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和解之劑第六 (6)
和解之劑第六 (6)
1. 六和湯
(《局方》)
治夏月飲食不調,內傷生冷,外傷暑氣,寒熱交作,霍亂吐瀉;及伏暑煩悶,倦怠嗜臥,口渴,便赤,中酒等證(風寒暑濕之邪,傷脾則瀉,傷胃則吐,傷肺則渴,傷膀胱則溺赤。陰陽相爭則寒熱交作,或霍亂轉筋。脾主四肢,傷則倦怠。傷酒亦以溫散為治)。
砂仁,藿香,厚朴,杏仁,半夏,扁豆,木瓜,人參,白朮,赤茯苓,甘草。加薑、棗煎。傷暑加香薷,傷冷加紫蘇。一方無白朮,一方有蒼朮。
此足太陰、陽明藥也。藿香、砂仁、杏仁、厚朴香能舒脾,辛能行氣,而砂仁、厚朴兼能化食;木瓜酸能平肝舒筋(肝木乘脾故轉筋,木瓜酸能斂肺,助肺金以平肝邪,故治霍亂轉筋);扁豆、赤茯苓淡能滲濕清熱,而扁豆又能散暑和脾;半夏辛溫,散逆而止嘔;參朮甘溫,補正以匡邪;甘草補中,協和諸藥,薑棗發散而調榮衛;皆所以和之也。或加香薷者,用以祛暑;加紫蘇者,用以發表散寒也(吳鶴皋曰:六和者,和六腑也。
脾胃為六腑之總司,先調脾胃,則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百骸九竅皆太和矣。昂按:六和者,和六氣也。若雲和六腑,則五臟又不當和乎。蓋風寒暑濕燥火之氣,夏月感之為多,故用諸藥匡正脾胃,以拒諸邪而平調之也)。
白話文:
六和湯
此方用於治療夏季飲食不調引起的各種症狀,例如:因吃生冷食物或中暑導致的寒熱交替、嘔吐腹瀉(霍亂);因伏天中暑引起的煩悶、倦怠嗜睡、口渴、小便赤紅、飲酒過度等。這些症狀的產生,是因為風寒暑濕等邪氣侵犯了脾胃肺膀胱等臟腑,導致脾受損則腹瀉,胃受損則嘔吐,肺受損則口渴,膀胱受損則小便赤紅;陰陽失衡則寒熱交替,甚至出現霍亂抽筋等;脾主四肢,脾受損則倦怠乏力;飲酒過度也可用溫散之法治療。
方中包含砂仁、藿香、厚朴、杏仁、半夏、扁豆、木瓜、人參、白朮、赤茯苓、甘草等藥材,煎煮時再加入生薑、大棗。若因中暑而用此方,則需加入香薷;若因受寒而用此方,則需加入紫蘇。有些方劑中會用蒼朮代替白朮。
此方主要運用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的藥物。藿香、砂仁、杏仁、厚朴等辛香之品能舒暢脾胃,行氣化食;木瓜的酸味能平肝舒筋(肝木克脾,導致抽筋,木瓜酸味能斂肺,助肺金平肝邪,故能治霍亂抽筋);扁豆、赤茯苓能滲濕清熱,扁豆還能散暑和脾;半夏辛溫,能止嘔;人參、白朮甘溫,能補益脾胃;甘草能調和諸藥;生薑、大棗能發散風寒,調和營衛;諸藥合用,共奏調理脾胃之功。 若加入香薷,則可祛除暑邪;若加入紫蘇,則可發散寒邪。
有人認為“六和”是指調理六腑,脾胃為六腑之主,調理好脾胃,則水液代謝正常,五臟六腑功能協調,就能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。也有人認為“六和”是指調和六氣(風寒暑濕燥火),夏季容易感受這些邪氣,所以此方通過調理脾胃來抵禦外邪,達到平衡狀態。
2. 藿香正氣散
(《局方》)
治外感風寒,內傷飲食,憎寒壯熱,頭痛嘔逆,胸膈滿悶,咳嗽氣喘;及傷冷,傷濕,瘧疾,中暑,霍亂吐瀉;凡感嵐瘴不正之氣者,並宜增減用之(元氣虛弱之人慎用)。
