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凡例 (1)

回本書目錄

凡例 (1)

1. 凡例

一古今方書,至為繁多。然於方前第注治某病某病,而未嘗發明受病之因,及病在某經某絡也;一方之中,第注用某藥某藥,亦未嘗發明藥之氣味功能、入某經某絡、所以能治某病之故也;方書徒設,庸醫淺術,視之懵如,乃拘執死方以治活病,其不至於誤世殃人者幾希矣!及宋成無己始將仲景之書,先釋病情,次明藥性,使觀者知其緒端,漸得解會,其嘉惠後人之心,可謂切至。而世猶以循文訓釋譏之。

白話文:

古往今來的醫書,實在是太多了。但是,這些醫書在方劑前面只註明了治療某種疾病,而沒有說明得病的原因,也沒有說明疾病在某個經絡上;在方劑中也只註明了要用某種藥物,也沒有說明藥物的氣味、功能、歸經、入絡,以及為什麼能治療某種疾病。因此,方書徒有其名,庸醫淺薄的醫術,對它茫然無知,只拘泥於固定的方劑來治療活生生的病人,能不誤世殃人的人是很少的。到了宋朝,成無己才開始將仲景的醫書,先解釋病情,然後說明藥性,使讀者知道其中的端緒,逐漸能夠理解。他對後人的恩惠,可謂是十分深切。但是世人仍然因為他循序漸進地解釋經典而譏諷他。

不知仲景之書,文淺義深,至為難讀,其良法奧旨,雖非成氏所能徹盡,然不讀成氏之訓解,又安能入仲景之門庭乎?自成氏而後,歷年數百,竟未有繼踵而釋方書者,即如《金匱玉函》猶然晦昧,又況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以及後賢之製劑也哉。及明興,始有吳鶴皋之《醫方考》,分病列方,詞旨明爽,海內盛行。

白話文:

不知道仲景的書,文字淺顯而意義深刻,非常難讀。它蘊含的良方和深奧的旨意,即使是程應旄也不能完全理解。可是,如果不閱讀程應旄的註解,怎麼能進入仲景的門楣呢?自程應旄之後,數百年來,竟然沒有人再繼續著述和解釋方書。即使是像《金匱玉函》這樣有名的書,仍然晦澀難懂,何況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以及後人的方劑呢?直到明朝崛起,纔有了吳鶴皋的《醫方考》,它按病分類列出方劑,詞句通俗明快,在全國流行。

茲仿成氏、吳氏遺意而擴充之,採輯古方,先詳受病之由,次解用藥之意,而又博採碩論名言,分別宜用忌用,惟求義朗,不厭詞繁,頗竭苦心,不知有當世好否也。

白話文:

我仿照成氏、吳氏遺留的意願而擴充內容,採用古方,首先詳細說明受病的原因,然後解釋用藥的意思。同時廣泛採集大師們的論述和名言,分別宜用與忌用,務求條理清晰,不厭其煩,可說是費盡苦心,但是受到世人認同與否,仍不得而知。

一《醫方考》因病分門,病分二十門,方凡七百首。然每證不過數方,嫌於方少,一方而二三見,又覺解多;如五積散、逍遙散,皆未入選,不無闕略。茲集門分二十有一,正方三百有奇,附方之數過之,雖未足以盡醫療之目,苟能觸類引伸,而醫療之大法,用之亦已不窮矣。

白話文:

《醫方考》是根據疾病的不同而進行分類,一共分為二十個門類,每個門類下有七百多個方劑。然而,每一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往往只有幾個,這就會讓人覺得方劑太少。而且,有些方劑在不同的疾病中重複出現,這又會讓人覺得方劑太多。例如,「五積散」和「逍遙散」都沒有被選入這本書,這就有點遺漏了。現在,我將門類增加到二十一個,正方達到三百多個,附方更是超過了這個數目。雖然這還不足以涵蓋所有的醫療項目,但是如果能夠觸類旁通,舉一反三,那麼醫療的大法則就可以融會貫通,並且能夠應對各種疾病了。

