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補養之劑第一 (14)
補養之劑第一 (14)
1.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
(東垣)
治飲食傷胃,勞倦傷脾,火邪乘之,而生大熱,右關脈緩弱,或弦、或浮數(右關緩弱,脾虛也;弦,木剋土也;浮數,熱也。東垣曰:濕熱相合,陽氣日虛,不能上升,脾胃之氣,下流肝腎,是有秋冬而無春夏也。惟瀉陰火、伸陽氣,用味薄風藥升發,則陰不病、陽氣生矣)。
黃耆,蒼朮(泔浸,炒),甘草(炙),羌活(一兩),升麻(八錢),柴胡(兩半),黃連(酒炒,五錢),黃芩(炒),人參(七錢),石膏(少許。長夏微用,過時去之。)每服三錢或五錢。
此足太陰、陽明、少陽藥也。柴胡、升麻、羌活,助陽益胃以升清氣;人參、蒼朮、黃耆、甘草,益氣除濕以補脾胃;黃芩、黃連、石膏,涼心清胃以瀉陰火(李東垣曰:胃乃脾之剛,脾乃胃之柔。
飲食不節,則胃先病,脾無所稟而後病;勞倦則脾先病,不能為胃行氣而後病;胃為十二經之海,脾胃既虛,十二經之邪不一而出;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,此本病也;右關脈緩而弱,本脈也;或本脈中兼見弦脈,證中或見四肢滿悶、淋溲、便難、轉筋一二證,此肝之脾胃病也,當加風藥以瀉之。
脈中兼見洪大,證中或見肌熱、煩熱、面赤、肉消一二證,此心之脾胃病也,當加瀉心火之藥。脈中兼見浮澀,證中或見短氣,氣上喘嗽、痰盛、皮澀一二證,此肺之脾胃病也,當加瀉肺及補氣之藥。脈中兼見沉細,證中或見善欠、善恐一二證,此腎之脾胃病也,當加瀉腎水之浮,及瀉陰火之藥。所以言此者,欲人知百病皆從脾胃生也,處方者,當從此法加時令藥)。
白話文:
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
此方治療因飲食傷胃、勞累傷脾,再加上火邪入侵而導致的大熱症狀。患者右關脈緩弱,或弦或浮數(右關脈緩弱表示脾虛;弦脈表示木克土;浮數脈表示有熱邪)。東垣認為,濕熱交雜,陽氣虛弱,無法上升,脾胃之氣下流至肝腎,如同秋冬季節般缺乏生機勃勃的春夏之感。因此,治療策略應以瀉陰火、升陽氣為主,選用辛溫輕揚的藥物,使陰邪不再作祟,陽氣得以生發。
藥物組成:黃耆、蒼朮(泔浸,炒)、甘草(炙)、羌活(一兩)、升麻(八錢)、柴胡(兩半)、黃連(酒炒,五錢)、黃芩(炒)、人參(七錢)、石膏(少許,長夏可用,其他季節去除)。每次服用三錢或五錢。
此方藥物作用於足太陰脾經、足陽明胃經、少陽膽經。柴胡、升麻、羌活可以助陽益胃,升舉清氣;人參、蒼朮、黃耆、甘草可以益氣除濕,補益脾胃;黃芩、黃連、石膏可以清熱瀉火,去除胃腸中的陰火。
李東垣認為,胃為脾之剛,脾為胃之柔。飲食不節,胃先受損,脾氣失養而後生病;過度勞累,脾先受損,不能運氣助胃而後生病。胃是十二經脈之海,脾胃虛弱,則十二經脈的邪氣就會從各個部位洩漏出來。如果出現不能進食、肌肉消瘦等症狀,這就是本病;右關脈緩弱是本病的脈象;若脈象兼見弦脈,且伴有四肢沉悶、小便不利、大便困難、抽筋等症狀,這是肝臟受脾胃病影響,應加用疏風解表藥物治療;若脈象兼見洪大,且伴有發熱、煩躁、面紅、消瘦等症狀,這是心臟受脾胃病影響,應加用瀉心火的藥物;若脈象兼見浮澀,且伴有氣短、喘咳、痰多、皮膚乾燥等症狀,這是肺臟受脾胃病影響,應加用瀉肺及補氣藥物;若脈象兼見沉細,且伴有容易疲倦、恐懼等症狀,這是腎臟受脾胃病影響,應加用瀉腎水及瀉陰火的藥物。總之,百病皆起於脾胃,醫生處方時應根據此原則,並配合季節調整藥物。
