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發表之劑第二 (1)
發表之劑第二 (1)
1. 發表之劑第二
發者,升之、散之、汗之也;表者,對里而言也。三陽為表,三陰為里,而太陽為表之表,陽明為表之裡,少陽為半表半裡也。邪之傷人,先中於表,以漸而入於裡,始自太陽,以及陽明、少陽,乃入陰經,由太陰、少陰以及厥陰,六經乃盡也。治病者,當及其在表而汗之、散之,使不至於傳經入里,則病易已矣;若表邪未盡而遽下之,則表邪乘虛入里;或誤補之,則內邪壅閉不出;變成壞證者多矣。經曰:「善治者治皮毛,其次治肌膚,其次治筋脈,其次治六腑,其次治五臟。
治五臟者,半死半生也。」
白話文:
發表之劑,指的是治療表證的藥方。發,就是讓病邪上升、散開、從汗液排出;表,是指相對裡而言的部位。三陽經屬於表,三陰經屬於裡,其中太陽經是最表層的,陽明經是表層的裡層,少陽經則介於表裡之間。疾病的邪氣侵犯人體,首先會侵犯表層,然後逐漸深入裡層,依次從太陽經、陽明經、少陽經,再進入陰經的太陰經、少陰經和厥陰經,六經都受影響。治療疾病,應該在邪氣還在表層的時候,就用發汗或散邪的方法把它排出,避免它傳入裡層,這樣病就好治癒了。如果表邪未盡就貿然使用下瀉的方法,則表邪會乘虛而入裡層;或者錯誤地使用補益的方法,則內邪會壅塞不通,無法排出,最後演變成危重病情的情況很多。經典著作說:「善於治療的人,先治療皮膚毛髮,其次治療肌膚,其次治療筋脈,其次治療六腑,最後才治療五臟。治療五臟的疾病,往往是病情危急,半死半活的狀態。」
2. 麻黃湯
(仲景)
治傷寒太陽證,邪氣在表,發熱、頭痛、身痛、腰痛、骨節痛、項背強,惡寒惡風(但有一毫頭痛惡寒,尚為在表),無汗而喘,脈浮而緊(寒邪外束,陽不得越,故鬱而為熱。經曰:人之傷寒,則為病熱。寒初中人,必先在表,即足太陽寒水之經。太陽為諸陽主氣,乃一身綱維,本經之脈,起目眥、上腦下項、循肩、挾脊、抵腰、行於身後,故所過之處無不痛也。惡寒者,雖無風而惡寒;惡風者,當風而始惡之,故惡寒必兼惡風。
惡寒有陰陽之分,惡風惟屬陽經,故三陰無惡風之證,風為陽邪,寒為陰邪也。《原病式》曰:身熱惡寒,熱在表也,熱在表而淺,邪畏正,故病熱而反惡寒,或言為寒在表,及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者,誤也。凡人之傷風暑濕,皆有汗,惟傷寒獨不汗出,寒能澀血,又表實也。
氣上逆故喘,邪在表故脈浮,傷寒脈緊而傷風脈緩者,寒勁急而風緩散也。喻嘉言曰:冬傷寒,春傷溫,夏秋傷暑傷濕,此四時正病也。然夏秋亦有傷寒,冬春亦有傷暑傷濕,乃四時之客病,所謂異氣也。冬春正病,有汗為傷風,無汗為傷寒;即夏秋正病,有汗為傷暑濕,無汗仍為傷寒。
亦治太陽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表邪壅盛,陽氣不得宣發,故逆而作喘。若心下滿、腹痛為實,宜下之;此胸中滿,胸中去表甚近,非表實,雖有陽明,然與太陽合病,尚為在表,宜汗不宜下。經云:陽明病脈浮,無汗而喘者,發汗則已,宜麻黃湯。又曰:陽明病應發汗,反下之,此為大逆。
或問兩經合病,當用兩經之藥,何以偏用麻黃湯耶?蓋邪自太陽而來,仍當提出太陽,不欲其陷入陽明,故不用葛根也)。亦治哮證(哮喘由風寒客於背俞,復感於寒而作,此湯散寒利肺,病哮喘者,雖服麻黃而不作汗)。
麻黃(去節。三兩),桂枝(二兩),杏仁(七十枚。去皮尖),甘草(一兩。炙用),先煮麻黃數沸,去沫,內諸藥煎,熱服,覆取微汗。中病即止,不必盡劑,無汗再服(凡用麻黃去節,醋湯略泡,曬乾備用,庶免大發;冬月生用。傷寒初感,始於太陽,故以發汗為先,汗出則愈。
《活人》云:凡發汗病證仍在者,三日內可二三汗之,令腰以下周遍為度。王海藏曰:表證當汗,脈浮,急汗之,脈沉,緩汗之;里證當下,脈浮,緩下之,脈沉,急下之;三陽,汗當急而下當緩,三陰,汗當緩而下當急。按:汗有大汗解表、微汗解肌之殊,下有急下、少與、微和、滲利之別。
)
