨臥薑湯服五七丸至十丸,痰猛加丸數。腳氣加檳榔、木瓜、松脂、卷柏;驚痰加硃砂、全蠍;驚氣成塊加穿山甲、鱉甲、延胡索、莪朮;熱痰加盆硝;寒痰加胡椒、丁香、薑、桂。

此手足太陽、太陰藥也(十棗湯加減,行水例藥,亦厲劑)。李時珍曰:痰涎為物,隨氣升降,無處不到,入心則迷成癲癇,入肺則塞竅為喘咳背冷,入肝則膈痛乾嘔、寒熱往來;入經絡則麻痹疼痛,入筋骨則牽引灼痛,入皮肉則瘰癧癰疽,陳無擇《三因方》並以控涎丹主之,殊有奇效。

此乃治痰之本,痰之本,水也、濕也,得氣與火,則結為痰,大戟能泄臟腑水濕,甘遂能行經隧水濕(直達水氣所結之處),以攻決為用,白芥子能散皮裡膜外痰氣,唯善用者能收奇功也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叫做控涎丹,也叫做妙應丸,出自《三因方》。

這個藥方主要治療突然發生的胸背、手足、腰部、頸部筋骨像被拉扯一樣的灼熱疼痛,而且疼痛的位置不固定;或者手腳冰冷麻木,氣血循環不順暢。這些症狀都是因為痰液停留在胸腔上下,被誤認為是癱瘓,其實不是。

藥方組成是:甘遂(去掉心)、大戟(去掉皮)、白芥子,這三種藥等分磨成粉,用米糊做成藥丸。睡前用薑湯服用,每次五到十丸,如果痰多可以增加藥丸數量。如果是腳氣引起的,可以加入檳榔、木瓜、松脂、卷柏;如果是驚嚇引起的痰,可以加入硃砂、全蠍;如果是驚嚇引起的氣血凝結成塊,可以加入穿山甲、鱉甲、延胡索、莪朮;如果是熱痰,可以加入盆硝;如果是寒痰,可以加入胡椒、丁香、薑、桂。

這個藥方主要針對手足太陽經和太陰經,類似於十棗湯的加減用法,都是屬於行水的猛藥。李時珍說,痰這種東西會隨著氣的升降而在身體各處流動,無處不到。痰進入心臟會導致迷亂,形成癲癇;進入肺臟會阻塞呼吸通道,導致喘咳、背部發冷;進入肝臟會導致胸膈疼痛、噁心嘔吐、忽冷忽熱;進入經絡會導致麻木疼痛;進入筋骨會導致牽引灼痛;進入皮膚肌肉會導致瘰癧、癰疽等。陳無擇的《三因方》都用控涎丹來治療這些疾病,效果非常好。

這個藥方是治療痰的根本方法。痰的根本來源是水和濕氣,當水濕遇到氣和火就會凝結成痰。大戟能夠排除內臟的水濕,甘遂能夠疏通行經絡的水濕(直接到達水濕凝結的地方),用攻瀉的方法來治療。白芥子能夠疏散皮膚和肌肉之間的痰氣。只有善於運用這個藥方的人才能達到神奇的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