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補養之劑第一 (12)

回本書目錄

補養之劑第一 (12)

1. 玉屏風散

治自汗不止,氣虛表弱,易感風寒(陽也者,衛外而為固也,陽虛不能衛外,故津液不固而易泄,且畏風也。此與傷風自汗不同,彼責之邪實,此責之表虛,故補散各異。)

黃耆(炙,四兩),防風(一兩),白朮(炒,二兩。)為末。每服三錢。

此足太陽、手足太陰藥也。黃耆補氣,專固肌表,故以為君;白朮益脾,脾主肌肉,故以為臣;防風去風,為風藥卒徒,而黃耆畏之,故以為使,以其益衛固表,故曰玉屏風(李東垣曰:黃耆得防風,其功益大,取其相畏而相使也。《準繩》曰:卒中偏枯之證,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,故黃耆為必用之君藥,防風為必用之臣藥。黃耆助真氣者也,防風載黃耆助真氣,以周於身者也,亦有治風之功焉。

許胤宗治王太后中風口噤,煎二藥熏之而愈,況服之乎。)

前藥等分煎,名黃耆湯:潔古用代桂枝湯,治春夏發熱有汗,脈微弱,惡風寒者。惡風甚,加桂枝。又用川芎、蒼朮、羌活等分,名川芎湯;以代麻黃湯,治秋冬發熱無汗,惡風寒者。惡寒甚,加麻黃。

白話文:

玉屏風散

治療盜汗不止、氣虛體弱、容易受風寒的症狀。(陽氣負責抵禦外邪,保護身體,陽虛則無法抵禦外邪,導致津液不固而容易流失,並且怕風。這與因外邪入侵而引起的汗出不同,那樣是邪氣過盛,而這是體表虛弱,因此治療方法也不同。)

藥方:黃耆(炙,120克),防風(30克),白朮(炒,60克)。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9克。

此方運用足太陽經、手足太陰經的藥物。黃耆補氣,能固護肌膚表層,所以是君藥;白朮健脾,脾主肌肉,所以是臣藥;防風祛風,是治療風邪的藥物,雖然黃耆畏防風,但卻作為使藥,因為它能增強衛氣,固護肌表,故名玉屏風散。(李東垣說:黃耆配合防風,功效更大,取其藥物相畏而相使的道理。《準繩》記載:中風半身不遂的症狀,沒有不是因為真氣運行不暢而導致的,所以黃耆是必須使用的君藥,防風是必須使用的臣藥。黃耆可以補充真氣,防風則能幫助黃耆的真氣周流全身,也有治療風邪的功效。)

許胤宗曾用此方治療王太后中風口噤,用此藥煎煮後熏蒸而治癒,服用效果更佳。

另外,將以上藥材等量煎煮,稱為黃耆湯,可以用來代替桂枝湯,治療春夏季節發熱、出汗、脈象微弱、怕風寒的症狀。如果怕風的症狀很嚴重,可以再加入桂枝。也可以用川芎、蒼朮、羌活等量煎煮,稱為川芎湯,可以用來代替麻黃湯,治療秋冬季節發熱、不出汗、怕風寒的症狀。如果怕冷的症狀很嚴重,可以再加入麻黃。

2. 四君子湯

治一切陽虛氣弱,脾衰肺損,飲食少思,體瘦面黃,皮聚毛落,脈來細軟(脾者,萬物之母也,肺者,氣之母也,脾胃一虛,肺氣先絕。脾不健運,故飲食少思;飲食減少,則營衛無所資養。脾主肌肉,故體瘦面黃,肺主皮毛,故皮聚毛落;脾肺皆虛,故脈來細軟也。)

人參,白朮(土炒),茯苓(二錢),甘草(一錢。),姜三片,棗二枚,煎。

此手足太陰、足陽明藥也。人參甘溫,大補元氣,為君;白朮苦溫,燥脾補氣,為臣;茯苓甘淡,滲濕瀉熱,為佐;甘草甘平,和中益土,為使也。氣足脾運,飲食倍進,則餘臟受蔭,而色澤身強矣。再加陳皮以理氣散逆,半夏以燥濕除痰,名曰六君。以其皆中和之品,故曰君子也。

本方加陳皮,名異功散(錢氏):調理脾胃。再加半夏,名六君子湯:治氣虛有痰,脾虛鼓脹(以補劑治脹滿,《內經》所謂塞因塞用也)。再加香附、砂仁,名香砂六君子湯:治虛寒胃痛,或腹痛泄瀉。六君子加麥冬、竹瀝:治四肢不舉(脾主四肢)。六君子加柴胡、葛根、黃芩、白芍,名十味人參散:治虛熱潮熱,身體倦怠。

六君子加烏梅、草果等分,薑、棗煎,名四獸飲(《三因》,和四臟以補脾,故名)治五臟氣虛,七情兼併,結聚痰飲,與衛氣相搏,發為瘧疾;亦治瘴瘧。本方加黃耆、山藥,亦名六君子湯:為病後調理,助脾進食之劑。本方加生薑、酸棗仁(炒:)治振悸不得眠(胡洽居士)。

