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利濕之劑第十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利濕之劑第十二 (9)

1. 麥門冬

(五十枚,姜炒),粳米(五十粒)

此手太陰藥也。吳鶴皋曰:肺非無為也。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;肺熱則失其下降之令,以致水溢高原,淫於皮膚而為水腫。醫罕明乎此,實脾導水,皆不能愈。故用麥冬清肺,開其下降之源;粳米益脾,培乎生金之母;此治病必求其本也。

白話文:

肺是手太陰經的藥物。吳鶴皋說:肺不是無所作為的。食物進入胃中,精氣分佈到全身,上輸於脾,脾氣將精氣散佈,上歸到肺,疏通水液通道,下輸送至膀胱;肺熱,則失去下降的機能,於是水溢出高地,浸潤皮膚而形成水腫。醫生很少有人明白這個道理,只知道實脾利水,卻不能治癒。因此,用麥冬清肺,開通肺的下降源頭;粳米益脾,培補生金之母;這是治病必須求其根本的道理。

或問此證何以辨之,曰肢體皆腫,小腹不急,初起便有喘滿,此其候也。

2. 羌活勝濕湯

(《局方》)

治濕氣在表,頭痛頭重;或腰脊重痛;或一身盡痛,微熱昏倦(濕氣在表,外傷於濕也。濕之為邪,著而不移;著於太陽則頭項腰脊痛,著於太陰則肩背痛,著於陰陽之經則一身盡痛,惟著故痛且重也。濕鬱則為熱,然乃陰邪,故但微熱而昏倦也。肩背,手太陰肺之分野。李東垣曰:頭痛脊強,乃太陽之經氣不行也,此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濕氣在表層,頭痛頭重;或腰脊疼痛劇烈;或全身疼痛,並伴有微熱昏倦(濕氣在表層,是外傷於濕引起的。濕邪為陰邪,侵襲人體時,著而不移;濕邪侵襲太陽經,則頭項、腰脊疼痛;侵襲太陰經,則肩背疼痛;侵襲陰陽經絡,則全身疼痛,由於濕邪著而不移,所以疼痛且加劇。濕邪鬱積則化熱,但濕邪是陰邪,所以只是微熱而昏倦。肩背屬手太陰肺經的循行部位。李東垣說:頭痛脊柱強直,是太陽經經氣運行不暢引起的,用此湯劑治療)。

昂按:此湯雖名勝濕,實傷風頭痛通用之方。)

羌活獨活(一錢),川芎藁本防風甘草(炙,五分),蔓荊子(三分。)如身重,腰中沉沉然,中有寒濕也,加酒洗漢防己附子

白話文:

羌活,獨活(一錢),川芎,藁本,防風,甘草(炙,五分),蔓荊子(三分。)如果全身沉重,腰部感覺沉悶,體內有寒濕,可加酒洗過的漢防己、附子。

此足太陽藥也。經曰:風能勝濕(如物之濕,風吹則干),羌、獨、防、藁、芎、蔓皆風藥也,濕氣在表,六者辛溫升散,又皆解表之藥,使濕從汗出,則諸邪散矣(藁本專治太陽寒濕,荊防善散太陽風濕,二活祛風勝濕、兼通關節,川芎能升厥陰清氣、上治頭痛,甘草助諸藥辛甘發散為陽,氣味甘平,發中有補也)。

白話文:

這是足太陽的藥方。經文說:「風能夠戰勝濕邪(比如器物的濕,被風一吹就乾了),羌活、獨活、荊防、藁本、川芎、蔓荊子都是風藥。」濕邪在體表,這六種藥辛溫升散,又有發散表邪的藥效,使濕邪通過汗液排出,那麼一切邪氣都會消散了。(藁本專治太陽寒濕,荊防善散太陽風濕,二活祛風勝濕、兼通關節,川芎能升厥陰清氣、上治頭痛,甘草助諸藥辛甘發散為陽,氣味甘平,發中有補也)

若水濕在裡,則當用行水滲泄之劑(喻嘉言曰:經曰:濕土甚為熱,表之則易,下之則難,故當變常法而為表散。吳鶴皋曰:脾弱濕傷者,二陳、平胃之類主之;濕盛濡泄者,五苓、六一之類主之;水腫發黃者,五皮、茵陳之類主之。今濕流關節,非前藥所宜矣。無竅不入,惟風為能,故凡關節之病,非風藥不能到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濕氣鬱結在體內,就應該使用能引導和滲泄水濕的藥物。(喻嘉言說:經典記載:潮濕的地面非常炎熱,要從外表治療容易,從體內向下排除比較困難,所以應該改變常規治療方法,採用發汗的方法將濕氣從體外逼出。吳鶴皋說:脾虛濕傷的患者,應該以二陳湯、平胃散之類的藥物為主;濕氣盛行引起洩瀉的患者,應該以五苓散、六一散之類的藥物為主;水腫發黃的患者,應該以五皮散、茵陳蒿之類的藥物為主。而現在的濕氣流入關節,前面提到的那些藥物就不適用了。只有風能無孔不入,所以凡是關節病症,不使用風藥就不能達到治療效果。

《三因》用此湯加柴胡五分,治臥而多驚悸,多魘溲者,邪在少陽、厥陰也。如淋,加澤瀉五分。經曰:肝腎之病同一治,此下焦風寒、三經合病,非風藥行經不可也)。

白話文:

《三因》方將柴胡增加到五分,治療症狀是臥躺時經常驚悸,容易受到驚嚇,夜間多做惡夢,小便困難,病邪在少陽、厥陰。如果伴有淋病,再增加澤瀉五分。經書上說:肝腎的疾病有著相同的治療方法,這個病症是下焦風寒、三條經絡的病症匯集到一起,如果不用風藥治療,病邪就不能肅降。

本方除獨活、蔓荊、川芎、甘草,加升麻蒼朮,名羌活除濕湯:治風濕相搏,一身盡痛。本方除川芎,加黃耆當歸、蒼朮、升麻,名升陽除濕湯:治水疝腫大,陰汗不絕。再加麥芽、神麯、豬苓、澤瀉,除當歸、黃耆,亦名升陽除濕湯東垣:治脾虛瀉痢。

白話文:

本方除了獨活、蔓荊、川芎、甘草,再加入升麻、蒼朮,命名為羌活除濕湯:治療風濕交相攻擊,全身都疼痛。本方除了川芎,加入黃耆、當歸、蒼朮、升麻,命名為升陽除濕湯:治療水疝腫大,陰汗不止。再加入麥芽、神曲、豬苓、澤瀉,去除當歸、黃耆,也命名為升陽除濕湯(出自東垣):治療脾虛瀉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