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祛寒之劑第十 (12)
祛寒之劑第十 (12)
1. 小建中湯
本方加黃耆兩半,名黃耆建中湯(《金匱》):治虛勞諸不足(《準繩》曰:血不足而用黃耆。黃耆味甘,加以甘草,大能生血,此仲景之妙法。蓋稼穡作甘,甘能補胃,胃為氣血之海,氣血所從生也。經曰:無陽則陰無以生,以甘益胃而生血,旨哉!今人但知參耆為氣藥,故特表而出之。
昂按:補血湯黃耆五倍於當歸,而云補血,即此義);亦治傷寒汗後身痛,表虛惡寒,脈遲弱者(身痛乃六經俱有之證,有表、有里、有寒、有熱、有風、有濕。陽證身痛,但拘急、身不能轉側;陰寒身痛,體勢沉重,宛如被杖,以此別之。
此證因過汗耗損陰氣,血少不能營養筋骨,故痛;陽虛故脈遲;汗後故脈弱;用黃耆、甘草之甘以補中氣,芍藥之酸以收陰氣,桂枝辛熱,外以益衛而實表,內以和榮而補虛,使中氣建立,則能生育榮衛,通行津液,表不虛而身痛自汗皆止,虛勞不足可愈矣)。
白話文:
小建中湯
此方加倍黃耆,稱為黃耆建中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主治虛勞、各種不足的症狀(《醫學心悟》說:血不足時用黃耆。黃耆味甘,加上甘草,非常能夠生血,這是張仲景的妙法。因為農作物收穫後是甜的,甜味能滋補脾胃,脾胃是氣血的根本,氣血由此而生。經書上說:沒有陽氣,陰氣就無法產生,用甘味滋補脾胃來生血,真是精妙!現在很多人只知道人參和黃耆是補氣的藥物,所以特別說明一下。
按語:補血的藥方中,黃耆的用量是當歸的五倍,稱它能補血,就是這個道理);也治療傷寒汗出後身體疼痛、表虛惡寒、脈象遲緩微弱的症狀(身體疼痛是六經病都可能有的症狀,有表證、有裡證、有寒證、有熱證、有風證、有濕證。陽證引起的身痛,只是感覺肌肉拘緊、身體不能翻身;陰寒引起的身痛,則感覺身體沉重,好像被打了一樣,以此區別。
這種症狀是因為出汗過多損耗了陰氣,血少不能滋養筋骨,所以疼痛;陽虛所以脈象遲緩;出汗後所以脈象微弱;使用黃耆、甘草的甘味來補益中氣,白芍藥的酸味來收斂陰氣,桂枝辛溫,外可益衛固表,內可溫煦營血,補益虛損,使中氣充足,就能夠生髮榮衛之氣,通利津液,表證不再虛弱,身體疼痛和自汗都能停止,虛勞不足的症狀也能痊癒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