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利濕之劑第十二 (8)
利濕之劑第十二 (8)
1. 實脾飲
(嚴氏)
治肢體浮腫,色悴聲短,口中不渴,二便通利(脾胃虛寒,土不能制水,故水妄行而浮腫;以無鬱熱,故口不渴而便不秘;此為陰水。嚴氏曰:治陰水發腫,用此先實脾土)。
白話文:
治療肢體浮腫,臉色憔悴、聲音嘶啞,口中不覺得口渴,大小便通暢。(這是由於脾胃虛寒,土不能控制水,所以水任意流竄而出現浮腫。由於沒有鬱熱,所以口不渴而大便也不便祕。這就是陰水。)嚴氏說:治療陰水導致的腫脹,使用此方先治療脾土虛寒。
白朮(土炒),茯苓,甘草(炙),厚朴(薑炒),大腹皮,草豆蔻,木香,木瓜,附子,黑薑。加薑、棗煎。
白話文:
白朮(炒至土色),茯苓,甘草(炙烤過的),厚朴(用薑炒過的),大腹皮,草豆蔻,木香,木瓜,附子,黑薑。
加入薑和棗子一起煎煮。
此足太陰藥也。脾虛故以白朮、苓、草補之;脾寒故以薑、附、草蔻溫之;脾濕故以大腹、茯苓利之;脾滿故以木香、厚朴導之木香行氣、平肝、實腸,厚朴散滿、行水、平胃。然土之不足,由於木之有餘,木瓜酸溫,能於土中瀉木,兼能行水,與木香同為平肝之品,使木不剋土而肝和,則土能制水而脾實矣。
白話文:
這是足太陰的藥方。脾虛所以用白朮、茯苓、草蔻來補養;脾寒所以用生薑、附子、草蔻來溫暖;脾濕所以用大腹皮、茯苓來利濕;脾滿所以用木香、厚朴來導滯。木香行氣、平肝、實腸,厚朴散滿、行水、平胃。然而脾的不足,是由於肝的太過,木瓜酸溫,能夠在脾中瀉肝,兼能行水,與木香一同平肝,使肝不剋制脾而肝和,那麼脾就能制約水而脾就充實了。
經曰:濕勝則地泥,瀉水正所以實土也(朱丹溪曰:治水腫宜清心火、補脾土,火退則肺氣下降而水道通,脾旺則運化行而清濁分,其清者復回為氣為血為津為液,濁者為汗為溺而分消矣。又曰:水病當以健脾為主,使脾實而氣運,則水自行,宜參苓為君,視所挾證加減。苟徒用利水藥,多致不救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說:濕氣勝了,則地的泥濘增多,瀉水正可以讓土地更加堅實。(朱丹溪說:治療水腫應該清心火、補脾土,火退了,肺氣下降而水道通暢,脾旺盛了,運化功能正常運行而清濁分開,清的成分又回復為氣、血、津、液,濁的成分則成為汗、溺而分別消散出去。又說:水病應以健脾為主,使脾臟健旺而氣運轉,則水自行消散,宜以參苓為君藥,視病情加減用藥。如果只用利水藥,多會導致治療無效。
喻嘉言曰:治水以實脾為先,不但陰水為然。然陰水者,少陰腎中之真陽衰微,不能封閉而氾濫無制耳,方中不用桂而用厚朴、木香,尚有可議耳。按:治水有三法;實土者,守也;泄水者,攻也;兼之發汗,為三治。三治備舉者,廣略以取勝也)。
白話文:
喻嘉言曾說:「治療水腫應以補益脾氣為首要任務,不論是陰水、陽水都適用。不過陰水是少陰腎中的陽氣衰微,無法封閉而氾濫無制,方中不使用肉桂,而使用厚朴、木香,就尚有值得商榷之處。治水有三大原則:一是補益脾土,守而不失;二是疏導水邪,攻而外出;三是兼以發汗,三者並用。三法兼治、廣用方藥,就能夠以多方取勝。」
2. 五皮飲
(《澹寮》)
治水病腫滿,上氣喘急,或腰以下腫(脾虛不能制水,故傳化失常,腎水氾濫,反漬脾土,壅塞經絡,散溢皮膚。半身以上宜汗,半身以下宜利小便)。
白話文:
治療水腫腫脹,上氣喘急,或腰以下腫脹(脾虛不能控制水分,所以傳輸轉化異常,腎水氾濫,反而浸漬脾土,堵塞經絡,散佈於皮膚。半身以上宜流汗,半身以下宜利小便)。