霍香,紫蘇,白芷,大腹皮,茯苓(三兩),白朮(土炒),陳皮,半夏曲,厚朴(薑製),桔梗(二兩),甘草(一兩。每服五錢,)加薑、棗煎。一方加木瓜(氣脫能收,氣滯能和)。傷食重者,加消食藥。
此手太陰、足陽明藥也。藿香辛溫,理氣和中,辟惡止嘔,兼治表裡,為君;蘇、芷、桔梗散寒利膈,佐之以發表邪;厚朴、大腹行水消滿,橘皮、半夏散逆除痰,佐之以疏里滯;術苓甘草益脾去濕,以輔正氣,為臣使也。正氣通暢,則邪逆自除矣(吳綬曰:若太陽傷寒,頭痛發熱,骨節痛者,此方全無相干,如妄用之,雖汗出亦不解,變成壞證者多矣。凡傷寒發熱脈沉,元氣虛人,並失陰傷寒發熱者,皆不可用。
戴元禮曰:肥人多中,以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。肺為氣出入之道,人肥者必氣急,氣急必肺邪盛,肺金克肝木,膽為肝之腑,故痰涎壅盛,治之必先理氣,中後氣未盡順,痰未盡降,調理之劑,當以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。服此藥非特治中風之證,中氣、中惡、霍亂尤宜)。
本方合三味香薷飲(香薷、扁豆、黃連),名藿薷湯:治伏暑吐瀉轉筋。
白話文:
藿香正氣散
此方主治外感風寒、飲食不調所引起的症狀,例如:畏寒發熱、頭痛、嘔吐、胸悶、咳嗽氣喘;以及因受寒、受潮濕、瘧疾、中暑、霍亂等引起的嘔吐腹瀉;凡是感染了不正之氣(如瘴氣等),皆可酌情增減藥物使用,但元氣虛弱者需謹慎使用。
方中藥物包括:藿香、紫蘇、白芷、大腹皮、茯苓(三兩)、白朮(土炒)、陳皮、半夏曲、厚朴(薑製)、桔梗(二兩)、甘草(一兩)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生薑、大棗煎服。另有一方加木瓜(能收斂氣虛,調和氣滯)。若食物積滯嚴重,可再加消食藥物。
此方為治療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的藥方。藿香辛溫,具有理氣、和中、止嘔、兼治表裡的功效,為君藥;紫蘇、白芷、桔梗散寒利膈,幫助發散邪氣;厚朴、大腹皮利水消腫,陳皮、半夏曲化解逆氣、痰濁,疏通腸胃;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益氣健脾、除濕,輔助扶正,為臣藥、使藥。只要正氣通暢,邪氣自然會消除。
吳綬指出:若為太陽傷寒,症狀為頭痛發熱、骨節疼痛者,此方完全無效,若誤用,即使出汗也不見效,反而容易轉變成危重病症。凡傷寒發熱脈象沉弱,元氣虛弱者,以及陰虛傷寒發熱者,均不可使用。
戴元禮指出:肥胖之人容易中暑,是因為氣盛於外而內虛。肺主氣,肥胖之人必然氣喘,氣喘則肺邪盛,肺金克肝木,膽為肝之腑,故痰涎壅盛,治療必須先理氣。若氣機未完全順暢,痰濁未完全下降,則需用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等藥調理。此方不僅治療中風,對於中氣不足、中惡、霍亂等症尤為適宜。
本方與三味香薷飲(香薷、扁豆、黃連)合用,名為藿薷湯,主治伏暑引起的嘔吐腹瀉、抽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