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補養之劑第一 (11)

回本書目錄

補養之劑第一 (11)

1. 參苓白朮散

治脾胃虛弱,飲食不消,或吐或(瀉土為萬物之母,脾土受傷,則失其健運之職,故飲食不消;兼寒則嘔吐,兼濕則濡泄也。飲食既少,眾臟無以稟氣,則虛羸日甚,諸疾叢生矣。)

人參,白朮(土炒),茯苓,甘草(炙),山藥(炒),扁豆(炒),薏仁(炒),蓮肉(去心,炒),陳皮,砂仁,桔梗。為末。每三錢,棗湯或米飲調服。

此足太陰、陽明藥也。治脾胃者,補其虛、除其濕、行其滯、調其氣而已。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山藥、薏仁、扁豆、蓮肉皆補脾之藥也,然茯苓、山藥、薏仁理脾而兼能滲濕;砂仁、陳皮調氣行滯之品也,然合參、朮、苓、草,暖胃而又能補中(陳皮、砂仁,入補藥則補;)桔梗苦甘入肺,能載諸藥上浮,又能通天氣於地道(肺和則天氣下降,)使氣得升降而益和,且以保肺防燥,藥之上僭也。

白話文:

參苓白朮散

本方治療脾胃虛弱,消化不良,伴隨嘔吐或腹瀉的症狀。脾土受損,運化功能失常,導致飲食消化不良;若兼夾寒邪則嘔吐,兼夾濕邪則腹瀉。飲食減少,五臟六腑得不到營養,身體日漸虛弱,各種疾病接踵而至。

藥物組成:人參、白朮(土炒)、茯苓、甘草(炙)、山藥(炒)、扁豆(炒)、薏仁(炒)、蓮子肉(去心,炒)、陳皮、砂仁、桔梗。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大棗湯或米湯調服。

本方主要作用於脾胃經,治療脾胃疾病的原則是補益虛弱、去除濕邪、通暢氣滯、調節氣機。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山藥、薏仁、扁豆、蓮子肉都是補脾的藥物,其中茯苓、山藥、薏仁還能利水滲濕;砂仁、陳皮則能理氣消滯,與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合用,溫暖脾胃又能益氣補中;桔梗味苦甘,歸肺經,能將其他藥物向上托舉,又能使肺氣通暢,使氣機升降調和,並保護肺部防止乾燥,防止藥物上逆。

2. 炒香散

(王荊公)

治夢遺失精,驚悸鬱結(腎主藏精,心主藏神,邪火妄行,心腎不交,上實下虛,則夢中遺失;心虛神擾,故多驚悸;憂思氣滯,則成鬱結。)

山藥(二兩。薑汁炒),人參,黃耆,遠志(炒),茯苓,茯神(一兩),桔梗(三錢),甘草(二錢),木香(二錢五分),麝香(一錢),辰砂(二錢,另研為末。)每服二錢,酒下。

此手足少陰藥也。心,君火也,君火一動,相火隨之,相火寄於肝膽,腎之陰虛則精不藏,肝之陽強,則氣不固(陽即邪火也,)故精脫而成夢矣(《準繩》曰:病之初起,亦有不在肝腎而在心肺脾胃之不足者,然必傳於肝腎而精乃走也。又曰:心腎乃水火之臟,法天地,施生化成之道,故藏精神,為五臟之宗主,若由他臟而致腎之泄者,必察四屬以求其治。

大抵精自心而泄者,則血脈空虛,本縱不收;自肺而泄者,則皮槁毛焦,喘急不利;自脾而泄者,色黃肉消,四肢懈怠;自肝而泄者,筋痿色青;自腎而泄者,色黑髓空而骨墜。即脈亦可辨也。朱丹溪曰:主閉藏者腎也,司疏泄者肝也,二臟皆有相火,而其繫上屬於心。心,君火也,為物所感,則易於動,心動則相火翕然隨之,雖不交會,精亦暗流而滲漏矣。

所以聖賢只是教人收心養性,其旨深矣。)山藥益陰清熱,兼能澀精,故以為君;人參、黃耆所以固其氣,遠志、二茯所以寧其神,神寧氣固,則精自守其位矣;且二茯下行利水,又以泄腎中之邪火也;桔梗清肺散滯,木香疏肝和脾(行氣故疏肝,肝疏則木不剋土而脾和,)丹砂鎮心安神麝香通竅解鬱,二藥又能辟邪,亦所以治其邪感也。加甘草者,用以交和乎中,猶黃婆之媒嬰奼也黃婆脾也;嬰兒奼女,心腎也。

)是方不用固澀之劑,但安神正氣,使精與神氣相依而自固矣。以其安神利氣,故亦治驚悸鬱結(樓全善曰:詳古治夢遺方,屬鬱滯者居大半,庸醫不知其鬱,但用澀劑固脫,越澀越郁,其病反甚矣。)

白話文:

炒香散

此方用於治療夢遺失精、驚悸、鬱結等症狀。這些症狀的根本原因在於腎臟藏精功能不足,心臟主神功能失調,導致邪火妄動,心腎不交,出現上實下虛的情況,從而夢中遺精;心虛神擾則導致驚悸;憂思氣滯則導致鬱結。

方中用山藥(用薑汁炒制)為主藥,具有益陰清熱、澀精的功效;人參、黃耆補益元氣;遠志、茯苓、茯神寧心安神;桔梗清肺散滯;木香疏肝和脾;麝香通竅解鬱,並能辟邪;辰砂鎮心安神;甘草調和諸藥。 諸藥合用,通過安神、調理氣機,使精氣神相依,從而達到固精的目的,而非單純使用收澀之劑。 此方也適用於治療因鬱結導致的驚悸。 傳統治療夢遺的許多方劑都忽略了鬱結的因素,只用收澀藥物,反而加重病情,此方則另闢蹊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