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利濕之劑第十二 (9)
利濕之劑第十二 (9)
1. 麥門冬
(五十枚,姜炒),粳米(五十粒)
此手太陰藥也。吳鶴皋曰:肺非無為也。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;肺熱則失其下降之令,以致水溢高原,淫於皮膚而為水腫。醫罕明乎此,實脾導水,皆不能愈。故用麥冬清肺,開其下降之源;粳米益脾,培乎生金之母;此治病必求其本也。
或問此證何以辨之,曰肢體皆腫,小腹不急,初起便有喘滿,此其候也。
白話文:
麥門冬:
用五十粒麥門冬(用薑炒過),和五十粒粳米一起服用,這是治療手太陰經的藥方。吳鶴皋說:肺臟並非不做事。食物進入胃裡,經過消化吸收,精氣上輸送到脾臟,脾臟散布精氣,再上輸送到肺臟,肺臟調節水分運行,將水分往下輸送到膀胱;如果肺熱,就會失去下降的功能,導致水分溢出,停留在皮膚表面而形成水腫。很多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,只從脾臟入手利水,因此都治不好。所以要用麥門冬來清肺熱,暢通水分下降的通道;用粳米來益脾,滋養脾臟這個生成金氣的根本;這樣治療疾病才能找到根本原因。
有人問這個病症怎麼辨別,回答說:四肢都腫,小腹不脹,一開始就出現喘息胸悶,這就是它的症狀。
2. 羌活勝濕湯
(《局方》)
治濕氣在表,頭痛頭重;或腰脊重痛;或一身盡痛,微熱昏倦(濕氣在表,外傷於濕也。濕之為邪,著而不移;著於太陽則頭項腰脊痛,著於太陰則肩背痛,著於陰陽之經則一身盡痛,惟著故痛且重也。濕鬱則為熱,然乃陰邪,故但微熱而昏倦也。肩背,手太陰肺之分野。李東垣曰:頭痛脊強,乃太陽之經氣不行也,此湯主之。
昂按:此湯雖名勝濕,實傷風頭痛通用之方。)
羌活,獨活(一錢),川芎,藁本,防風,甘草(炙,五分),蔓荊子(三分。)如身重,腰中沉沉然,中有寒濕也,加酒洗漢防己、附子。
此足太陽藥也。經曰:風能勝濕(如物之濕,風吹則干),羌、獨、防、藁、芎、蔓皆風藥也,濕氣在表,六者辛溫升散,又皆解表之藥,使濕從汗出,則諸邪散矣(藁本專治太陽寒濕,荊防善散太陽風濕,二活祛風勝濕、兼通關節,川芎能升厥陰清氣、上治頭痛,甘草助諸藥辛甘發散為陽,氣味甘平,發中有補也)。
若水濕在裡,則當用行水滲泄之劑(喻嘉言曰:經曰:濕土甚為熱,表之則易,下之則難,故當變常法而為表散。吳鶴皋曰:脾弱濕傷者,二陳、平胃之類主之;濕盛濡泄者,五苓、六一之類主之;水腫發黃者,五皮、茵陳之類主之。今濕流關節,非前藥所宜矣。無竅不入,惟風為能,故凡關節之病,非風藥不能到也。
《三因》用此湯加柴胡五分,治臥而多驚悸,多魘溲者,邪在少陽、厥陰也。如淋,加澤瀉五分。經曰:肝腎之病同一治,此下焦風寒、三經合病,非風藥行經不可也)。
本方除獨活、蔓荊、川芎、甘草,加升麻、蒼朮,名羌活除濕湯:治風濕相搏,一身盡痛。本方除川芎,加黃耆、當歸、蒼朮、升麻,名升陽除濕湯:治水疝腫大,陰汗不絕。再加麥芽、神麯、豬苓、澤瀉,除當歸、黃耆,亦名升陽除濕湯東垣:治脾虛瀉痢。
白話文:
羌活勝濕湯
此方治療表層濕邪導致的頭痛、頭重、腰脊或全身疼痛,伴隨輕微發熱、倦怠等症狀。濕邪為陰邪,黏滯不移,侵犯太陽經則頭痛、項痛、腰脊痛;侵犯太陰經則肩背痛;侵犯陰陽經則全身疼痛。濕邪鬱積化熱,但仍屬陰邪,故僅表現為輕微發熱和倦怠。李東垣認為頭痛、脊強是太陽經氣不通暢所致,此方可治療此症。雖然方名為勝濕湯,但實際上也適用於一般的傷風頭痛。
方中羌活、獨活、川芎、藁本、防風、炙甘草、蔓荊子等藥物,皆屬辛溫解表藥,能使濕邪從汗液排出。藁本專治太陽經寒濕,荊防善於散太陽經風濕,羌活、獨活祛風勝濕、兼通關節,川芎能升提厥陰之清氣、治療頭痛,甘草佐使諸藥發散,並有補益作用。
若濕邪在裡,則需使用利水滲濕的藥物。表邪易治,裡邪難治,故應以表散為主。脾虛濕困者,用二陳湯、平胃散等方;濕盛洩瀉者,用五苓散、六一散等方;水腫黃疸者,用五皮飲、茵陳蒿湯等方。但濕邪流注關節,則非以上諸方所能奏效,唯有風藥才能直達病所。
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中,此方加柴胡治療臥不安、多驚悸、多魘寐、遺尿等少陽、厥陰經病證;若有淋症,則加澤瀉。肝腎病同治,下焦風寒、三經合病,非風藥行經不可。
本方去獨活、蔓荊子、川芎、甘草,加升麻、蒼朮,名為羌活除濕湯,治療風濕痹痛,全身疼痛。本方去川芎,加黃耆、當歸、蒼朮、升麻,名為升陽除濕湯,治療水疝腫大、陰汗不止。再加麥芽、神麴、豬苓、澤瀉,去當歸、黃耆,仍名升陽除濕湯(李東垣方),治療脾虛瀉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