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祛寒之劑第十 (11)

回本書目錄

祛寒之劑第十 (11)

1. 十四味建中湯

治氣血不足,虛損勞脊,短氣嗜臥,欲成勞瘵;及陰證發斑,寒甚脈微(陰證發斑者,或因汗吐下後中氣虛乏,或因欲事損傷腎氣,或因過服涼藥,遂成陰證。寒伏於下,逼其無根失守之火上衝熏肺而發斑點,其色淡紅,隱隱見於肌表,與陽證發斑色紫赤者不同。此胃氣極虛,若服寒藥,立見危殆。

吳鶴皋曰:以參、耆、桂、附而治斑,法之變者也,醫不達權,安足語此)。

黃耆(蜜炙),人參,白朮(土炒),茯苓,甘草(蜜炙),半夏(薑製),當歸(酒洗),白芍(酒炒),熟地,川芎,麥冬,肉蓯蓉,附子,肉桂加薑、棗煎。

此足三陰、陽明氣血藥也。黃耆益衛壯氣,補中首藥;四君補陽,所以益氣(參、朮、苓、草);四物補陰,所以養血(芎、歸、芍、地);陰陽調和,則血氣各安其位矣。半夏和胃健脾,麥冬清心潤肺,蓯蓉補命門相火之不足,桂附引失守之火而歸元,於十全大補之中而有加味,要以強中而戢外也。

本方除茯苓、白朮、麥冬、川芎、熟地、蓯蓉,名八味大建中湯:治同。本方除川芎、熟地、白朮、附子、蓯蓉,加柴胡、細辛、陳皮,名樂令建中湯:治臟腑虛損,身體羸瘦,潮熱自汗,將成勞瘵,大能退虛熱,生氣血(喻嘉言曰:樂令建中湯,柴胡、細辛為君,意在退熱,而陰虛之熱則不可退;十四味建中湯,用桂、附、蓯蓉,意在復陽,而陰虛之陽未必可復;又在用方者之善為裁酌耳。

又曰:二方治臟氣素虛,以之兩建其脾腎之陽,蓋虛勞之病,多本脾腎,故引伸建中之法,乃後人超出之方也)。

白話文:

十四味建中湯

此方治療氣血不足,身體虛弱、腰痠背痛,呼吸短促嗜睡,將要發展成勞瘵(慢性消耗性疾病);以及陰虛發斑的症狀,畏寒怕冷,脈象微弱(陰虛發斑可能是汗液、嘔吐、瀉下之後導致中氣虛弱,或是房事過度損傷腎氣,或是服用過多寒涼藥物所致。寒邪伏於下焦,逼迫體內虛弱的陽氣上衝,熏蒸肺部而導致皮膚出現淡紅色斑點,與陽虛發斑的紫紅色斑點不同。這種情況下胃氣極度虛弱,如果再服用寒涼藥物,立刻就會危及生命。吳鶴皋說:用人參、黃耆、桂枝、附子治療發斑,是變通之法,醫生如果不通曉權衡,怎能談論這個呢?)。

藥方組成:黃耆(蜜炙)、人參、白朮(土炒)、茯苓、甘草(蜜炙)、半夏(薑製)、當歸(酒洗)、白芍(酒炒)、熟地、川芎、麥冬、肉蓯蓉、附子、肉桂,加生薑、大棗煎服。

此方是補益足三陰經和陽明經氣血的藥方。黃耆益氣固表,是補益中焦的首要藥物;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補益陽氣,以益氣;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補益陰血,以養血;陰陽調和,則氣血就能各歸其位。半夏和胃健脾,麥冬滋陰潤肺,肉蓯蓉補益腎陽,桂枝、附子引導虛弱的陽氣歸位。此方是在十全大補湯的基礎上加味,目的在於強健內臟,控制外在症狀。