一本集所載,皆中正和平、諸書所共取、人世所常用之方,即間有一二厲劑,亦攻堅瀉熱所必需者,猶然布帛菽粟之味也。至於藥味幽僻、採治艱難、及治奇證怪病者,概不選錄。又方雖出自古人,而非今人所常用者,亦不選錄。

白話文:

一本集所記載的,都是一些中正和平、諸多書籍中都被選取、人們經常使用的藥方,即使有些藥劑比較強烈,那也是攻堅瀉熱所必需的,就和布帛菽粟一樣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。至於那些藥味偏僻、採摘加工困難,以及治療怪異證狀和稀有疾病的藥方,概不選錄。另外,雖然藥方是出自古人的手筆,但卻不是現代人常用的,也不予選錄。

一古人立方,分兩多而藥味寡,譬如勁兵,專走一路,則足以破壘擒王矣。後世無前人之朗識,分兩減而藥味漸多,譬猶廣設攻圍,以庶幾於一遇也。然品類太繁,攻治必雜,能無宜於此而不宜於彼者乎。茲集藥過二十味以上者,概不選錄。

白話文:

從前的人創方,劑量大而藥味少,就好比精銳的士兵,專走一路,足夠破壞軍營,擒獲敵王。後世的人沒有前人的眼光,劑量減小,藥味漸多,就好像廣泛設置攻圍,以期望其中一處可以成功。然而藥的種類太多,攻治的部位也複雜,難道不會出現對這裡有效,對那裡無效的情況嗎?本草書收錄的藥物超過二十種以上的,概不選錄。

一仲景《傷寒論》,前人印定眼目,自成無己而外,鮮所發明。陶節庵雖著《傷寒六書》,參合後賢之治法,盡更仲景之方名,究未嘗有片言隻字發揮仲景一證一方者;又變前法,不復分經論治;仲景之書,奧渺難窮,節庵之書,顯淺易讀,世人奉為蓍蔡,故識見愈卑猥也。

白話文:

自從東漢張仲景寫作《傷寒論》以來,後世之人只把仲景書中所寫的,當作繩墨一樣劃地為牢,自己反而沒有獨立思考,很少有人能發揮仲景學說的精髓。陶節庵雖然寫作了《傷寒六書》,融合了前人的治療方法,全部更換了仲景的方劑名稱,但最終沒有對仲景的一方一證提出任何新見解;而且他改變了仲景的治療方法,不再按照病證的經絡分辯來治療疾病;仲景的書奧妙難測,節庵的著書淺顯易讀,因而被世人奉為聖典,所以他們的眼界也變得低下狹隘了。

近世如方中行、喻嘉言、程郊倩輩,各著《傷寒論辨》,雖有偏駁,未能盡合經意,然間有一二新義,為從前所未發者,故多錄之,不敢重古而非今也。

白話文:

近來像方中行、喻嘉言、程郊倩之輩,各自著有《傷寒論辨》。雖然有偏頗或不完備之處,無法完全符合經書的原本之意,但其中也有一些新的見解,是前人所沒有發表的,所以多加收錄,不敢厚古薄今。

一仲景傷寒諸方,為古今方書之祖,故註釋尤加詳悉,觀者幸勿以其繁而厭之。

一正方之後,系以附方,一則篇章省約,一則便於披尋,且以示前人用藥加減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的傷寒方是古今方書的始祖,因此對其注釋特別詳細,希望讀者不要因為其繁瑣而感到厭煩。

在正方之後附加了附方,一方面是為了篇章更加簡潔,另一方面則是方便查找,同時也能展示前人在用藥上的增減方法。

一時丁衰晚,洞垣窺臟之技,世不再睹,而村間市井,稍能誦《藥性》、讀《回春》者,輒爾懸壺,草菅人命,恬不為怪。古云:學醫人費,豈不信然,余竊憫之,故著《本草備要》一書,字箋句釋,使知藥品有性情,施用有宜忌,復著是集,辨證論方,使知受病有原因,治療有軌則,庶幾平居讀之,可使心理開明;臨病考之,不致攻補誤用;脫遇庸劣之手,既可據證以校方;設處窮僻之鄉,不難檢方以用藥,豈非衛生之善道,笥篋之要編也乎?高明之家,以為然否?

