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發表之劑第二 (8)
發表之劑第二 (8)
1. 柴葛解肌湯
(節庵制此以代葛根湯)
治太陽陽明合病,頭目眼眶痛,鼻乾不眠,惡寒無汗,脈微洪(太陽脈起目內眥,上額交巔,陽明脈上至額顱,絡於目,風寒上干,故頭痛、目痛、眶痛也;惡寒無汗,屬太陽;鼻乾不眠,屬陽明;脈洪,將為熱也。節庵曰:此陽明在經之邪,若正腑病,另有治法)。
白話文:
治療太陽病和陽明病合病,症狀為頭痛、眼眶痛、鼻子乾燥、失眠、怕冷、不流汗,脈搏微弱而洪大(太陽經的脈絡起於目內眥,向上經過額頭交會於頭頂,陽明經的脈絡向上經過額頭和顱骨,與眼睛相絡,風寒向上侵襲,所以頭痛、眼痛、眶痛;怕冷、不流汗,屬於太陽經的病症;鼻子乾燥、失眠,屬於陽明經的病症;脈搏洪大,即將轉化為熱證。節庵說:這是陽明經的病邪,如果是正腑的病,需要另有治療方法)。
柴胡,葛根,羌活,白芷,黃芩,芍藥,桔梗,甘草。加薑,棗,石膏(一錢煎服。)無汗惡寒甚者,去黃芩;冬月加麻黃,春月少加;夏月加蘇葉。
白話文:
柴胡、葛根、羌活、白芷、黃芩、芍藥、桔梗、甘草。再加入生薑、紅棗、石膏(一錢煎服)。如果沒有汗又很怕冷的,就把黃芩去掉;冬月可以再加麻黃,春月可以稍微加一點;夏月可以再加蘇葉。
此足太陽、陽明藥也。寒邪在經、羌活散太陽之邪(用此以代麻黃),芷、葛散陽明之邪,柴胡散少陽之邪(此邪未入少陽,而節庵加用之);寒將為熱,故以黃芩、石膏、桔梗清之(三藥並泄肺熱),以芍藥、甘草和之也(芍藥酸寒斂陰,散中有收)。
白話文:
這裏的方劑是太陽、陽明兩個經絡的藥物。寒邪在經脈中,羌活能散太陽經的邪氣(用它來代替麻黃),白芷和葛根能散陽明經的邪氣,柴胡能散少陽經的邪氣(這個邪氣還沒進入少陽經,節庵老人還加用柴胡);寒邪要變成熱邪,所以用黃芩、石膏、桔梗來清熱(三味藥兼能清肺熱),用芍藥、甘草來調和藥性(芍藥酸寒斂陰,散中有收的作用)。
2. 柴胡升麻湯
(《局方》)
治少陽陽明合病,傷風壯熱惡風,頭痛體痛,鼻塞咽乾,痰盛咳嗽,唾涕稠黏;及陽氣鬱遏,元氣下陷,時行瘟疫(劉宗厚曰:傷風一證,仲景與傷寒同論,雖有麻黃、桂枝之分,至於傳變之後,亦未嘗悉分之也。諸家皆與感冒四氣並中風條混治,惟陳無擇別立傷風一方,在四淫之首,且依傷寒以太陽為始,分注六經,可謂詳密。
白話文:
治療少陽與陽明同時發病、或傷風、發高燒、畏寒、頭疼、全身疼痛、鼻塞、咽喉乾澀、痰多、咳嗽、痰液粘稠;以及陽氣鬱結、元氣虛弱、流行瘟疫。(劉宗厚說:傷風一病,仲景與傷寒同論,雖然有麻黃、桂枝之分,但至於傳變之後,也沒有完全分開。各家都與感冒四氣並中風一起治療,只有陳無擇單獨立了傷風一方,在四淫之首,而且依據傷寒以太陽為始,分注六經,可以說是詳細精密。)
但風本外邪,諸方例用解表發表,然受病之源,亦有不同,若表虛受風,專用發表之藥,必至汗多亡陽之證,若內挾痰熱而受風,亦宜內外交治,不可專於解表也。或曰此雲表虛,與傷寒中風表虛同歟?余曰不同也,彼以太陽中風,而於有汗無汗分虛實,實者加麻黃,虛者加葛根,俱解表也;此雲表虛者,當固守衛氣而散風者也)。
白話文:
風是一種外來的邪氣,治療方法通常是解表、發表。然而,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很多種,如果表虛受風,只用發表藥,就會出現汗多、陽虛的症狀。反之內部有痰熱鬱結,又遇風寒時,也應該內外同治,不能只解表。有人問,這種表虛跟傷寒中風的表虛一樣嗎?我說不一樣,傷寒中風是太陽經受風,要看有無汗來分虛實,實症加麻黃,虛症加葛根,都是解表藥;而這裡所說的表虛,是指要固守衛氣,並祛除風邪。
柴胡,前胡黃芩(六錢),升麻(五錢),葛根,桑白皮(四錢),荊芥(七錢),赤芍,石膏(一兩加薑三片),豉(二十粒煎。)
白話文:
柴胡、前胡、黃芩各六錢,升麻五錢,葛根、桑白皮各四錢,荊芥七錢,赤芍、石膏各一兩(另加生薑三片),豉二十粒共同煎服。
此足少陽、陽明藥也。陽明而兼少陽,則表裡俱不可攻,只宜和解(在經宜和)。柴胡平少陽之熱,升、葛散陽明之邪(三藥皆能升提清陽),前胡消痰下氣而解風寒,桑皮瀉肺利濕而止痰嗽,荊芥疏風熱而清頭目,赤芍調營血而散肝邪,黃芩清火於上中二焦,石膏瀉熱於肺胃之部(風壅為熱,故以石膏辛寒為君)。加薑、豉者,取其辛散而升發也。
白話文:
柴胡加薑石膏湯是中醫治療少陽、陽明合病的經典藥方。
陽明與少陽合病時,表裡俱不可攻伐,只能和解。柴胡能平息少陽之熱;升麻、葛根能疏散陽明之邪;前胡能消痰降氣,疏散風寒;桑皮能清肺利濕,止咳化痰;荊芥能疏散風熱,使頭目清利;赤芍能調和營血,疏散肝邪;黃芩能清上焦、中焦之火,石膏能清肺胃之熱。另外,加入薑、豉,使藥具有辛散、升發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