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補養之劑第一 (3)
補養之劑第一 (3)
1. 黑地黃丸
治脾腎不足,房室虛損,形瘦無力,面色青黃(此脾腎兩傷之證);亦治血虛久痔(氣不攝血則妄行,濕熱下流則成痔。潔古曰:此治血虛久痔之聖藥)。
蒼朮(油浸),熟地黃(一斤),五味子(半斤),乾薑(春冬一兩,秋七錢,夏五錢),棗肉丸。米飲或酒下。
此足太陰、少陰藥也。喻嘉言曰:此方以蒼朮為君,地黃為臣、五味為佐,乾薑為使;治脾腎兩臟之虛,而去脾濕、除腎燥,兩擅其長,超超元箸,視後人之脾腎雙補,藥味龐雜者,相去不已遠耶。
白話文:
黑地黃丸
此方治療脾腎不足,導致房事能力下降、體形消瘦無力、面色青黃(這是脾腎兩虛的症狀);也能治療久治不癒的痔瘡(氣血不足則血液運行失常,濕熱下注則形成痔瘡。潔古先生說:這是治療血虛久痔的良藥)。
藥方組成:蒼朮(用油浸泡),熟地黃(一斤),五味子(半斤),乾薑(春冬用一兩,秋季用七錢,夏季用五錢),製成棗肉丸。用米湯或酒送服。
此方藥物作用於足太陰脾經和足少陰腎經。喻嘉言先生說:此方以蒼朮為主藥,熟地黃為輔藥,五味子為佐藥,乾薑為使藥;能治療脾腎兩臟虛弱,並且去除脾濕、消除腎燥,兼顧兩臟的優勢,藥效極佳。比起後世治療脾腎雙虛的複雜藥方,此方簡潔有效,差距甚遠。
2. 虎潛丸
治精血不足,筋骨痿弱,足不任地,及骨蒸勞熱(肝主筋,血不足則筋痿;腎主骨,精不足則骨痿,故步履為艱也。人之一身,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骨蒸勞熱,本乎陰虛。
黃柏(鹽、酒炒),知母(鹽、酒炒),熟地黃(三兩),虎脛骨(酥炙,一兩),龜板(酥炙,四兩),瑣陽(酒潤),當歸(酒洗,兩半),牛膝(酒蒸),白芍(酒炒),陳皮(鹽水潤,二兩。)羯羊肉酒煮爛,搗丸。鹽湯下。冬加乾薑一兩。丹溪加乾薑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五味、菟絲、紫河車,名補益丸,治痿。一方加龍骨,名龍虎濟陰丹,治遺泄。
此足少陰藥也,黃柏、知母、熟地,所以壯腎水而滋陰;當歸、芍藥、牛膝,所以補肝虛而養血;牛膝又能引諸藥下行,以壯筋骨,蓋肝腎同一治也;龜得陰氣最厚,故以補陰而為君;虎得陰氣最強,故以健骨而為佐。
用脛骨者,虎雖死猶立不僕,其氣力皆在前脛,故用以入足,從其類也;瑣陽益精壯陽,養筋潤燥;然數者皆血藥,故又加陳皮以利氣,加乾薑以通陽;羊肉甘熱,屬火而大補,亦以味補精、以形補形之義,使氣血交通、陰陽相濟也。名虎潛者,虎,陰類,潛藏也。一名補陰丸,蓋補陰所以稱陽也凡陽勝者不必瀉陽,只補其陰以配陽,使水火均平,自無偏勝之患也。
白話文:
虎潛丸治療精血不足、筋骨痿弱、行走困難、骨蒸勞熱等症狀。肝臟主筋,血虛則筋痿;腎臟主骨,精虛則骨痿,因此行走困難。人體陽氣通常較盛,陰氣通常不足,骨蒸勞熱是因陰虛所致。
藥方組成:黃柏(鹽酒炒)、知母(鹽酒炒)、熟地黃(三兩)、虎脛骨(酥炙,一兩)、龜板(酥炙,四兩)、瑣陽(酒潤)、當歸(酒洗,兩半)、牛膝(酒蒸)、白芍(酒炒)、陳皮(鹽水潤,二兩)。將羯羊肉酒煮爛後,與藥材一起搗成丸藥,用鹽湯送服。冬季可加乾薑一兩。另有丹溪先生加乾薑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五味子、菟絲子、紫河車改良的版本,名為補益丸,專治痿症;也有一方加龍骨,名為龍虎濟陰丹,主治遺精洩精。
此方為足少陰經藥物。黃柏、知母、熟地黃滋陰壯腎水;當歸、芍藥、牛膝補肝虛養血;牛膝還能引導藥物下行,壯筋骨,說明肝腎同治。龜板陰氣最盛,為君藥;虎脛骨陰氣最強,健骨為佐藥。
選用虎脛骨是因為老虎即使死了,身體也能保持挺立不倒,其力量皆蘊藏在前脛,故用以補益足部,取其類同之效。瑣陽益精壯陽,養筋潤燥。由於藥方多為補血藥物,故又加陳皮以利氣,加乾薑以通陽;羊肉甘熱,屬火,大補元氣,也是以味補精、以形補形的道理,使氣血通暢、陰陽調和。藥名為虎潛丸,因虎屬陰,潛藏之意。又名補陰丸,因為補陰才能調和陽氣。凡陽氣過盛者,不必瀉陽,只需補益陰氣以平衡陽氣,使陰陽調和,則無偏勝之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