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發表之劑第二 (6)
發表之劑第二 (6)
1. 麻黃附子細辛湯
治傷寒少陰證,始得之,反發熱,脈沉者(少陰證,脈微細,但欲寐是也。太陽膀胱,與少陰腎相為表裡,腎虛故太陽之邪直入而脈沉,餘邪未盡入里而表熱,此證謂之表裡相傳,非兩感也)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少陰證,剛剛得病時,熱度卻反彈,脈搏微弱沉細的(少陰證,脈搏細微,但很想睡覺就是這種情況。太陽膀胱與少陰腎是表裡關係,腎虛,所以太陽之邪直接進入,脈搏就沉了,餘下的邪氣沒有全部進入體內而表熱,這種情況稱為表裡相傳,不是兩次感冒)。
麻黃,細辛(二兩),附子(一枚。炮。)先煮麻黃,去沫,內諸藥煎。
白話文:
麻黃、細辛(二兩)、附子(一枚,炮製過)
- 先將麻黃煮沸,撇去浮沫,然後加入其他藥物一起煎煮。
此足少陰藥也。太陽證發熱,脈當浮,今反沉;少陰證脈沉,當無熱,今發熱,故曰反也。熱為邪在表,當汗;脈沉屬陰,又當溫。故以附子溫少陰之經,以麻黃散太陽之寒而發汗,以細辛腎經表藥,聯屬其間,是汗劑之重者(趙嗣真曰:仲景太陽篇云:病發熱頭痛,脈反沉,身體疼痛,當救其里,宜四逆湯;少陰病,始得之,反發熱,脈沉者,麻黃附子細辛湯;均是發熱脈沉,以其頭痛,故屬太陽陽證,脈當浮而反不能浮者,以里久虛寒,正氣衰微,又身體疼痛,故宜救里,使正氣內強,逼邪外出,而乾薑、附子,亦能出汗而散;假令里不虛寒而脈浮,則正屬太陽麻黃證矣。均是脈沉為熱,以無頭痛,故名少陰病。
白話文:
這是足少陰腎經的方劑。太陽病證發熱,脈象應該浮,現在卻沉伏;少陰病證脈象沉伏,不應發熱,但現在卻發熱,所以說這是反常的。熱邪在表,應該發汗;脈象沉伏屬於陰證,又應該溫熱。所以用附子溫熱少陰之經,用麻黃散發太陽之寒並發汗,用腎經表藥細辛來協調二者,是發汗劑中的重劑(趙嗣真說:仲景在《太陽篇》中說;患病發熱頭痛,脈象反而沉伏,身體疼痛,應該救助其裡,宜用四逆湯;少陰病,剛得病的時候,反而發熱,脈象沉伏的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;都是發熱脈沉,因為是頭痛,所以屬於太陽病陽證,脈象應浮卻反而不能浮升,這是因為裡已久虛寒,正氣衰弱,而且身體疼痛,所以應該救助其裡,使正氣內強,逼迫邪氣外散,而乾薑、附子也能發汗而散寒;假設裡不虛寒而脈象浮,那麼就純粹屬於太陽麻黃證了。都以脈沉為熱,因為沒有頭痛,所以命名為少陰病。
陰病當無熱。今反熱,寒邪在表,未全傳裡,但皮膚鬱閉發熱,故用麻黃、細辛以發表,熟附子以溫少陰之經,假使寒邪入里,外必無熱,當見吐利厥逆等證,而正屬少陰四逆湯證矣。由此觀之,表邪浮淺,發熱之反猶輕;正氣衰微,脈沉之反為重;此四逆湯不為不重於麻黃附子細辛湯矣。又可見熟附配麻黃,發中有補,生附配乾薑,補中有發,仲景之旨微矣。
白話文:
陰證病症應無熱象。如果此時反發燒,是由於寒邪在皮膚表面,尚未完全傳入體內,只在皮膚腠理鬱閉發熱,因此使用麻黃、細辛發散表邪,同時熟附子溫補少陰經氣。如果寒邪已經入裡,體表一定沒有發熱現象,此時出現嘔吐下利、厥逆等症狀,就屬於正格的少陰四逆湯證了。由此可見,表邪浮淺,發熱現象相對較輕;正氣衰微,脈象沉伏的病症相對較重;因此四逆湯比麻黃附子細辛湯更為嚴重。另外,還可以看出熟附子搭配麻黃,發散中有補益作用,生附子搭配乾薑,補益中有發散作用,仲景的用藥之道微言大義,令人回味深思。
