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補養之劑第一 (13)

回本書目錄

補養之劑第一 (13)

1. 四物湯

(見血門)

白話文:

四物湯:月經來潮。

2. 補中益氣湯

(見氣門)

白話文:

補中益氣湯 (出自《氣門》)

3. 升陽益胃湯

(東垣)

治脾胃虛弱,怠惰嗜臥,時值秋燥令行,濕熱方退,體重節痛,口苦舌乾,心不思食,食不知味,大便不調,小便頻數,兼見肺病,灑淅惡寒,慘慘不樂,乃陽氣不升也(陽氣受於胸中,經曰:陽氣者,若天與日。

清陽失位,則濁陰上干,脾虛不運;而怠惰嗜臥也;體重節痛,濕盛而陰邪勝也;口苦舌乾,陰火上炎也;不嗜食、不知味,胃氣虛衰也;大便不調,濕勝也;小便頻數,膀胱有熱也;灑淅惡寒,陽虛也;慘慘不樂,膻中陽氣不舒也。)

黃耆(二兩),人參,甘草(炙),半夏(一兩。脈澀者用),白芍(炒),羌活,獨活,防風(五錢。以其秋旺,故以辛溫瀉之),陳皮(四錢。留白),白朮(土炒),茯苓(小便利、不渴者勿用),澤瀉(不淋勿用),柴胡(三錢),黃連(二錢。)每三錢,薑、棗煎。

又補中益氣湯加炒曲、黃芩,亦名益胃升陽湯(東垣):治婦人經候凝結,血塊暴下,脾虛水瀉。

此足太陰、陽明藥也。六君子助陽益胃,補脾胃之上藥也(參、朮、苓、草、陳皮、半夏),加黃耆以補肺而固衛,芍藥以斂陰而調榮,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柴胡以除濕痛(羌活除百節之痛)而升清陽,茯苓、澤瀉以瀉濕熱而降濁陰,少佐黃連以退陰火,補中有散,發中有收,使氣足陽升,自正旺而邪服矣(東垣曰:此治肺之脾胃虛也。何故秋旺用參朮芍藥之類反補脾,為脾胃虛則肺俱受病,故因時而補易為力也。

又曰:余病脾胃久衰,一日體重,肢節疼痛,大便泄下,小便閉塞,默思《內經》云:在下者,因而竭之,是先利小便也,又治諸瀉小便不利者,先分利之,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,當用淡滲以利之,病雖即已,是降之又降,復益其陰,而重竭其陽也,治以升陽風藥,是為宜耳;羌活、獨活、升麻、柴胡各一錢,防風、炙甘草各五分,一劑而愈。大法寒濕之勝,風以平之,又曰:下者舉之,聖人之法,舉一可知百矣。

東垣又曰:藥中但犯澤瀉、豬苓、茯苓、木通、燈草淡味滲泄之類,皆從時令之旺氣,以泄脾胃之外邪,而補金水之不足也。或小便已數,肝腎不受邪者而誤用之,必大瀉真陰,竭絕腎水,先損其兩目也。

又曰:《靈樞》云:頭有疾,取之足,謂陽病取陰也;足有疾、取之上,是陰病取陽也;中有疾、旁取之,中者,脾胃也,旁者少陽甲膽也,甲膽風木,東方春也,胃中谷氣者,便是風化也,胃中濕勝而成泄瀉,宜助甲膽風勝為克之,又是升陽助清氣上行之法也)。

白話文:

升陽益胃湯

此方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諸多症狀。患者表現為倦怠嗜睡,尤其在秋燥季節症狀加重,濕熱消退後,感到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、口苦舌乾、食慾不振、味覺異常、大便失調、小便頻數,並伴有肺部疾病的症狀,如咳嗽、惡寒、心情低落等。這些症狀的根本原因在於陽氣不足,不能上升。 陽氣不足導致清陽之氣不能上升,濁陰之氣下沉,脾胃運化功能失常,因而出現倦怠嗜睡;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是濕邪過盛、陰邪勝過陽氣的表現;口苦舌乾是陰火上炎;食慾不振、味覺異常是胃氣虛弱;大便失調是濕邪過盛;小便頻數是膀胱有熱;咳嗽惡寒是陽氣虛衰;心情低落則是心胸部位陽氣不舒暢。

方劑組成包括:黃耆、人參、炙甘草、半夏(脈澀者使用)、炒白芍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(因秋季旺盛,故用辛溫之品瀉之)、陳皮(留白)、土炒白朮、茯苓(小便通利、不口渴者不用)、澤瀉(不尿頻者不用)、柴胡、黃連。每味藥三錢,用生薑、大棗煎服。

此外,還有另一種益胃升陽湯,是由補中益氣湯加炒麥芽、黃芩組成,主要用於治療婦女經期血塊凝結、暴瀉,以及脾虛水瀉。

本方主要使用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藥物。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具有益氣健脾胃之效,能提升陽氣;黃耆補肺氣、固衛氣;白芍斂陰、調和營血;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柴胡祛除濕邪、疼痛,並提升清陽之氣;茯苓、澤瀉瀉濕熱、下降濁陰;少量黃連清熱瀉火。此方兼具補益和疏散,收斂與發散的作用,使氣血充足,陽氣上升,正氣旺盛,邪氣自然消除。

作者認為此方適用於因脾胃虛弱而導致的肺部疾病。秋季用人參、白朮、白芍等溫補之品治療脾胃虛弱,是因為脾胃虛弱會連累肺部,因此根據季節調整用藥才能收到更好的療效。

作者還提到自己曾因脾胃虛弱導致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、大便溏瀉、小便不利,參考《內經》的理論,先治療小便不利,因為下焦虛弱應該先從利小便入手。但如果僅僅使用利水滲濕的方法,會過度損傷陰液,反而加重陽氣的虛弱,所以應該使用升陽散寒的藥物治療。

作者也強調,藥物使用要根據時令,比如澤瀉、豬苓、茯苓、木通、燈芯草等利水滲濕的藥物,要根據季節旺盛之氣,去除脾胃外邪,補益金水不足。但如果小便已頻數,肝腎沒有受邪,誤用這些藥物,會過度損傷陰液,危及腎水,甚至損傷眼睛。

最後,作者引用《靈樞》的理論,說明治療疾病要遵循陰陽互補的原則,並說明本方升陽的機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