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補養之劑第一 (1)
補養之劑第一 (1)
1. 補養之劑第一
補者,補其所不足也;養者,栽培之、將護之,使得生遂條達,而不受戕賊之患也。人之氣稟,罕得其平,有偏於陽而陰不足者,有偏於陰而陽不足者,故必假藥以滋助之。而又須優遊安舒,假之歲月,使氣血歸於和平,乃能形神俱茂,而疾病不生也。經曰: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亂治未亂。
夫病已成而後藥之,亂已成而後治之,譬猶渴而穿井,鬥而鑄兵,不亦晚乎?故先補養。然補養非旦夕可效,故以丸劑居前,湯劑居後。
白話文:
補養之劑,目的在於補充身體不足之處;養護則是像栽培植物一樣,細心呵護,使其生長順暢,不受傷害。人的先天體質很少完全平衡,有人陽氣偏盛而陰氣不足,有人陰氣偏盛而陽氣不足,因此必須藉助藥物來滋養補足。同時,還需要保持身心舒暢,給予充足的時間,使氣血恢復平衡,才能使形體精神都旺盛,疾病也不會產生。經典記載:聖人不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,而治療尚未發生的疾病;不治療已經發生的混亂,而治療尚未發生的混亂。
等到疾病已經發生才用藥治療,等到混亂已經發生才去治理,就像口渴了才挖井,交戰了才鑄造兵器一樣,都太晚了!所以要預先進行補養。但是補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,因此丸劑放在前面,湯劑放在後面。
2. 六味地黃丸
(錢氏仲陽因仲景八味丸減去桂附,以治小兒,以小兒純陽,故減附桂,今用通治大小證。)
治肝腎不足,真陰虧損,精血枯竭,憔悴羸弱,腰痛足酸,自汗盜汗,水泛為痰。(仲景曰:氣虛有痰,宜腎氣丸補而逐之。丹溪曰:久病陰火上升,津液生痰不生血,宜補血以制相火,其痰自除,)發熱咳嗽(腎虛則移熱於肺而咳嗽。
按之至骨,其熱烙手,骨困不任,為腎熱,)頭暈目眩(《直指方》云:淫欲過度,腎氣不能歸元,此氣虛頭暈也;吐衄崩漏,脾不攝血,致血妄行,此血虛頭暈也,)耳鳴耳聾,遺精便血,消渴淋瀝,失血失音,舌燥喉痛,虛火牙痛,足跟作痛,下部瘡瘍等(證諸證皆由腎水不足、虛火上炎所致。詳註分見各門)。
地黃(砂仁酒拌,九蒸九曬。八兩),山茱肉(酒潤),山藥(四兩),茯苓(乳拌),丹皮澤瀉(三兩。)蜜丸。空心鹽湯下;冬,酒下。錢氏加減法:血虛陰衰,熟地為君;精滑頭昏,山茱為君;小便或多或少、或赤或白,茯苓為君;小便淋瀝,澤瀉為君;心虛火盛及有瘀血,丹皮為君;脾胃虛弱,皮膚乾澀,山藥為君。言為君者,其分用八兩,地黃只用臣分兩。
此足少陰、厥陰藥也。熟地滋陰補腎,生血生精;山茱溫肝逐風,澀精秘氣;牡丹瀉君相之伏火,涼血退蒸(李時珍曰:伏火,即陰火也;陰火,即相火也,世人專以黃柏治相火,不知丹皮之功更勝也。
丹者,南方火色,牡而非牝,屬陽,故能入腎,瀉陰火,退無汗之骨蒸);山藥清虛熱於肺脾,補脾固腎能澀精;茯苓滲脾中濕熱,而通腎交心;澤瀉瀉膀胱水邪,而聰耳明目(解見後注)。六經備治,而功專腎肝;寒燥不偏,而補兼氣血。苟能常服,其功未易殫述也(或謂腎氣丸為補水之劑,以熟地大補精血故也,不知精血足則真陽自生,況山藥,茱萸,皆能澀精固氣。氣者,火也,水中之火,乃為真陽。
此劑水火兼補,不寒不燥,至平淡,至神奇也。或曰腎氣丸實補肝藥也,腎為肝母,子虛則補母之義,古云,肝腎之病,同一治也。昂按:「腎氣丸」,熟地溫而丹皮涼,山藥澀而茯苓滲,山茱收而澤瀉瀉,補腎而兼補脾,有補而必有瀉,相和相濟,以成平補之功,乃平淡之精奇,所以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。
即有加減,不過一二味,極三四味而止,今人多揀本草補藥,任意加入,有補無瀉,且客倍於主,責成不專,而六味之功反退處於虛位,失制方之本旨矣,此後世庸師之誤也。李士材曰:用此方者,有四失:地黃非懷慶則力薄,蒸曬非九次則不熟,或疑地黃之滯而減之,則君主弱,或惡澤瀉之瀉而減之,則使力薄,顧歸咎於藥之無功,毋乃愚乎。
按:澤瀉,《本經》云聰耳明目,為其能滲下焦之濕熱也,濕熱既除,則清氣上行,故能養五臟、起陰氣、補虛損、止頭旋,有聰耳明目之功,是以古方用之。今人多以昏目疑之,蓋服之太多。則腎水過利而目昏。若古方配合,多寡適宜,未易增減也)。