按:傷寒傳入三陰,尚有在經表證,如太陰有桂枝加芍藥湯,少陰有麻黃附子細辛湯,厥陰有當歸四逆湯之類,皆陰經表藥也。又按:少陰雖有反熱而無頭痛,厥陰雖有頭痛而無身熱,且痛不如陽經之甚,若身熱頭痛全者,則屬陽證。《醫貫》曰:有頭痛連腦者,此係少陰傷寒,宜麻黃附子細辛湯,不可不知。
白話文:
註解:傷寒病邪傳入三陰經,還會有在經絡表面的徵象,比如太陰經有桂枝加芍藥湯,少陰經有麻黃附子細辛湯,厥陰經有當歸四逆湯之類的藥方,這些都是陰經表證的藥物。又註解:少陰經雖然有反覆發熱的症狀,但沒有頭痛;厥陰經雖然有頭痛的症狀,但沒有身熱;而且疼痛不如陽經那麼嚴重。如果身熱、頭痛的症狀都很明顯,那麼就屬於陽證。《醫貫》說:有頭痛連腦的,這是少陰傷寒,應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,這一點必須要知道。
喻嘉言曰:仲景太陽經但有桂枝加附子法,並無麻黃加附子法,太陽無脈微惡寒之證,不當用附子,若見脈微惡寒、吐利、煩躁等證,則亡陽已在頃刻,又不當用麻黃矣。又曰:三陰表證,與三陽迥異,三陰必以溫經之藥為表,而少陰尤為緊關,俾外邪出而真陽不出,方合正法。
白話文:
喻嘉言說: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,太陽經只有桂枝加附子湯方,並沒有麻黃加附子湯方。太陽經沒有脈象微弱、惡寒的症狀,不應該使用附子。如果出現脈象微弱、惡寒、嘔吐、腹瀉、煩躁等症狀,則亡陽已在頃刻,不應該使用麻黃。又說:三陰的表證與三陽的表證迥然不同,三陰的表證必須使用溫經的藥物,而少陰尤為緊關,使外邪排出而真陽不出,方合正法。
經又曰:少陰病吐利,手足不逆冷、反發熱者,不死;脈不至者,灸少陰七壯,此又以陽氣為主。少陰吐利,法當厥逆,以無陽也;發熱為陽氣猶存,故不死)。
白話文:
《傷寒論》中說:少陰病患吐瀉,手足不發冷、反而發熱的,不會死;脈搏微弱的,用艾灸少陰穴七壯,這也是以陽氣為主。少陰病的吐瀉,按理應該出現厥逆,那是因為沒有陽氣;發熱是陽氣依舊存在,所以不會死。
本方去細辛,加甘草,名麻黃附子甘草湯(仲景):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,無證者,當微發汗(得之二三日,較初得之為緩;無證,無吐利厥逆里證也;用此湯微發汗以散之,是汗劑之輕者。周揚俊曰:言無里證,則亦有反發熱之表在可知也,二方皆治少陰表證,少陰無發汗之法,汗之必至亡陽,惟此二證用之。《金匱》用本方治少陰水證,少氣、脈沉、虛脹)。
白話文:
此方去掉了細辛,加入甘草,改名為麻黃附子甘草湯(出自《仲景》):治療少陰病得之二、三天,沒有明顯症狀的,應給予微量發汗治療(得之二、三天比剛得病時病情緩和;無症狀,沒有嘔吐腹瀉、厥逆等裡證;用此湯微量發汗以分散病邪,是發汗劑中較輕微的。周揚俊說:說沒有裡證,則也有反發熱的表證可知,兩個方子都治療少陰表證,少陰病沒有發汗的方法,發汗必定會導致陽氣脫虛,只有這兩種證狀可以使用。該方在《金匱》中用於治療少陰水證,少氣、脈絡沉細、虛胖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