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發表之劑第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發表之劑第二 (2)

1. 麻黃湯

李士材曰:古云冬不用麻黃,夏不用桂枝,蓋以冬主閉藏,不應疏泄,夏令炎熱,不宜辛溫,經所謂必先歲氣,毋伐天和是也。又云:夏月不用麻黃,兩說相反何耶。或舍時從證,或舍證從時,臨時變通,存乎其人耳。李時珍曰:仲景治傷寒,無汗用麻黃,有汗用桂枝,未有究其精微者。

津液為汗,汗即血也,在營則為血,在衛則為汗。寒傷營,營血內澀,不能外通於衛,衛氣閉固,津液不行,故無汗發熱而惡寒;風傷衛,衛氣外泄,不能內護於營,營氣虛弱,津液不固,故有汗發熱而惡風。然風寒皆由皮毛而入,皮毛,肺之合也,證雖屬太陽,然面赤怫鬱、咳嗽有痰,喘而胸滿,非肺病乎。

蓋皮毛外閉,則邪熱內攻,故用麻黃、甘草,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,達之肌表,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。汗後無大熱而喘者,加石膏。《活人書》:夏至後加石膏、知母,是皆泄肺火之藥,是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,實散肺經火鬱之藥。腠理不密,則津液外泄,而肺氣虛,虛則補其母,故用桂枝同甘草,外散風邪以救表,內伐肝木以防脾;佐以芍藥瀉木而固脾;使以薑棗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。下後微喘者,加厚朴、杏仁以利肺氣也;汗後脈沉遲者,加人參以益肺氣也。

《活人書》加黃芩為陽旦湯,以泄肺熱也,是桂枝湯雖太陽解肌輕劑,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。王履曰:傷寒即病者,謂之傷寒,不即病者,謂之溫暑,其原不殊,故一稱為傷寒,其類則殊,施治不得相混。仲景之書,專為即病之傷寒設,不兼為不即病之溫暑設也,今人或以傷寒法治溫暑,不過借用耳。

三陰傷寒,寒證十居七八,若溫暑但一於熱耳,後人誤為通治,遂疑諸熱劑不敢用,是未悟仲景立麻黃、桂枝湯之有所主,有其時矣,苟知非治溫暑之劑,則群疑冰釋矣。又曰:傷寒即發於冬寒之時,寒邪在表,閉其腠理,非辛溫不能散之,此麻黃、桂枝等劑所以必用也;溫病熱病,發於喧熱之時,鬱熱自內達外,無寒在表,故非辛涼、苦寒、苦酸之劑不能解之,此桂枝、麻黃等所以不可用,而後人所處水解散、大黃湯、千金湯、防風通聖之類,兼內外者之所以可用也。

夫即病之傷寒,有惡風惡寒之證者,風寒在表,表氣受傷也;後發之溫熱病,有惡風惡寒之證者,必重感風寒,而表氣亦受傷也,若無新中之風寒,則無惡風惡寒之證,故仲景曰:「太陽病,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,為溫病」。溫病如此,則知熱病亦如此,而不渴惡寒者,非溫熱病矣。

或有不因新中風寒亦見惡風惡寒之證者,蓋因表虛熱達於表而傷表氣,所謂衛虛則惡風,營虛則惡寒耳,非傷風惡風,傷寒惡寒也。溫病熱病,亦有先見表證而後傳裡者,蓋鬱熱自內達外,外不得泄,還復入里,而成可攻之證,非如傷寒從表而始也。每見世人治溫熱病,誤攻其里,亦無大害,誤發其表,變不可言,此足明其熱之自內達外矣。間有誤攻致害者,乃春夏暴寒所中之疫證,邪純在表,未入於裡,不可與溫病熱病同論。

白話文:

麻黃湯

李士材說:古人說冬天不用麻黃,夏天不用桂枝,是因為冬天主閉藏,不應該疏泄;夏天炎熱,不宜使用辛溫的藥物。這符合經書中所說的「必先歲氣,毋伐天和」的原則。又有人說夏天不用麻黃,這兩種說法互相矛盾是什麼原因呢?可能是捨棄時令而依據病情,也可能是捨棄病情而依據時令,臨機應變,全在於醫生的判斷。李時珍說:張仲景治療傷寒,無汗則用麻黃,有汗則用桂枝,很少有人能深入研究其精妙之處。