白話文:

一時丁癸兩年發生災難,洞垣縣擁有窺察內臟醫術的人都消失了,而鄉村市鎮中,稍微讀過《藥性》、背過《回春》的人,就敢掛起醫生的招牌,用藥草草率率地害人性命,竟然還恬不知恥。古人說:學醫的人很辛苦,難道是假的嗎?我體會這些,寫下了《本草備要》一書,對字句逐一解釋,使人知道藥物具有性情,使用時有禁忌,還寫了這本書,辨論證據、討論藥方,使人知道得病有原因,治療有規律,希望平日閱讀,就可以讓人心胸開闊;生病時查閱,不至於錯誤地用藥;萬一遇到庸醫,可以使用證據來對照藥方;如果在偏僻的地方,也可以根據藥方來用藥,這難道不是衛生保健的良好方法和隨身攜帶的必備讀物嗎?高明的人,以為對錯呢?

一醫書浩瀚,泛覽為難,岐黃之家,尚艱博涉;文墨之士,奚暇旁通。若非篇章簡要,詞理通明,則智士不樂披尋,淺人復難解了,讀方不得其解,治療安所取裁。是用裒合諸家,會集眾說,由博返約,用便搜求,實從前未有之書,亦醫林不可不有之書也。第昂藏書既寡,見聞不多,集中採用,不滿數十家;又恐註釋大繁,觀者易倦,其中篇章漫衍,不能盡錄者,不得不稍為刪節,非敢輕肆,以限於尺幅也。

白話文:

醫學書籍浩如煙海,想要全部讀完非常困難,即使是岐黃之家,也難以涉獵全部;而文人學士,更是沒有閒暇去廣泛涉獵。如果沒有篇幅簡要、詞理通暢的書籍,那麼聰明的人也不會樂意去翻閱,而淺薄的人更難以理解。讀方書不得其解,治療疾病又該如何取法呢?因此,我廣泛蒐集了各家醫書,匯集了眾多的醫學理論,由繁雜歸納為簡約,以便於查找。這本書在前代是沒有的,也是醫學界不可或缺的書籍。但是,我收藏的書籍有限,見聞也不多,在集中採用時,也不過數十家;又擔心註釋過多,觀者容易疲倦,其中篇幅過長的,不能全部錄入,不得不稍作刪節,這並非我輕率肆意,而是受篇幅所限。

然出自某人某書,必仍存其名集,至於古今相沿之語,相襲之方,不知始自何人,而不可廢者,皆採錄之;或文法未暢者,亦僭為刪潤;間有竊附鄙見者,必加「昂按」二字。至每方之正解,有全用昔人者,有出自心裁者,然作述相半,未敢師心自用也。

白話文:

這些內容都出自某個人的某本書,必定會留下他的名字和原書名。至於古今相傳的術語、相傳的藥方,不知道起源於何人,但不可廢棄的,我都採納記錄下來。如果文章的語法不通順,我也擅自刪節潤色。個別地方有我個人的淺見,必定加上「昂按」兩個字。至於每一個藥方的正確解釋,有的完全採用前人的說法,有的出自我自己的心裁。我寫作和引用古籍各佔一半,不敢自以為是。

