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補養之劑第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補養之劑第一 (2)

1. 六味地黃丸

按:澤瀉,《本經》云聰耳明目,為其能滲下焦之濕熱也,濕熱既除,則清氣上行,故能養五臟、起陰氣、補虛損、止頭旋,有聰耳明目之功,是以古方用之。今人多以昏目疑之,蓋服之太多。則腎水過利而目昏。若古方配合,多寡適宜,未易增減也)。

本方煎服,名六味地黃湯。治同(趙養葵作《醫貫》,專用此湯大劑治病,且云:即以傷寒口渴言之,邪熱入於胃府,消耗津液,故渴,恐胃汁干,急下之以存津液。其次者,但云欲飲水者,不可不與,不可多與,別無治法,縱有治者,徒知以芩、連、梔、柏、麥冬、五味、花粉,甚則石膏、知母,此皆有形之水,以沃無形之火,安能滋腎中之真陰乎。若以六味地黃大劑服之,其渴立愈,何至傳至少陰而成燥實、堅之症乎。

昂按:以地黃湯治傷寒,亦趙氏之創見也)。本方加附子、肉桂各一兩,名桂附八味丸崔氏:治相火不足,虛羸少氣,王冰所謂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也,尺脈弱者宜之(李士材曰:腎有兩枚,皆屬於水,初無水火之別。《仙經》曰:兩腎一般無二樣,中間一點是陽精。兩腎中間,穴名命門,相火所居也。

一陽生於二陰之間,所以成乎坎而位於北也。李時珍曰:命門為藏精系胞之物,其體非脂非肉,白膜裹之,在脊骨第七節兩腎中央,系著於脊,下通二腎,上通心肺,貫腦,為生命之原,相火之主,精氣之府。人物皆有之,生人生物,皆由此出,《內經》所謂七節之旁中有小心是也。

以相火能代心君行事,故曰小心。昂按:男女媾精,皆稟此命火以結胎,人之窮通壽夭,皆根於此,乃先天無形之火,所以主云為而應萬事,蒸糟粕而化精微者也。無此真陽之火,則神機滅息,生氣消亡矣。惟附子、肉桂,能入腎命之間而補之,故加入六味丸中,為補火之劑。

有腎虛火不歸經,大熱煩渴,目赤唇裂,舌上生刺,喉如煙火,足心如烙,脈洪大無倫,按之微弱者,宜十全大補湯吞八味丸。或問燥熱如此,復投附桂,不以火濟火乎。曰:心包相火附於命門,男以藏精,女以系胞,因嗜欲竭之,火無所附,故厥而上炎;且火從腎出,是水中之火也。火,可以水折;水中之火,不可以水折。

桂附與火同氣而味辛,能開腠里、致津液、通氣道,據其窟宅而招之,同氣相求,火必下降矣,然則桂附者,固治相火之正藥歟。八味丸用澤瀉,寇宗奭謂其接引桂附,歸就腎經,李時珍曰:非接引也,茯苓、澤瀉,皆取其瀉膀胱之邪氣也。古人用補藥必兼瀉邪,邪去則補藥得力,一闔一闢,此乃玄妙,後世不知此理,專一於補,必致偏勝之害矣。

張仲景用此丸治漢武帝消渴,喻嘉言曰:下消之證,飲水一斗,小便亦一斗,故用此以折其水,使不順趨。夫腎水下趨則消,腎水不上騰則渴,舍此安從治哉。《金匱》又用此方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;又治婦人轉胞小便不通;更其名為腎氣丸,蓋取收攝腎氣歸元之義)。本方加黃柏、知母各二兩,名知柏八味丸:治陰虛火動,骨痿髓枯,王冰所謂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也,尺脈旺者宜之(此以補天一所生之水也。

白話文:

六味地黃丸

《本經》記載澤瀉能使耳聰目明,是因為它能滲去下焦的濕熱。濕熱去除後,清氣上升,就能滋養五臟、提升陰氣、補益虛損、止住頭暈,因此有耳聰目明的功效,所以古方中使用它。現在很多人服用後眼睛昏花,大多是因為服用過量,導致腎水過度排出而目昏。如果按照古方配伍,用量適宜,不應隨意增減。

