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和解之劑第六 (5)

回本書目錄

和解之劑第六 (5)

1. 逍遙散

(《局方》)

治血虛肝燥,骨蒸勞熱,咳嗽潮熱,往來寒熱,口乾便澀,月經不調(骨蒸潮熱,肝血虛也;肝火乘肺故咳嗽;邪在少陽故往來寒熱;火盛爍金,不能生水,故口渴便秘;肝藏血,肝病故經水不調)。

柴胡,當歸(酒拌),白芍(酒炒),白朮(土炒),茯苓(一錢),甘草(炙。五分。)加煨薑、薄荷煎。

此足太陽、厥陰藥也。肝虛則血病,當歸、芍藥養血而斂陰;木盛則土衰,甘草、白朮和中而補土補土生金,亦以平木;柴胡升陽散熱,合芍藥以平肝;而使木得條達(木喜條達,故以瀉為補,取疏通之義);茯苓清熱利濕,助甘術以益土,而令心氣安寧(茯苓能通心腎);生薑暖胃祛痰,調中解鬱;薄荷搜肝瀉肺,理血消風,疏逆和中;諸證自已,所以有逍遙之名(有乾咳嗽者,丹溪曰:極為難治。此係火鬱之證,乃痰鬱其火邪在中,用逍遙散以開之,下用補陰之劑可愈。

昂按:此即後條《醫貫》所言之旨也)。

本方加丹皮、梔子,名八味逍遙散(薛氏):治怒氣傷肝,血少目暗(目為肝竅。經曰:目得血而能視。肝傷血少則目昏。丹皮能瀉血中伏火,梔子能瀉三焦鬱火,故薛氏加之以抑肝氣,兼以調經。《醫貫》曰:古方逍遙散:柴胡、薄荷、當歸、芍藥、陳皮、甘草、白朮、茯神。

其加味者,則丹皮、梔子。余以山梔屈曲下行泄水,改用吳茱炒連。其論五郁曰:東方先生木,木者生生之氣,即火氣也;火附木中,木鬱則火亦郁矣,火鬱則土自郁,土鬱則金鬱,金鬱則水鬱,五行相因,自然之理也。余以一方治木鬱,而諸郁皆愈,逍遙散是也。

方中柴胡、薄荷二味最妙,蓋膽乃甲木少陽之氣,其氣柔嫩,象草穿地而未伸,此時若被寒風一郁,即軟萎遏抑,不能上伸,不上伸則下克脾土,而金水並病矣;惟得溫風一吹,鬱氣始得暢達也。蓋木喜風搖,寒即摧萎,溫即發生。柴胡、薄荷辛能發散,溫能入少陽,古人立方之妙如此。

其甚者,方中加吳茱炒連,即左金丸。黃連清心火,吳茱氣臊,肝氣亦臊,同氣相求,以平肝木,木平則不生心火,火不刑金,而金能制木,不直伐木,而佐金以制木,此左金所以得名也。此法之巧者,然猶未也,繼用六味地黃加柴胡、芍藥以滋腎水,俾能生木;逍遙散風以散之也,地黃飲雨以潤之也,木有不得其天者乎。此法一立,木火之郁既舒,木不下剋土,土亦得滋潤,無燥熇之患,金水自能相生。

余謂一法可通五法者如此。推而廣之,凡寒熱往來、惡寒惡熱、嘔吐、吞酸、嘈雜、胸痛、脅痛、小腹膨脹、頭暈、盜汗、黃疸、溫疫、疝氣、飧泄等證,皆對證之方;推而傷寒、傷風、傷濕,除直中外,凡外感者,皆作郁看,以逍遙散加減出入,無不獲效。如小柴胡湯、四逆散、羌活湯大同小異,然不若此方響應也。

倘一服即愈、少頃復發,或頻發而愈甚,此必下寒上熱之假證,此湯不可復投,當改用溫補之劑,如陽虛以四君子湯加溫熱藥,陰虛以六味湯加溫熱藥,玄機之士,不須余贅矣。又曰:余於冬月正傷寒麻黃、桂枝證作寒鬱治,不惡寒者作火鬱治,此余創論也。既曰寒邪,何故入內而反為熱。

不知即是本身之火,為寒所郁,一步返歸一步,久則純熱矣。三黃解毒,解其火也,葛根升麻,火鬱發之也,三承氣,土鬱奪之也,小柴胡,木鬱達之也,此理甚簡易。劉守真謂用麻黃、桂枝必加涼藥。子和六神通解加石膏於麻黃、蒼朮中,陶氏謂九味羌活可代三方,皆非也。

不若逍遙散,真可一方代三方也。火為寒鬱熬煎腎水,至木旺時,無生髮滋潤之本,故發熱而渴,非外感也,余以六味湯滋其水,以柴胡舒其木,活人多矣)。

白話文:

逍遙散

逍遙散治療血虛肝燥所引起的症狀,例如骨蒸勞熱(發燒、盜汗)、咳嗽潮熱(咳嗽伴有發燒)、往來寒熱(時冷時熱)、口乾便祕、月經不調等。這些症狀的產生,是因為肝血不足、肝火旺盛,進而影響到肺、脾、腎等臟腑的運作。

藥方組成:柴胡、當歸(酒拌)、白芍(酒炒)、白朮(土炒)、茯苓(一錢)、炙甘草(五分)。煎服時,再加入煨薑、薄荷。

此方屬於治療太陽經和厥陰經疾病的藥方。當肝臟虛弱導致血虛時,當歸和白芍能滋陰養血;肝木過旺則會克制脾土,因此甘草和白朮能健脾益氣,使脾土強健,進而滋養肺金;柴胡能疏散肝氣,白芍能平肝;茯苓能清熱利濕,幫助白朮健脾;生薑溫胃化痰,調和氣機;薄荷能疏肝瀉肺,理血消風。通過這些藥物的協同作用,就能夠改善各種症狀。 如有乾咳,則需配合其他補陰的藥物治療。

另有一種加味逍遙散,即八味逍遙散,是在原方基礎上加入丹皮和梔子,用於治療因肝氣鬱結導致的怒氣傷肝、血虛目暗等症狀。丹皮和梔子能清瀉肝火。另有以吳茱萸炒連翹取代山梔子者。

方中柴胡、薄荷兩味藥尤為重要,因為膽經屬少陽,其氣虛弱,易受寒邪影響,而柴胡和薄荷能疏通鬱結之氣。

對於症狀嚴重者,可加吳茱萸炒連翹,相當於左金丸的功效,以清瀉肝火。更嚴重者,可再配合六味地黃丸加柴胡、白芍,以滋養腎陰,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

逍遙散的應用範圍很廣,許多與肝氣鬱結有關的症狀,例如寒熱往來、惡寒惡熱、嘔吐、吞酸、嘈雜、胸痛、脅痛、小腹脹痛、頭暈、盜汗、黃疸、溫疫、疝氣、腹瀉等等,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減藥物使用。甚至許多外感病症,也可以將其視為氣鬱,用逍遙散加減治療。其療效常勝過小柴胡湯、四逆散、羌活湯等方劑。

如果服用後症狀立即好轉,但不久又復發,或症狀反复加重,這可能是虛假表象,應改用溫補藥物,例如四君子湯或六味地黃湯加溫熱藥。

作者認為,即使是寒邪,也可能因鬱結而化為熱邪。因此,治療時應根據實際情況辨證論治,不可一概而論。逍遙散可以代替許多其他的方劑,療效顯著。 如果出現發熱口渴,可能是寒邪鬱結耗傷腎陰導致,應配合六味地黃湯滋陰,並用柴胡疏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