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凡例 (1)
凡例 (1)
1. 凡例
一古今方書,至為繁多。然於方前第注治某病某病,而未嘗發明受病之因,及病在某經某絡也;一方之中,第注用某藥某藥,亦未嘗發明藥之氣味功能、入某經某絡、所以能治某病之故也;方書徒設,庸醫淺術,視之懵如,乃拘執死方以治活病,其不至於誤世殃人者幾希矣!及宋成無己始將仲景之書,先釋病情,次明藥性,使觀者知其緒端,漸得解會,其嘉惠後人之心,可謂切至。而世猶以循文訓釋譏之。
不知仲景之書,文淺義深,至為難讀,其良法奧旨,雖非成氏所能徹盡,然不讀成氏之訓解,又安能入仲景之門庭乎?自成氏而後,歷年數百,竟未有繼踵而釋方書者,即如《金匱玉函》猶然晦昧,又況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以及後賢之製劑也哉。及明興,始有吳鶴皋之《醫方考》,分病列方,詞旨明爽,海內盛行。
茲仿成氏、吳氏遺意而擴充之,採輯古方,先詳受病之由,次解用藥之意,而又博採碩論名言,分別宜用忌用,惟求義朗,不厭詞繁,頗竭苦心,不知有當世好否也。
一《醫方考》因病分門,病分二十門,方凡七百首。然每證不過數方,嫌於方少,一方而二三見,又覺解多;如五積散、逍遙散,皆未入選,不無闕略。茲集門分二十有一,正方三百有奇,附方之數過之,雖未足以盡醫療之目,苟能觸類引伸,而醫療之大法,用之亦已不窮矣。
一本集所載,皆中正和平、諸書所共取、人世所常用之方,即間有一二厲劑,亦攻堅瀉熱所必需者,猶然布帛菽粟之味也。至於藥味幽僻、採治艱難、及治奇證怪病者,概不選錄。又方雖出自古人,而非今人所常用者,亦不選錄。
一古人立方,分兩多而藥味寡,譬如勁兵,專走一路,則足以破壘擒王矣。後世無前人之朗識,分兩減而藥味漸多,譬猶廣設攻圍,以庶幾於一遇也。然品類太繁,攻治必雜,能無宜於此而不宜於彼者乎。茲集藥過二十味以上者,概不選錄。
一仲景《傷寒論》,前人印定眼目,自成無己而外,鮮所發明。陶節庵雖著《傷寒六書》,參合後賢之治法,盡更仲景之方名,究未嘗有片言隻字發揮仲景一證一方者;又變前法,不復分經論治;仲景之書,奧渺難窮,節庵之書,顯淺易讀,世人奉為蓍蔡,故識見愈卑猥也。
近世如方中行、喻嘉言、程郊倩輩,各著《傷寒論辨》,雖有偏駁,未能盡合經意,然間有一二新義,為從前所未發者,故多錄之,不敢重古而非今也。
一仲景傷寒諸方,為古今方書之祖,故註釋尤加詳悉,觀者幸勿以其繁而厭之。
一正方之後,系以附方,一則篇章省約,一則便於披尋,且以示前人用藥加減之法也。
一時丁衰晚,洞垣窺臟之技,世不再睹,而村間市井,稍能誦《藥性》、讀《回春》者,輒爾懸壺,草菅人命,恬不為怪。古云:學醫人費,豈不信然,余竊憫之,故著《本草備要》一書,字箋句釋,使知藥品有性情,施用有宜忌,復著是集,辨證論方,使知受病有原因,治療有軌則,庶幾平居讀之,可使心理開明;臨病考之,不致攻補誤用;脫遇庸劣之手,既可據證以校方;設處窮僻之鄉,不難檢方以用藥,豈非衛生之善道,笥篋之要編也乎?高明之家,以為然否?