此足太陽藥也。麻黃中空,辛溫氣薄,肺家專藥,而走太陽,能開腠散寒(皮腠,肺之所主,寒從此入,仍從此出);桂枝辛溫,能引營分之邪,達之肌表(桂入營血,能解肌,營衛和,始能作汗);杏仁苦甘,散寒而降氣;甘草甘平,發散而和中。經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是已(喻嘉言曰:麻黃髮汗,其力最猛,故以桂枝監之,甘草和之,用杏仁潤下以止喘逆。正如馭馬防其放逸耳。
白話文:
麻黃湯
仲景方劑,用於治療傷寒初期太陽經證。症狀表現為:發熱、頭痛、全身疼痛(包括腰痛、骨節痛、頸項背部僵硬)、怕冷怕風(即使輕微頭痛怕冷,也說明邪氣仍在表)、無汗且喘息,脈象浮緊。這是因為寒邪束縛於體表,陽氣無法宣發,所以鬱積成熱。經書記載,人體患上傷寒,就會出現發熱症狀。寒邪入侵初期,必然先在體表,也就是足太陽經(膀胱經)的循行路線。太陽經是諸陽之主氣,是人體的綱維,其經脈從目眥(眼角)開始,上行至腦部、下行至頸項,沿著肩膀,夾脊椎而下,到達腰部,然後沿著背部下行,所以經脈所經過的地方都會疼痛。怕冷的人,即使沒有風也怕冷;怕風的人,一遇風就加重,所以怕冷必定伴隨怕風。
怕冷有陰陽之分,怕風只屬於陽經,所以三陰經沒有怕風的症狀。風是陽邪,寒是陰邪。《傷寒論•原病式》說:身體發熱怕冷,是熱邪在體表。熱邪在表淺,邪氣畏懼正氣,所以雖然發熱卻反而怕冷。有些人認為是寒邪在體表,或熱邪在皮膚,寒邪在骨髓,這是錯誤的。一般人受風寒濕邪侵襲都會出汗,只有傷寒獨不出汗,這是因為寒邪能收斂血液,而且表證實證。
氣上逆則喘息,邪氣在表則脈象浮,傷寒脈象緊而傷風脈象緩,是因為寒邪力量急迫而風邪力量緩散。喻嘉言說:冬季傷寒,春季傷溫,夏季秋季傷暑濕,這是四季的常見病。但夏季秋季也會有傷寒,冬季春季也會有傷暑濕,這是四季中的偶發病,也就是所謂的異氣。在冬春季節,出汗的是傷風,不出汗的是傷寒;在夏秋季節,出汗的是傷暑濕,不出汗的仍然是傷寒。
麻黃湯也治療太陽陽明經合病,表現為喘息胸悶,表邪壅盛,陽氣不能宣發,所以逆氣而致喘息。如果心下滿、腹痛屬於實證,就應該下瀉;但如果是胸悶,因為胸部靠近體表,不屬於表實,即使有陽明經證,但和太陽經合病,仍然屬於表證,應該發汗而不宜下瀉。經書說:陽明經證脈象浮,無汗且喘息,發汗就能痊癒,應該服用麻黃湯。又說:陽明經證應該發汗,卻反去下瀉,這是大忌。
有人問:兩經合病,應該用兩經的藥物,為什麼偏用麻黃湯呢?因為邪氣從太陽經而來,應該先把太陽經的邪氣趕出去,不讓它陷入陽明經,所以不用葛根。麻黃湯也治療哮喘,哮喘是風寒客於背俞穴,再次感受寒邪而發病,此湯能散寒利肺,治療哮喘,即使服用麻黃湯不出汗也沒有關係。
方劑組成:麻黃(去節,三兩),桂枝(二兩),杏仁(七十枚,去皮尖),炙甘草(一兩)。先將麻黃煮沸數次,去沫,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,熱服,蓋被取微汗。病症好轉即可停止服用,不必服用完畢,若無汗則再服。凡是用麻黃,應去節,用醋湯略泡,曬乾備用,以免藥力過猛;冬季可用生麻黃。傷寒初期,始於太陽經,所以先發汗。汗出則病癒。《活人方》說:凡是發汗治療,病證仍然存在,三日內可以發汗二三次,以腰以下周身出汗為度。王海藏說:表證應該發汗,脈象浮就快速發汗,脈象沉就緩慢發汗;里證應該下瀉,脈象浮就緩慢下瀉,脈象沉就快速下瀉;三陽經,發汗應該快速,下瀉應該緩慢;三陰經,發汗應該緩慢,下瀉應該快速。發汗有大量出汗和微微出汗的區別;下瀉有快速下瀉、少量下瀉、微微下瀉和滲利等區別。
這是治療足太陽經的藥方。麻黃中空,辛溫氣薄,是肺經專藥,但能走太陽經,能開通皮毛,散寒邪(皮毛是肺所主,寒邪從這裡入侵,也從這裡排出);桂枝辛溫,能引導營氣中的邪氣到達肌表(桂枝入營血,能解肌表,營衛調和,才能出汗);杏仁苦甘,能散寒降氣;甘草甘平,能發散和中。經書說:寒邪侵犯內部,就用甘溫的藥物治療,再輔以苦辛藥物即可。喻嘉言說:麻黃發汗力最強,所以用桂枝來控制,用甘草來調和,用杏仁潤下以止喘逆,就像駕馭馬匹防止它不受控制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