本方煎服,稱為六味地黃湯。治療的病症與六味地黃丸相同。趙養葵在《醫貫》中,曾用此湯大劑量治療疾病,並說:即使以傷寒口渴來說,邪熱進入胃腑,消耗津液,所以口渴,擔心胃液枯竭,需要及時使用此方以保存津液。其次,只是想喝水的人,也不能不給他喝水,但不能給太多,也沒有其他治療方法,即使有其他治療方法,也只是知道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柏子仁、麥冬、五味子、花粉,嚴重的話還會用石膏、知母,這些都是有形的液體,用來澆滅無形的火,怎麼能滋養腎臟中的真陰呢?如果用六味地黃湯大劑量服用,口渴就能立即治癒,何至於傳到少陰而變成燥熱、堅硬的症狀呢?

以六味地黃湯治療傷寒,也是趙氏的創見。本方加入附子、肉桂各一兩,稱為桂附八味丸。崔氏認為:此方用於治療相火不足,身體虛弱氣少,正如王冰所說「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」,尺脈弱的人適合服用。李士材說:腎臟有兩個,都屬於水,最初並沒有水火之別。《仙經》說:兩個腎臟一樣,中間一點是陽精。兩個腎臟中間的穴位叫命門,是相火所在。

一陽生於二陰之間,所以它位於坎宮,在北方。李時珍說:命門是藏精繫胞的部位,它的物質既非脂肪也非肌肉,包裹著白色的膜,位於脊椎第七節兩個腎臟的中央,繫於脊椎,下通兩個腎臟,上通心肺,貫通大腦,是生命之源,相火的主宰,精氣的府庫。人人都具有命門,人生育萬物,都由此產生,《內經》所謂「七節之旁中有小心」就是指這個。

因為相火可以代替心君執行職能,所以稱為小心。男女交媾,都是依靠這命門之火來結合胎兒,人的窮通壽夭,都根源於此,這是先天無形的火,所以它主宰著萬事萬物,蒸騰糟粕,化生精微。沒有這真陽之火,則神機滅息,生機消亡。只有附子、肉桂,才能進入腎臟和命門之間而補益它,所以加入六味丸中,作為補火的藥物。

如果腎虛火不歸經,出現大熱煩渴、目赤唇裂、舌上生刺、喉嚨像著火一樣、足心像烙傷一樣、脈洪大無倫,按之卻微弱,則宜用十全大補湯送服八味丸。有人會問,燥熱如此,又投用附子肉桂,豈不是火上澆油嗎?答曰:心包相火附於命門,男子用以藏精,女子用以系胞,因為縱慾過度,火無所附,所以厥逆而上炎;而且火從腎而出,這是水中的火。火可以用水來熄滅;但水中的火,卻不能用水來熄滅。

桂附與火同氣,且味辛,能疏通腠理、引導津液、通暢氣道,據守其所在而招引它,同氣相求,火就會下降了。所以桂附,的確是治療相火的正藥。八味丸用澤瀉,寇宗奭認為它能引導桂附歸入腎經,李時珍說:它不是引導,茯苓、澤瀉,都是取其瀉去膀胱的邪氣。古人用補藥必定兼用瀉邪,邪氣去除,補藥才能有效,一開一合,這是玄妙之處,後世不知道這個道理,專一於補,必定會導致偏勝的禍害。

張仲景用此丸治療漢武帝消渴,喻嘉言說:下消的症狀,喝下一斗水,小便也排出的一斗,所以用此方來制約水,使它不順勢往下流。如果腎水下趨則消渴,腎水上不升則口渴,拋開這個,從何治起呢?《金匱要略》又用此方治療腳氣上入少腹麻木不仁;又治療婦女胞轉小便不通;又將它改名為腎氣丸,是取其收攝腎氣歸元之意。本方加入黃柏、知母各二兩,稱為知柏八味丸:治療陰虛火旺,骨痿髓枯,正如王冰所說「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」,尺脈旺盛的人適合服用。(這是用來補益先天之水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