津液化為汗液,汗液就是血,在營分則為血,在衛分則為汗。寒邪傷了營分,營血內部阻塞,不能外達衛分,衛氣閉塞,津液運行不暢,所以會無汗發熱而惡寒;風邪傷了衛分,衛氣外泄,不能內護營分,營氣虛弱,津液不固,所以會有汗發熱而惡風。然而風寒都是從皮膚毛髮進入人體,而皮膚毛髮是肺的表裡,雖然症狀屬於太陽經病,但如果出現面紅發熱、鬱悶、咳嗽痰多、喘息胸悶等症狀,豈不是肺病嗎?

因為皮膚毛髮閉塞,邪熱就會內攻,所以使用麻黃、甘草,與桂枝一起引出營分之邪,達於肌表,再輔以杏仁宣泄肺氣。出汗後沒有高熱而仍然喘息的,可以加石膏。《活人書》說夏至後加石膏、知母,這些都是泄肺火的藥物,所以麻黃湯雖然是太陽經發汗的重劑,實際上是散肺經火鬱的藥物。腠理不密,則津液外泄,而肺氣虛弱,虛則補其母,所以用桂枝配甘草,外散風邪以救治表證,內伐肝木以防護脾臟;輔以芍藥瀉肝而固脾;再用薑棗通行脾臟的津液,以調和營衛。大便後稍微喘息的,可以加厚朴、杏仁以利肺氣;出汗後脈象沉遲的,可以加人參以益肺氣。

《活人書》中加黃芩的稱為陽旦湯,用來泄肺熱,所以桂枝湯雖然是太陽經解表輕劑,實際上是調理脾臟、救護肺臟的藥物。王履說:傷寒指疾病剛發生的時候,稱之為傷寒;疾病尚未發生,則稱為溫暑,它們的本源沒有區別,所以都統稱為傷寒,但其類型不同,治療方法不能混淆。張仲景的著作,專門針對疾病剛發生的傷寒而設,沒有兼顧疾病尚未發生的溫暑,現在有些人用傷寒的方法治療溫暑,只是借用而已。

三陰傷寒,寒證佔十之七八,而溫暑只偏於熱,後人誤以為可以通治,於是懷疑一些熱性藥物不敢使用,這是沒有理解張仲景制定麻黃湯、桂枝湯的用途和使用時機,只要知道它們不是治療溫暑的藥物,那麼所有的疑惑就都解決了。又說:傷寒是在冬寒季節發病,寒邪在表,閉塞腠理,非辛溫之品不能散之,所以麻黃、桂枝等藥物必須使用;溫病熱病,是在炎熱季節發病,鬱熱從內達外,沒有寒邪在表,所以非辛涼、苦寒、苦酸的藥物不能解之,所以桂枝、麻黃等藥物不可用,而後人所用的水解散、大黃湯、千金湯、防風通聖散等兼顧內外的藥物才可以用。

剛發病的傷寒,有惡風惡寒症狀的,是風寒在表,表氣受傷;後期發生的溫熱病,有惡風惡寒症狀的,一定是再次感受風寒,表氣也受傷;如果沒有新感受的風寒,就沒有惡風惡寒的症狀,所以仲景說:「太陽病,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,為溫病」。溫病如此,則知道熱病也如此,而不渴惡寒的,就不是溫熱病了。

有些人沒有新感受風寒也出現惡風惡寒症狀的,是因為表虛,裡面的熱邪達於表而傷了表氣,所謂衛氣虛則惡風,營氣虛則惡寒,這不是傷風而惡風,傷寒而惡寒。溫病熱病,也有先出現表證然後傳裡者的,這是因為鬱熱從內達外,外不得泄,又復入裡,而成為了可以攻治的症狀,不像傷寒從表而始。經常看到世人治療溫熱病,誤攻其裡,也沒有什麼大害,誤發其表,後果不堪設想,這足以說明熱邪是從內達外的。間或誤攻而致害的,是春夏暴寒所中之疫證,邪氣純在表,沒有進入裡邊,不能與溫病熱病同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