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消導之劑第十六 (6)

回本書目錄

消導之劑第十六 (6)

1. 葛花解酲湯

專治酒積,或嘔吐,或泄瀉,痞塞,頭痛,小便不利(酒,大熱有毒,又水之所釀成,故熱而兼濕,濕熱積於腸胃,故見諸證)。

葛花,豆蔻,砂仁(一錢),木香(一分),青皮,陳皮,人參,白朮(炒),茯苓(四分),神麯(炒),乾薑,豬苓,澤瀉(三分。)

此手足陽明藥也。過飲無度,濕熱之毒積於腸胃,葛花獨入陽明,令濕熱從肌肉而解;豆蔻、砂仁皆辛散解酒,故以為君。神麯解酒而化食,木香、乾薑調氣而溫中,青皮、陳皮除痰而疏滯,二苓、澤瀉能驅濕熱從小便出,乃內外分消之劑。飲多則中氣傷,故又參朮以補其氣也(人參補氣,最能解酒。

李東垣曰:酒,大熱有毒,無形之物也。傷之只當發汗,次利小便,上下分消其濕氣。今人或用酒為丸,大熱之藥下之,或用大黃、牽牛下之,是無形元氣受傷,反損有形陰血,陰血愈虛,陽毒太旺,元氣消亡,而虛損之病成矣。或曰葛花解酒而發散,不如枳椇。枳椇:一名雞距,一名木蜜,經霜黃赤而味甘,其葉入酒,酒化為水;門外植此木者,屋內釀酒多不佳)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專門治療因為喝酒引起的積滯,像是嘔吐、腹瀉、胸悶、頭痛、小便不順暢等症狀(酒這種東西,本身屬性大熱且有毒,又是用水釀成的,所以既有熱性又帶濕氣,濕熱積聚在腸胃裡,就會出現上述這些症狀)。

藥方組成:葛花、豆蔻、砂仁(各一錢)、木香(一分)、青皮、陳皮、人參、炒白朮、茯苓(各四分)、炒神麯、乾薑、豬苓、澤瀉(各三分)。

這個方子主要作用於手足陽明經。因為過量飲酒,導致濕熱毒邪積聚在腸胃,葛花獨入陽明經,能使濕熱從肌肉層面散發出去;豆蔻、砂仁都是辛散的藥材,能夠解酒,所以作為主要藥材。神麯能幫助消化並解酒,木香、乾薑能調順氣機、溫暖中焦,青皮、陳皮能化痰並疏通氣滯,茯苓、豬苓、澤瀉能使濕熱從小便排出,是內外分消濕熱的方子。因為喝太多酒會傷到中焦脾胃的氣,所以加入人參和白朮來補氣(人參補氣,最能解酒)。

李東垣說:酒,性屬大熱且有毒,是無形的物質。酒傷身後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,其次用利小便的方式,從上下兩方面來分消濕氣。現在有些人用酒來泡製藥丸,再用大熱的藥來服用,或是用大黃、牽牛這些瀉下的藥來攻下,這樣做會使無形的元氣受損,反而損耗有形的陰血,陰血越虛,陽毒就越旺盛,最終會導致元氣消亡,形成虛損的疾病。有人說葛花解酒是透過發散的方式,不如枳椇。枳椇,又名雞距、木蜜,經過霜打後會變成黃紅色,味道甘甜,將它的葉子放入酒中,酒就會變成水;如果家門外種植這種樹,家裡釀的酒多半會變質不好喝。

2. 鱉甲飲

(嚴氏)

治瘧久不愈,腹中結塊,名曰瘧母(瘧久不愈為痎瘧,多成癖於左脅之下,名曰瘧母,乃肝之積也。瘧屬少陽膽經,膽與肝相表裡,久瘧屬在血分,血亦肝所主也,當以鱉甲為君,隨證虛實而施佐使之藥)。

鱉甲(醋炙),白朮(土炒),黃耆,芎藭,白芍(酒炒),檳榔,草果(麵煨),厚朴,陳皮甘草,等分。姜三片,棗一枚,烏梅少許,煎。

此足少陽、厥陰、太陰藥也。久瘧必由脾虛,白朮補脾氣,黃耆補肺氣,使氣足脾運,方能磨積也;川芎補肝而行血中氣滯,芍藥助脾而散肝經火邪,二藥並和厥陰榮氣,榮血調則陰陽和矣陰陽爭故發寒發熱;檳榔下氣而攻積,草果暖胃而祛寒,厚朴破血而散滿,陳皮理氣而消痰,甘草和中而補土,鱉甲鹹平屬陰,色青入肝,專能益陰補虛,清熱散結,故為痎瘧之君藥也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叫做鱉甲飲,是治療長期瘧疾沒有好,導致腹部裡面形成硬塊,這種情況叫做「瘧母」的。瘧疾久治不好,通常會變成「痎瘧」,常常在左脅下方形成硬塊,這其實是肝臟的積聚。瘧疾屬於少陽膽經的病,膽和肝是互為表裡的關係,長期瘧疾是病在血分,而血又是肝所主管的,所以要用鱉甲當作主藥,然後根據病情的虛實情況搭配其他藥物來治療。

這個方子的組成是:鱉甲(用醋炙過)、白朮(用土炒過)、黃耆、川芎、白芍(用酒炒過)、檳榔、草果(用麵包煨過)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,這些藥材都用等量的。另外還要加三片生薑、一顆紅棗、少量烏梅,一起煎煮。

這個方子是針對足少陽經、足厥陰經、足太陰經的藥。長期瘧疾一定是脾虛引起的,白朮可以補脾氣,黃耆可以補肺氣,讓氣充足,脾胃才能正常運作,這樣才能消除積塊;川芎可以補肝,並且運行血中的氣滯;芍藥可以幫助脾,並且散肝經的火邪,這兩味藥一起可以調和肝經的榮氣,使榮血調和,這樣陰陽就能平衡。因為陰陽失衡才會發冷發熱;檳榔可以降氣並且攻散積塊,草果可以溫暖胃並且去除寒氣,厚朴可以破血散滿,陳皮可以理氣消痰,甘草可以調和脾胃並補養脾土。鱉甲味鹹性平,屬陰,顏色青色,可以入肝經,特別能夠補陰虛、清熱散結,所以是治療痎瘧的主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