除去茯苓、白朮、麥冬、川芎、熟地、肉蓯蓉,稱為八味大建中湯,功效相同。除去川芎、熟地、白朮、附子、肉蓯蓉,再加入柴胡、細辛、陳皮,稱為樂令建中湯,用於治療臟腑虛損,身體消瘦,潮熱盜汗,將要發展成勞瘵,能有效退除虛熱,生髮氣血。(喻嘉言說:樂令建中湯用柴胡、細辛為主藥,意在退熱,但陰虛的熱症不宜退;十四味建中湯用桂枝、附子、肉蓯蓉,意在恢復陽氣,但陰虛的陽氣未必需要恢復;用藥需根據患者情況靈活調整)。

又說:這兩個方劑都用於治療臟腑氣虛,分別從兩方面補益脾腎之陽,因為虛勞的病症大多源於脾腎,所以建中湯的運用方法被後人進一步發展完善。

2. 小建中湯

(仲景)

治傷寒陽脈澀,陰脈弦,腹中急痛(邪氣入里,與正相搏,則腹痛;澀者,血不足也;弦者,木剋土也;太陽在表,無腹痛;少陽在半表半裡,有胸脅痛而無腹痛;陽明腹滿急痛者,裡實也,宜下之,大柴胡湯、小承氣湯;三陰下利而腹痛者,裡寒也,宜溫之,四逆湯、附子理中湯;腸鳴泄瀉而痛者,裡虛有寒也,宜小建中湯溫中散寒);傷寒二三日,心悸而煩(悸者,陽氣虛也,煩者,陰血虛也,氣血內虛,與此湯先建其里。

倍芍藥者,酸以斂陰,陰收則陽歸附也;加飴糖者,甘以潤土,土潤則萬物生也;仍不去薑桂,以散邪也);通治虛勞悸衄,裡急腹痛,夢遺失精,四肢痠痛,手足煩熱,咽燥口乾,虛勞黃疸(黃疸,小便利而色白者,是無熱也,不可除熱,當作虛寒治之。喻嘉言曰:虛勞病至於亡血失精,精血枯槁,難為力矣,急宜建其中臟,使飲食增而陰血旺,故但用稼穡作甘之味,生其精血;而酸辛酸苦,在所不用,舍是無良法也)。

桂枝,生薑(三兩),芍藥(六兩),甘草(一兩。炙),大棗(十二枚。)入飴糖一升,微火溶服(嘔家不可用建中,以甜故也。此即桂枝加芍藥湯,但桂有厚薄耳。昂按:此湯以飴糖為君,故不名桂枝芍藥而名建中,今人用建中者,絕不用飴糖,失仲景遺意矣。吳鶴皋曰:桂枝當是桂,桂枝味薄,故用以解表;桂味厚,故用以建里)。

此足太陰、陽明藥也。《準繩》曰:脾居四臟之中,生育榮衛,通行津液,一有不調,則失所育所行矣,必以此湯溫健中臟,故名建中。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故以飴糖為君,甘草為臣。桂枝辛熱,辛,散也潤也,榮衛不足,潤而散之;芍藥酸寒,酸,收也泄也,津液不通,收而行之;故以桂芍為佐。生薑辛溫,大棗甘溫,胃者衛之源,脾者榮之本,《針經》曰:榮出中焦,衛出上焦。

是以衛為陽,益之必以辛;榮為陰,補之必以甘;辛甘結合,脾胃健而榮衛通,故以薑、棗為使(李東垣曰:《傷寒論》云,陽脈澀,陰脈弦,法當腹中急痛。以芍藥之酸,土中瀉木為君;飴糖、炙草甘溫,補脾養胃為臣;水挾木勢,亦來侮土,肉桂大辛熱,佐芍藥以退寒水;薑棗辛甘而溫,發散陽氣,行於經脈皮毛為使。

或謂桂枝湯解表而芍藥少,建中湯溫里而芍藥多,何也,皮膚為近,則制小其服,心腹為遠,則制大其服,所以不同也。昂按:此即表欲其散,里欲其收之義。小建中治腹痛者,以木來剋土,取芍藥為君,土中瀉木也;理中湯治腹痛者,以水來侮土,取乾薑為君,土中瀉水也;平胃散治腹痛自利者,取蒼朮為君,瀉土除濕也。