本方加竹瀝、薑汁:治半身不遂,在右者屬氣虛;亦治痰厥暴死。本方加木香、藿香、乾葛,名七味白朮散(錢氏):治脾虛肌熱,泄瀉,虛熱作渴(人參、白朮、乾葛皆能生津。)楊仁齋再加五味子、柴胡:治消渴不能食。本方除人參,加白芍,名三白湯:治虛煩,或泄或渴,為調理內傷外感之奇方。

本方除茯苓,加乾薑,名四順湯,亦可蜜丸:治陰證脈沉無熱,不欲見光,腹痛不和(如陰陽未辨,姑與服之,若陽厥便發熱,若陰證則無熱。)本方加山藥、扁豆,薑、棗煎,名六神散(陳無擇:)治小兒表熱去後又發熱者(世醫到此,盡不能曉,或再用涼藥,或再解表,或謂不治。此表裡俱虛,氣不歸元,而陽浮於外,所以再熱,非熱證也。

用此湯加粳米煎,和其胃氣,則收陽歸內,而身涼矣。熱甚者,加升麻、知母,名銀白湯。)四君合四物名八珍湯:治心肺虛損,氣血兩虛(心主血,肺主氣,四君補氣,四物補血)及胃損飲食不為肌膚(血氣充,然後肌肉長。)若傷之重者,真陰內竭,虛陽外鼓,諸證蜂起,則於四君四物之中,又加黃耆以助陽固表,加肉桂以引火歸元,名十全大補湯(《金匱》曰:虛者十補勿一瀉之,此湯是也)。

十全大補去川芎,加陳皮,名溫經益元散(節庵):治汗後頭眩心悸,筋惕肉瞤,或汗出不止,及下後下利不止,身體疼痛。(太陽宜汗,汗多則亡陽,故有眩悸瞤惕之證;陽明宜下,下多亡陰,故有下利身痛之證。)十全大補加防風為君,再加羌活、附子、杜仲、牛膝,名大防風湯:治鶴膝風。

白話文:

四君子湯

此方治療一切陽虛氣弱,脾胃衰弱,肺部受損的情況,症狀包括食慾不振、體瘦面黃、皮膚粗糙、脫髮、脈象細弱。脾是萬物之母,肺是氣之母,脾胃虛弱,則肺氣先衰。脾胃運化功能不好,所以食慾不振;飲食減少,則氣血不足。脾主肌肉,所以體瘦面黃;肺主皮毛,所以皮膚粗糙、脫髮;脾肺皆虛,所以脈象細弱。

組成:人參、白朮(土炒)、茯苓(二錢)、甘草(一錢)、生薑三片、大棗二枚,水煎服。

此方由手太陰脾經、足太陰脾經、足陽明胃經藥物組成。人參甘溫,大補元氣,為君藥;白朮苦溫,燥濕健脾,為臣藥;茯苓甘淡,利水滲濕,為佐藥;甘草甘平,和中益氣,為使藥。氣血充足,脾胃運化功能恢復,食慾增加,則其他臟腑也得到滋養,面色紅潤,身體強壯。

加陳皮理氣,名異功散,主要調理脾胃;再加半夏燥濕化痰,名六君子湯,治療氣虛痰多、脾虛脹滿;再加香附、砂仁,名香砂六君子湯,治療虛寒胃痛、腹痛泄瀉;六君子湯加麥冬、竹瀝,治療四肢無力;六君子湯加柴胡、葛根、黃芩、白芍,名十味人參散,治療虛熱、潮熱、倦怠。

六君子湯加烏梅、草果,名四獸飲,治療五臟氣虛,情志鬱結,痰飲凝聚,導致瘧疾;加黃耆、山藥,亦名六君子湯,為病後調理,促進食慾;加生薑、酸棗仁(炒),治療心悸失眠;加竹瀝、薑汁,治療半身不遂(右側屬氣虛)及痰厥暴死;加木香、藿香、乾葛,名七味白朮散,治療脾虛肌熱、泄瀉、虛熱口渴;除去人參,加白芍,名三白湯,治療虛煩、泄瀉、口渴;除去茯苓,加乾薑,名四順湯,治療陰虛證;加山藥、扁豆,名六神散,治療小兒表熱後再次發熱。

用此湯加粳米同煎,調和胃氣,使陽氣內收,身體涼爽;熱甚者,加升麻、知母,名銀白湯。四君子湯加四物湯名八珍湯,治療心肺虛損、氣血兩虛;加黃耆、肉桂,名十全大補湯,治療重症;十全大補湯去川芎加陳皮,名溫經益元散,治療汗後頭暈心悸;加防風、羌活、附子、杜仲、牛膝,名大防風湯,治療關節疼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