2. 補肺湯
治肺虛咳嗽(有聲無痰曰咳,蓋傷於肺氣;有痰無聲曰嗽,蓋動於脾濕也;有聲有痰曰咳嗽。有因風、因火、因痰、因濕、因食、因虛之異。此為肺虛不能生腎水,水不制火,虛火上炎而咳嗽也。咳嗽脈浮為客邪,宜發散;脈實為內熱,宜清利;脈濡散為肺虛,宜溫補;久嗽曾經解外,以致肺胃俱虛,飲食不進,宜溫中助胃,兼治嗽藥)。
人參,黃耆(蜜炙),五味子(炒),紫菀(一錢),桑白皮(蜜炙),熟地黃(二錢。)入蜜少許,和服。
此手太陰、足少陰藥也。肺虛而用參耆者,脾為肺母,氣為水母也(虛則補其母);用熟地者,腎為肺子,子虛必盜母氣以自養,故用腎藥先滋其水,且熟地亦化痰之妙品也(丹溪曰:補水以制相火,其痰自除);咳則氣傷,五味酸溫,能斂肺氣;咳由火盛,桑皮甘寒,能瀉肺火;紫菀辛能潤肺,溫能補虛。合之而名曰補肺,蓋金旺水生,咳嗽自止矣(此治肺虛咳嗽,若實火咳者禁用。
劉宗厚曰:因勞而嗽,則非嗽為本也,故此湯與《金匱》腎氣丸為少陰例藥。《仁齋直指》曰:肺出氣也,腎納氣也,肺為氣主,腎為氣本。凡咳嗽暴重,自覺氣從臍下逆上者,此腎虛不能收氣歸元,當用地黃丸、安腎丸,毋徒從事於肺,此虛則補子之義也。《醫貫》曰:五行惟肺腎二臟,母病而子受邪。
何則,肺主氣,肺有熱,氣得熱而上蒸,不能下生於腎,而腎受傷矣;腎傷則肺益病;蓋母藏子宮,子隱母胎,凡人肺金之氣,夜臥則歸藏於腎水之中,因肺受心火之邪,欲下避水中,而腎水乾枯,火無可容之地,因是復上而為病矣。)
白話文:
補肺湯
此方治療肺虛咳嗽。咳嗽分為有聲無痰(咳)、有痰無聲(嗽)、有聲有痰(咳嗽)三種,並可因風、火、痰、濕、飲食或虛損等因素引起。本方針對肺虛不能滋生腎水,導致水不制火,虛火上炎而致咳嗽的情況。脈象浮者為外邪入侵,宜疏散;脈象實者為內熱,宜清熱;脈象濡弱者為肺虛,宜溫補;久咳傷及肺胃,導致飲食不進者,則需溫中助胃,兼治咳嗽。
藥方組成:人參、蜜炙黃耆、炒五味子、紫菀(一錢)、蜜炙桑白皮、熟地黃(二錢)。加少許蜂蜜調服。
本方取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陰腎經藥物。用人參、黃耆補益肺氣,因脾為肺之母,氣為水之母,虛則補其母;用熟地黃滋補腎陰,因腎為肺之子,子虛則會盜母之氣以自養,故先滋養腎水,熟地黃亦有化痰之效(正如丹溪所言:補水以制相火,則痰自除);五味子酸溫,收斂肺氣以治咳;桑白皮甘寒,瀉肺火;紫菀辛溫,潤肺補虛。諸藥合用,名曰補肺湯,意在金旺水生,則咳嗽自愈。(但此方只適用於肺虛咳嗽,實火咳嗽者禁用)。
劉宗厚認為,因勞累而致咳嗽,咳嗽並非根本病因,故此方與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腎氣丸同為少陰經常用藥。《仁齋直指》指出:肺主出氣,腎主納氣,肺為氣之主,腎為氣之本。若咳嗽劇烈,感覺氣從臍下逆上,則為腎虛不能收攝氣機,應服用地黃丸、安腎丸等藥物,不可單純治療肺,此乃補子的道理。《醫貫》言:五行之中,肺與腎二臟關係密切,母臟(肺)有病,子臟(腎)必受其累。因為肺主氣,肺熱則氣上蒸,不能下行滋養腎水,導致腎受損;腎傷則肺病更重。人體肺金之氣,夜臥時會歸藏於腎水中,若肺受心火之邪,則下行於腎水,但腎水枯竭,火無處歸宿,則反上而致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