本方煎服,名六味地黃湯。治同(趙養葵作《醫貫》,專用此湯大劑治病,且云:即以傷寒口渴言之,邪熱入於胃府,消耗津液,故渴,恐胃汁干,急下之以存津液。其次者,但云欲飲水者,不可不與,不可多與,別無治法,縱有治者,徒知以芩、連、梔、柏、麥冬、五味、花粉,甚則石膏、知母,此皆有形之水,以沃無形之火,安能滋腎中之真陰乎。若以六味地黃大劑服之,其渴立愈,何至傳至少陰而成燥實、堅之症乎。
昂按:以地黃湯治傷寒,亦趙氏之創見也)。本方加附子、肉桂各一兩,名桂附八味丸崔氏:治相火不足,虛羸少氣,王冰所謂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也,尺脈弱者宜之(李士材曰:腎有兩枚,皆屬於水,初無水火之別。《仙經》曰:兩腎一般無二樣,中間一點是陽精。兩腎中間,穴名命門,相火所居也。
一陽生於二陰之間,所以成乎坎而位於北也。李時珍曰:命門為藏精系胞之物,其體非脂非肉,白膜裹之,在脊骨第七節兩腎中央,系著於脊,下通二腎,上通心肺,貫腦,為生命之原,相火之主,精氣之府。人物皆有之,生人生物,皆由此出,《內經》所謂七節之旁中有小心是也。
以相火能代心君行事,故曰小心。昂按:男女媾精,皆稟此命火以結胎,人之窮通壽夭,皆根於此,乃先天無形之火,所以主云為而應萬事,蒸糟粕而化精微者也。無此真陽之火,則神機滅息,生氣消亡矣。惟附子、肉桂,能入腎命之間而補之,故加入六味丸中,為補火之劑。
有腎虛火不歸經,大熱煩渴,目赤唇裂,舌上生刺,喉如煙火,足心如烙,脈洪大無倫,按之微弱者,宜十全大補湯吞八味丸。或問燥熱如此,復投附桂,不以火濟火乎。曰:心包相火附於命門,男以藏精,女以系胞,因嗜欲竭之,火無所附,故厥而上炎;且火從腎出,是水中之火也。火,可以水折;水中之火,不可以水折。
桂附與火同氣而味辛,能開腠里、致津液、通氣道,據其窟宅而招之,同氣相求,火必下降矣,然則桂附者,固治相火之正藥歟。八味丸用澤瀉,寇宗奭謂其接引桂附,歸就腎經,李時珍曰:非接引也,茯苓、澤瀉,皆取其瀉膀胱之邪氣也。古人用補藥必兼瀉邪,邪去則補藥得力,一闔一闢,此乃玄妙,後世不知此理,專一於補,必致偏勝之害矣。
張仲景用此丸治漢武帝消渴,喻嘉言曰:下消之證,飲水一斗,小便亦一斗,故用此以折其水,使不順趨。夫腎水下趨則消,腎水不上騰則渴,舍此安從治哉。《金匱》又用此方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;又治婦人轉胞小便不通;更其名為腎氣丸,蓋取收攝腎氣歸元之義)。本方加黃柏、知母各二兩,名知柏八味丸:治陰虛火動,骨痿髓枯,王冰所謂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也,尺脈旺者宜之(此以補天一所生之水也。
朱丹溪曰:君火者,心火也,人火也,可以水滅,可以直折,黃連之屬可以制之;相火者,天火也,龍雷之火也,陰火也,不可以水濕折之,當從其類而伏之,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。按:知柏八味丸與桂附八味丸寒熱相反,而服之者皆能有功,緣人之氣稟不同,故補陰補陽,各有攸當,藥者,原為補偏救弊而設也。
《醫貫》曰:左尺脈虛細數者,是腎之真陰不足,宜六味丸以補陰;右尺脈沉細數者,是命之相火不足,宜八味丸以補陽;至於兩尺微弱,是陰陽俱虛,宜十補丸,此皆滋先天化源。自世之補陰者,率用知柏反戕脾胃,多致不起,不能無憾,故特表而出之。又曰:王節齋云,凡酒色過度,損傷肺腎真陰者,不可過服參耆,服多者死,蓋恐陽旺而陰消也。
自此說行而世之治陰虛咳嗽者,視參耆如砒鴆,以知柏為靈丹,使患此證者,百無一生,良可悲也。蓋病起房勞,真陰虧損,陰虛火上故咳,當先以六味丸之類補其真陰,使水升火降,隨以參耆救肺之品,補腎之母,使金水相生,則病易愈矣。世之用寒涼者,固不足齒,間有知用參耆者,不知先壯水以制火,而遽投參耆以補陽,反使陽火旺而金益受傷,此不知後先之著者也)。本方加桂一兩,名七味地黃丸,引無根之火降而歸元。
本方加五味三兩,名都氣丸:治勞嗽(益肺之源以生腎水。再加桂,亦治消渴)。本方加五味二兩、麥冬三兩,名八仙長壽丸。再加紫河車一具,並治虛損勞熱(河車名混沌皮,本人之血氣所生,故能大補氣血)。本方加杜(仲姜炒)、牛膝(酒洗)各二兩,治腎虛腰膝痠痛。
本方去澤瀉,加益智仁三(兩鹽、酒炒),治小便頻數(益智辛熱,澀精固氣)。本方用熟地二兩、山藥、山茱、丹皮、歸尾、五味、柴胡各五錢、茯神、澤瀉各二錢半,蜜丸,硃砂為衣,名益陰腎氣丸(即明目地黃丸,東垣):治腎虛目昏(加柴胡者,所以升陽於上也)。附桂八味丸加車前、牛膝,名腎氣丸(《濟生》):治蠱脹(別見濕門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