云岐子曰:建中為補,能補中焦之虛,而不能補上焦下焦之虛;調胃為瀉,能瀉中焦之實,而不能瀉上焦下焦之實也)。

白話文:

小建中湯

此方出自張仲景《傷寒論》,主治因傷寒導致陽脈澀滯、陰脈弦急、腹中急痛的症狀。此種腹痛是邪氣入侵臟腑,與正氣相搏鬥所致;陽脈澀滯代表血氣不足,陰脈弦急則代表肝木克脾土。太陽病在表,不會腹痛;少陽病在半表半裡,會有胸脅痛,而無腹痛;陽明病腹滿急痛則屬裡實,需瀉下治療,例如大柴胡湯、小承氣湯;三陰病下痢腹痛,屬裡寒,需溫中治療,例如四逆湯、附子理中湯;腸鳴泄瀉伴腹痛則屬裡虛寒,需服用小建中湯溫中散寒。

此外,若傷寒二三日,出現心悸煩躁的症狀(心悸代表陽氣虛,煩躁代表陰血虛),也可用小建中湯先調養臟腑。方中芍藥用量加倍,因其酸味能斂陰,陰氣收斂則陽氣歸附;加入飴糖,因其甘味能滋潤脾土,脾土滋潤則萬物生長。方中仍保留薑、桂,用以散除邪氣。

小建中湯亦可治療虛勞、心悸、鼻衄、裡急腹痛、夢遺、遺精、四肢酸痛、手足煩熱、咽乾口燥等症狀,甚至虛勞黃疸(黃疸伴小便清白者,屬虛寒,而非實熱,不可用瀉熱法)。 虛勞病嚴重時,會導致精血枯竭,此時更需服用小建中湯,以滋補精血。

方中使用桂枝、生薑、芍藥、炙甘草、大棗及飴糖。飴糖需用文火溶化服用,嘔吐者不宜服用,因其味甜。此方與桂枝加芍藥湯相似,僅桂枝用量有差異。古人認為此方以飴糖為主藥,故名為建中湯,而非桂枝芍藥湯。現代人使用小建中湯,多已不加飴糖,已失其古意。

此方為足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藥物。脾臟居於四臟之中,主運化水谷精微,運行氣血津液,若脾失調,則氣血津液運行失常,需用此湯溫補脾胃。脾喜緩和,宜食甘味,故用飴糖為主藥,甘草為佐藥。桂枝辛熱,能溫通氣血;芍藥酸寒,能斂陰止痛;生薑辛溫,大棗甘溫,能溫補脾胃。辛甘結合,能使脾胃健運,氣血通暢。

李東垣認為,此方中芍藥酸味能瀉肝木,飴糖、炙甘草甘溫能補脾胃;桂枝辛熱能溫散寒邪;薑棗辛甘溫能溫陽利氣。

有人認為桂枝湯解表芍藥用量少,小建中湯溫裡芍藥用量多,這是因為皮膚在表,用藥量少;心腹在裡,用藥量多。小建中湯治療腹痛,是因肝木克脾土,故用芍藥瀉肝木;理中湯治療腹痛,是因脾受寒水侵襲,故用乾薑溫中;平胃散治療腹痛洩瀉,是因脾濕,故用蒼朮燥濕。

建中湯能補中焦之虛,但不能補益上焦、下焦;調胃承氣湯能瀉中焦之實,但不能瀉上焦、下焦之實。

加黃耆半兩的小建中湯,名為黃耆建中湯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主治虛勞諸不足。黃耆補氣生血,與甘草合用,能大補氣血。古人認為,甘味能補益脾胃,而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黃耆補血作用勝過當歸。 黃耆建中湯亦可治療傷寒汗後身痛、表虛惡寒、脈遲弱等症狀。此症狀為汗出過多耗損陰氣,血少不能濡養筋骨所致,用黃耆甘草補中氣,芍藥收斂陰氣,桂枝溫通表裡,使中氣充足,則身痛自汗皆可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