五加皮,地骨皮,茯苓皮,大腹皮,生薑皮。一方五加易陳皮。羅氏:五加易桑白皮,治病後脾肺氣虛而致腫滿。
白話文:
五味子皮、地黃皮、茯苓皮、大腹皮、生薑皮。如果用五味子皮,則改用陳皮。羅氏說:五味子皮改用桑白皮,用以治療因病後脾肺氣虛而造成的肚脹。
此足太陽、太陰藥也。五加祛風勝濕,地骨退熱補虛,生薑辛散助陽水為陰邪,大腹下氣行水,茯苓滲濕健脾。於散瀉之中,猶寓調補之意。皆用皮者,水溢皮膚,以皮行皮也。
麥門冬湯
白話文:
五加皮、地骨皮、生薑、大腹皮、茯苓都是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太陰脾經效用的藥物。五加皮可以祛風勝濕,地骨皮可以退熱、補虛,生薑可以辛散助陽,大腹皮可以下氣行水,茯苓可以滲濕健脾。在敷散利瀉之中,同時也包含了調補的意圖。所有用於這個方子中的藥物都是根皮類,因為水溢流於皮膚,用根皮類藥物來行水就水治水。
治水溢高原,肢體皆腫(經曰: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上焦不治,水溢高原;中焦不治,水停中脘;下焦不治,水蓄膀胱。經曰:三焦病者,腹氣滿,小腹尤堅,不得小便,窘急,溢則水留則為脹。
白話文:
治療三焦水氣泛濫導致肢體腫脹(經典說:三焦是疏通水道和排泄水液的官道,水道由此而出。上焦不通,水液就會蔓延到高原;中焦不通,水液就會停滯在中脘;下焦不通,水液就會蓄積在膀胱。經典說:三焦病的人,腹中氣體充盈,小腹特別堅硬,小便不通暢,窘迫不安,水液溢出就成為腹脹,水液積聚就成為腹水。
下焦少陽經氣,當相火之化,相火有其經無其臟腑,遊行於五者之間,故曰少陽為遊部,其經脈上布膻中、絡心包,下出委陽、絡膀胱,豈非上佐天施,下佐地生,與手厥陰相表裡,以行諸經者乎。故腎經受邪,則下焦之火氣鬱矣,鬱則水精不得四布,而水聚矣,火鬱之久必發,則與衝脈之屬火者同逆而上。
白話文:
下焦少陽經的氣,應該是相火演化而來,相火有經絡而沒有臟腑,遊行於五臟之間,所以說少陽是遊走之部,它的經脈向上佈散到膻中,絡屬心包,向下出委陽,絡屬膀胱,難道不是上面輔助天部施放,下面輔助地部生化,並且與手厥陰經表裡相合,用來運行於各經的嗎?所以腎經受到邪氣,則下焦的火氣鬱積了,鬱積則水精不能四處佈散,而水就積聚了,火鬱積的時間久了必定發作,則與衝脈所屬的火一起逆行而上升。
沖為十二經脈之海,其上者出頏顙,滲諸陽,灌諸精;其下者並少陽,下足,滲三陰,灌諸絡;由是水從火溢,上積於肺而為喘呼不得臥,散於陰絡而為胕腫,隨五臟之虛者,入而聚之,為五臟之脹,皆相火氾濫其水而生病者也。非相火則水不溢而止,為積水。昂按:經曰:諸腹脹大,皆屬於熱。
諸病胕腫,皆屬於火。傳而為水,其是之謂歟。手少陽三焦與足少陽膽均司相火)。
白話文:
沖脈是十二經脈的海洋,它的上端從頭部開始,輸送陽氣的力量,並且滋潤五臟六腑;它的下端與少陽經相連,到達足部,輸送陰氣,並且滋潤經絡。因此,水從火中溢出,積聚在肺部,就會導致喘息、不能平臥,散佈在陰絡中,就會導致腿部腫脹,隨著五臟虛弱的位置,水會進入並積聚在那裡,形成五臟腫脹,都是相火氾濫,水溢出而引起的疾病。如果不是相火的原因,水就不會溢出而停止,就會成為積水。昂按:經書上說:各種腹部脹大,都屬於熱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