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利濕之劑第十二 (7)
利濕之劑第十二 (7)
1. 疏鑿飲子
治遍身水腫,喘呼口渴,大小便秘(上證為濕熱甚而氣尚實也,此為陽水。陽水見陽證,脈必沉數;陰水見陰證,脈必沉遲)。
羌活,秦艽,檳榔,商陸,椒目,大腹皮,茯苓皮,木通,澤瀉,赤小豆各等分。加姜皮煎。
此足太陽、手足太陰藥也。外而一身盡腫,內而口渴便秘,是上下表里俱病也。羌活、秦艽解表疏風,使濕以風勝,邪由汗出,而升之於上;腹皮、苓皮、姜皮辛散淡滲,所以行水於皮膚(以皮行皮);商陸、檳榔、椒目、赤豆去脹攻堅,所以行水於腹裡;木通瀉心肺之水,達於小腸;澤瀉瀉脾腎之水,通於膀胱(二物瀉水,實瀉火也)。
上下內外分消其熱,亦猶神禹疏江鑿河之意也(經曰:腎何以主水,腎者、至陰也,至陰者,盛水也;肺者,太陰也,少陰者,冬脈也,故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積水也。腎何以聚水而生病,腎者,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水聚而從其類也。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,上為喘呼不得臥者。
標本俱病,故肺為喘呼,腎為水腫,肺為逆不得臥。喻嘉言曰:胃為水欲之海,五臟六腑之源。脾不能散胃之水精於肺,而病於中;肺不能通胃之水道於膀胱,而病於上;腎不能司胃之關,時其輸泄,而病於下;以致積水浸淫,無所底止。
王好古曰:水者,脾肺腎三經所主,有五臟、六腑、十二經之部,分上頭面、中四肢、下腰腳,外皮膚、中肌肉、內筋骨,脈有尺寸之殊,浮沉之別,不可輕瀉,當知病在何經何臟,方可用之。
按:水腫有痰阻、食積、血瘀致清不升、濁不降而成者,有濕熱相生、隧道阻塞而成者,有燥熱沖激,秘結不通而成者,證屬有餘;有服寒涼、傷飲食、中氣虛衰而成者,有大病後正氣衰憊而成者,有小便不利、水液妄行、脾莫能制而成者,證屬不足;宜分別治之。然其源多因中氣不足而起。
《醫貫》曰;治腫滿先以脾土為主,宜補中益氣湯、六君子湯,或疑水脹喘滿,而純補之劑不益脹滿乎,曰:肺氣既虛,不可復行其氣;腎水既衰,不可複利其水;純補之劑,初覺不快,過時藥力得行,漸有條理矣。昂按:此即《內經》塞因塞用之義)。
白話文:
疏鑿飲子
本方治療全身水腫、呼吸困難、口渴、大小便不通的症狀。此症屬於濕熱較盛、氣機尚實的陽水,表現為陽證,脈象沉而數。若為陰水,則為陰證,脈象沉而遲。
藥方組成:羌活、秦艽、檳榔、商陸、椒目、大腹皮、茯苓皮、木通、澤瀉、赤小豆等量,加生薑皮煎煮。
此方選用足太陽經與手足太陰經藥物。症狀表現為全身水腫(外在)、口渴便秘(內在),屬於表裡上下皆病。羌活、秦艽解表散風,使濕邪隨風邪從汗液排出而上升;大腹皮、茯苓皮、生薑皮辛溫發散,利水滲濕,使水液從皮膚排出;商陸、檳榔、椒目、赤小豆消腫攻堅,利水消腫;木通利通心肺之水,達於小腸;澤瀉利通脾腎之水,達於膀胱(木通、澤瀉利水同時也清瀉火氣)。
此方從上下內外分消濕熱,如同大禹疏通江河一般。 經書記載:腎主水,因腎為至陰之臟,至陰之臟能藏水;肺為太陰之臟,少陰為冬脈,故肺與腎皆與水液代謝相關,積水皆由此而來。腎聚水生病,是因腎為胃之關,關門不利,則水液聚積。因此,水病在下則見腹腫、胕腫;在上則見呼吸困難,不能平臥。
此症標本兼治,肺氣不利則喘促,腎氣虛弱則水腫,肺氣逆則不能平臥。喻嘉言說:胃為水液之海,是五臟六腑之源。脾失健運,則水精不能輸布於肺,而致內臟病變;肺氣虛弱,則水液不能通達膀胱,而致上焦病變;腎氣不足,則不能調控水液的輸布和排洩,而致下焦病變,導致水液停聚,無處宣洩。
王好古說:水液的代謝,由脾、肺、腎三經主司,涉及五臟六腑、十二經脈,遍及頭面、四肢、腰腳,以及皮膚、肌肉、筋骨等部位,脈象也有浮沉、尺寸的差異,不可輕易使用利水藥物,需根據病位所在,辨證施治。
水腫的病因,有痰阻、食積、血瘀導致清氣不升、濁氣不降的;有濕熱交蒸、經絡阻塞的;有燥熱傷陰、腸胃不通的,這些屬於實證;也有因服用寒涼藥物、飲食不節、中氣虛衰、大病後正氣不足、小便不利、水液妄行、脾氣虛弱等導致的,這些屬於虛證,需分別治療。但其病根多源於中氣不足。
《醫貫》記載:治療水腫,先以脾土為本,宜用補中益氣湯、六君子湯等。有人疑惑,水腫喘滿,單用補益之劑,是否會加重脹滿?答案是:若肺氣已虛,則不可再行其氣;腎水已衰,則不可再利其水;純補之劑,初服時可能感覺不適,但時間久了,藥力發揮,則會逐漸好轉,這符合《內經》的“塞因塞用”之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