一古人治療,識見高明,而用意深遠,其處方用藥,多有非後人所易測識者(有上病下取,下病上取者,有陰病治陽、陽病治陰者,又有隔二、隔三之治者)。況余不業岐黃,又學無師授,寡見鮮聞,尤稱固陋,安能盡洞古人立方之本意哉。今姑就方書所載及愚心所通曉者,採輯成書,至於古方不得其解者尚多,不敢妄加逆臆,以取罪先賢,貽誤後世也。

白話文:

古代名醫治療疾病,見識高明,用心深遠,所開立的藥方用藥,通常不是後世醫生所能理解的(有上半身的疾病用方藥治療下半身,有下半身的疾病用方藥治療上半身的,有臟腑的陰性疾病用方藥治療陽性,陽性疾病用方藥治療陰性,還有間隔二個或三個藥方纔見效的治療方式)。況且我不懂醫術,又沒有老師教導,所見所聞有限,不通醫術,怎麼可能完全理解古人開立藥方的原意呢!現在姑且就方書上記載的和自己稍微懂的藥方,整理編輯成書,但還有很多古方仍然無法理解,不敢妄加揣測,以免得罪先賢,誤導後世。

一《綱目》、《準繩》二書,有采用前人而不著其名氏、不能推原所自,則以「《綱目》曰」、「《準繩》曰」三字概之。

白話文:

《綱目》、《準繩》這兩本書,有些地方引用了前人的說法,卻沒有註明出處,無法追溯到來源,因此就用「《綱目》說」、「《準繩》說」這三個字概括。

一集中所分門類,蓋以治病之道,當治於未病,故先補養;及既受病,則有汗、吐、下三法,故次發表、湧吐、攻裡;若表證未除,里證復急者,當表裡交治,故次發表攻裡;又有病在半表半裡及在表而不宜汗、在裡而不宜下者,法當和解,故次和解;然人之一身,以氣血為主,故次理氣、理血;若受病之因,多本於六淫,故次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;古云百病皆由痰起,故次除痰;若飲食不節,能致積滯,故次消導;又滑則氣脫,故次收澀;蟲能作病,故次殺蟲。至於眼目、癰瘍、婦人,各有專科,然茲集所以便用,故每科略取數方,以備採擇。

末附「救急良方」,以應倉猝。再附「勿藥無詮」於卷終,使知謹疾攝生之要,無非欲躋斯世於仁壽而已。

白話文:

一集中所分門別類,是根據治療疾病的方法,在疾病還沒發生時,就要先補養;如果已經得了病,則有汗法、吐法和瀉法三種方法,所以其次是發表、湧吐和攻裡;如果表證沒有去除,裡證又很急的,就要表裡同時治療,所以其次是發表攻裡;還有一些疾病在半表半裡,或在表證但不能發汗,在裡證但不能瀉的,就要用和解的方法,所以其次是和解;人的身體以氣血為主,所以其次是理氣、理血;如果生病的原因大多來自於六淫,所以其次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;古語說百病都由痰引起,所以其次是除痰;如果飲食沒有節制,會導致積滯,所以其次是消導;又滑則氣脫,所以其次是收澀;蟲能導致疾病,所以其次是殺蟲。至於眼目、瘡瘍和婦科,各有專科,但是這本書為了方便使用,所以每科只選取了幾個方劑,以便參考選擇。

一本集雖名「方解」,然而病源脈候、臟腑經絡、藥性治法,罔不畢備,誠醫學之全書,岐黃之捷徑也。讀者倘能細心玩索,自有深造逢源之妙,若厭其繁多而倦於披閱,則作者之苦心無以表見於世矣。

白話文:

這一本書雖然名稱為「方解」,但對於病因、脈象、臟腑經絡、藥物的特性與治療方法都有完整的記載,可謂是醫學的百科全書,學習醫術的捷徑。讀者如果能夠用心地揣摩體會,自然就會有深入鑽研、學有所成的樂趣。如果嫌棄書中內容太多而厭倦翻閱,那麼作者的良苦用心就無法展現於世人了。