白話文:
[凡例]
古今醫方書籍多如牛毛,但大多數方書只簡單註明某方治什麼病,卻從未闡明致病原因及疾病所在的經絡;用藥方面,也僅列出藥物名稱,從未說明藥物的氣味、功能、走經絡以及療效機理。方書內容空泛,庸醫淺陋,對此一知半解,死板地套用方劑治療活生生的病人,其造成的誤診誤治、禍害百姓的事例數不勝數!直到宋代成無己開始註釋仲景的著作,首先解釋病情,然後闡明藥性,讓讀者明白藥方脈絡,逐步理解其奧妙,他這種造福後世的善舉,堪稱至誠至善。然而,世人卻仍然用刻板的訓釋方法來批評他。
其實,仲景的著作文字淺顯但內涵深刻,非常難讀,其精妙的療法和深奧的旨意,即使成無己也未能完全參透,但如果不閱讀成氏的註釋,又怎能入門學習仲景的醫術呢?自成氏之後,數百年來,竟然沒有人繼承他的衣缽繼續註釋方書,就連《金匱玉函要略》都依然晦澀難懂,更何況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以及後世賢人的醫方呢?直到明代,才出現吳鶴皋的《醫方考》,按病症分類列舉方劑,文字簡潔明瞭,在全國廣為流傳。
我仿效成氏和吳氏的遺志,加以擴充,蒐集整理古方,先詳細說明致病原因,然後解釋用藥的用意,又廣泛引用歷代醫家精闢的論述和名言,區分藥物的適宜與禁忌,力求闡述清晰,不嫌文字繁瑣,費盡苦心編纂此書,不知是否能得到當代醫家的認可。
《醫方考》按病症分類,分為二十類,共收錄七百多個方劑。但每種病症所列方劑不多,感覺方劑數量不足,而且有些方劑重複出現,解說也過於冗餘;像五積散、逍遙散等名方,都沒有收錄,不免有所遺漏。本書將病症分為二十一類,收錄三百多個正方,附方數量超過正方,雖然還不能涵蓋所有疾病的治療方法,但如果能觸類旁通,就能夠舉一反三,運用到各種治療中。
本書所收錄的方劑,都是平和中正、多部醫書都記載、人們常用到的方劑,即使有一些攻邪瀉熱的峻猛藥物,也是治療急症所必需的,如同日常的衣食住行一樣。至於藥物奇特罕見、採集炮製困難、以及治療奇特怪病的方劑,則一概不收錄。此外,雖然方劑出自古人,但不是現代人常用的,也都不收錄。
古人配伍藥物,劑量較大,藥味較少,好比一支精銳部隊,專攻一點,就能攻破敵壘,擒拿敵將。後世缺乏古人的洞察力,劑量減少,藥味漸增,好比大規模圍攻,希望能夠有所收穫。但是藥味過多,攻治必然雜亂,難免出現有的藥物對此病有效,對彼病卻無效的情況。因此,本書將藥味超過二十種以上的方劑,概不收錄。
仲景的《傷寒論》,前人已做了詳盡的註釋,除了成無己之外,很少有人再做深入闡釋。陶節庵雖然著有《傷寒六書》,參照後世醫家的治療方法,更改了仲景方劑的名稱,但始終沒有對仲景的每一個證候和方劑做深入的闡釋;並且他改變了以前的治法,不再按照經絡論治;仲景的書深奧難懂,節庵的書顯淺易讀,世人奉為圭臬,所以醫學見識越來越淺薄。
近世如方中行、喻嘉言、程郊倩等,各自撰寫了《傷寒論》的辨證闡釋,雖然有些看法有偏頗,未能完全符合經義,但其中也有一些新的見解,是以前未曾闡述過的,所以本書多有收錄,不敢固守舊說,而排斥新的見解。
仲景的傷寒諸方,是古今方書的鼻祖,所以註釋更加詳細,讀者希望不要因為註釋繁多而厭煩。
正方之後,附有加減方,一方面使篇幅簡潔,另一方面便於查找,並且以此表明前人用藥加減的方法。
現今醫術衰微,精湛的診斷技法已不復存在,而鄉村市井間,只要稍能背誦《藥性論》、閱讀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的人,就敢於懸壺行醫,草菅人命,習以為常。古人云:學醫費時費力,這話一點也不假,我深感惋惜,所以撰寫了《本草備要》一書,對藥物進行詳細註釋,使人們了解藥物有其特性,施用有其宜忌,又撰寫此書,辨證論方,使人們了解疾病有其原因,治療有其規律,希望平時閱讀此書,可以使醫者心智開明;臨證時參考此書,可以避免攻補錯誤;即使遇到庸醫劣醫,也可以根據證候校對方劑;即使在偏遠地區,也可以檢索方劑來用藥,豈不是衛生保健的良方,醫家案頭必備的書籍嗎?各位高明之士,以為如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