一服藥節度,有食前、食後之分,古今相傳,罔敢或異。愚謂不然。凡人飲食入腹,皆受納於胃中,胃氣散精於脾,脾復傳精於肺,肺主治節,然後分布於五臟六腑,是胃乃人身分金之爐也。未有藥不入胃而能至於六經者也。

白話文:

服藥的節奏有飯前、飯後之分,自古以來流傳至今,沒有人敢懷疑。我認為不然。人吃進的食物進入腹中,都被胃接收,胃把食物中的精華輸送給脾,脾再把精華傳給肺,肺管轄節制,然後把精華分佈到五臟六腑,因此胃就是人體分金的爐子。沒有藥不經過胃就能到達十二經脈的。

況肺為華蓋,葉皆下垂,以受飲食之薰蒸,藥入胃脘,疾趨而下,安能停止;若有停留,則為哽為噎,未聞心藥飲至心間而即可入心,肺藥飲至肺間而即能入肺者;若上膈之藥,食後服之,胃中先為別食所填塞,須待前食化完,方能及後藥,是欲速而反緩矣。且經脈在肉理之中,藥之糟粕,如何能到,其到者不過氣味耳。

白話文:

肺部如同華蓋,其葉片都向下垂,以接收飲食的蒸汽。藥物進入胃中,會快速地向下移動,怎麼可能停留在肺部?若有停留,就會造成哽噎。從來沒有聽說過,心臟的藥物喝下去能直接進入心臟,肺部的藥物喝下去能直接進入肺部的。如果在飯後服用上膈的藥物,胃中先被其他食物填滿,必須等前面吃的食物消化完畢,才能輪到後面的藥物,這樣反而會延緩藥效。此外,經脈位於肌肉組織之中,藥物的糟粕怎麼能到達經脈?能到達的可能只有藥物的氣味而已。

若云上膈之藥,須令在上,下膈之藥,須令在下,則治頭之藥,必須入頭,治足之藥,必須入足乎?此理之顯明易見者。但此法相傳已久,集中一仍其舊,不敢擅改,然不能無疑,附記於此,以質明者。

白話文:

若說治療上焦的藥品,必須作用在上部,治療下焦的藥品,必須作用在下部,那麼治療頭部的藥品,就一定要進入頭部,治療足部的藥品,就一定要進入足部嗎?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,但這個說法流傳已久,總集都沿襲舊說,不敢擅自修改,但是不能沒有疑問,因此把這個疑問附記於此,請明理的人指正。

一十二經絡:手太陰肺,手少陰心,手厥陰心包,手太陽小腸,手少陽三焦,手陽明大腸,足太陰脾,足少陰腎,足厥陰肝,足太陽膀胱,足少陽膽,足陽明胃,附此以備查考。

白話文:

十二經絡:

  1. 手太陰肺經:從肺臟開始,沿著手臂內側,到食指指尖。

  2. 手少陰心經:從心臟開始,沿著手臂內側,到小指指尖。

  3. 手厥陰心包經:從心包開始,沿著手臂內側,到中指指尖。

  4. 手太陽小腸經:從小腸開始,沿著手臂外側,到小指指尖。

  5. 手少陽三焦經:從三焦開始,沿著手臂外側,到無名指指尖。

  6. 手陽明大腸經:從大腸開始,沿著手臂外側,到食指指尖。

  7. 足太陰脾經:從脾臟開始,沿著腿內側,到大腳趾。

  8. 足少陰腎經:從腎臟開始,沿著腿內側,到小腳趾。

  9. 足厥陰肝經:從肝臟開始,沿著腿內側,到大腳趾。

  10. 足太陽膀胱經:從膀胱開始,沿著腿外側,到小腳趾。

  11. 足少陽膽經:從膽囊開始,沿著腿外側,到大腳趾。

  12. 足陽明胃經:從胃開始,沿著腿外側,到食指下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