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瀉火之劑第十四 (1)
瀉火之劑第十四 (1)
1. 瀉火之劑第十四
火者,氣之不得其平者也。五臟六腑,各得其平,則榮衛沖和,經脈調暢,何火之有;一失其常度,則沖射搏擊而為火矣。故丹溪曰:氣有餘便是火也。有本經自病者,如忿怒生肝火,勞倦生脾火之類是也;有五行相剋者,如心火太盛,必克肺金,肝火太盛,必克脾土之類是也;有臟腑相移者,如肝移熱於膽,則口苦,心移熱於小腸,則淋閟之類是也;又有他經相移者,有數經合病者。
相火起於肝腎,虛火由於勞損,實火生於亢害,燥火本乎血虛,濕火因於濕熱,鬱火出於遏抑;又有無名之火,無經絡可尋,無脈證可辨,致有暴病、暴死者。諸病之中,火病為多,不可以不加察也。
有以瀉為瀉者,大黃、芒硝、連、桅、柏之類是也;有以散為瀉者,羌、防、柴、葛升陽散火之類是也;有以滋為瀉者,地黃、天冬、玄參、知母之類,壯水之主、以制陽氣是也;有以補為瀉者,參、耆、甘草瀉火之聖藥是也。
白話文:
火是氣機失衡的表現。五臟六腑功能正常,氣血運行和順,則不會出現火症;一旦失去平衡,就會衝擊搏擊而化為火。所以丹溪先生說:氣盛則為火。有些火是臟腑本身的病變引起的,例如憤怒導致肝火旺盛,勞累導致脾火旺盛等等;有些是五行相剋造成的,例如心火過盛就會克制肺金,肝火過盛就會克制脾土等等;有些是臟腑之間的熱邪傳移,例如肝火移熱於膽,就會口苦;心火移熱於小腸,就會出現尿頻、排尿困難等等;還有些是經絡之間互相傳移,或多種經絡同時生病。
相火源於肝腎,虛火由於過度勞損,實火源於氣機亢盛,燥火源於血虛,濕火源於濕熱,鬱火源於氣機鬱結;還有一些原因不明的火症,沒有特定的經絡可循,也沒有特定的脈象可辨,常常導致暴病猝死。各種疾病中,火症最為常見,不可不仔細觀察。
瀉火的藥物,有直接瀉火的,例如大黃、芒硝、連翹、桅子、柏子等;有散火瀉火的,例如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葛根等能升陽散火;有滋陰瀉火的,例如地黃、天冬、玄參、知母等,這些藥物滋養陰液,抑制陽氣;也有以補瀉火的,例如人參、黃耆、甘草等,這些是瀉火的良藥。
2. 黃連解毒湯
(相傳此方為太倉公火劑,而崔氏治劉護軍,又云其自制者)
治一切火熱,表裡俱盛,狂躁煩心,口燥咽乾,大熱乾嘔,錯語不眠,吐血衄血,熱甚發斑(毒,即火邪也。邪入於陽則狂,心為熱所擾則煩,躁則煩之甚也;口燥咽乾,火盛津枯也;乾嘔,熱毒上逆也;錯語,熱昏其神也;不眠,陰未得復也;傷寒吐衄血者,當汗不汗,蘊熱逼血上行也;發斑,熱毒入胃也。
崔尚書曰:胃有燥糞,令人錯語,邪熱盛亦令人錯語;若秘而錯語者,宜承氣湯;通而錯語者,宜黃連解毒湯。)
黃連,黃芩,黃柏,梔子,等分。
此手足陽明、手少陽藥也。三焦積熱,邪火妄行,故用黃芩瀉肺火於上焦,黃連瀉脾火於中焦(王海藏曰:黃連瀉心,實瀉脾也,子能令母實,實則瀉其子,)黃柏瀉腎火於下焦,梔子通瀉三焦之火從膀胱出。蓋陽盛則陰衰,火盛則水衰,故用大苦大寒之藥,抑陽而扶陰,瀉其亢甚之火,而救其欲絕之水也。
然非實熱,不可輕投(劉河間曰:傷寒表熱極甚,身痛、頭疼不可忍,或眩或嘔,里有微熱,不可發汗吐下,擬以小柴胡、天水、涼膈之類和解,恐不能退其熱勢之甚;或大下後再三下後,熱勢尚甚,本氣損虛,而脈不能實,擬更下之,恐脫而立死,不下亦熱極而死;或濕熱內蘊,小便赤澀,大便溏泄,頻並少而急痛者,必欲作利也,並宜黃連解毒湯。)
本方去梔子,名柏皮湯:治三焦實熱。用粥丸,名三補丸:治三焦有火,嗌燥喉干,二便閉結;及濕痰夜熱(經曰:壯火食氣,少火生氣。故少火宜升,壯火宜降。今以黃芩瀉上,黃連瀉中,黃柏瀉下,則壯火降而少火升,氣得生而血得養,三焦皆受益矣。)本方去芩、連,加甘草,名梔子柏皮湯(仲景:)治傷寒發黃身熱(發黃,胃有瘀熱,宜下之。發熱,為熱未作實。
蓋寒濕之證,難於得熱,熱則勢外出而不內入矣,故不必發汗、利小便,用梔子清肌表,黃柏瀉膀胱以和解之。按:傷寒發黃,有在太陽膀胱者,與陽明瘀熱在胃者不同,故仲景亦有不可下,當於寒濕中求之之說;若瘀熱在裡,亦有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發汗利水之劑者,方見《傷寒論》。
)本方去黃柏、梔子,加酒浸大黃,名三黃瀉心湯《金匱》:治心下痞熱,心氣不足,吐血衄血。大黃用酒蒸曬九次,蜜丸,名三黃丸:治三焦積熱,頭項腫痛,目赤口瘡,心膈煩躁,大便秘結,小便赤澀,及消渴羸瘦(消渴羸瘦,由於火炎水乾。
或問:心氣不足而吐衄,何以不補心而反瀉心?丹溪曰:少陰不足,亢陽無輔,致陰血妄行,故用大黃瀉其亢害之火;又心本不足,肺肝各受火邪而病作,故用黃芩救肺、黃連救肝,肺者陰之主,肝者心之母、血之舍也,肺肝火退,則血歸經而自安矣。寇宗奭曰:以苦瀉其熱,就以苦補其心,蓋一舉而兩得之。
吳鶴皋曰:治病必求其本。陽毒上攻出血,則熱為本,血為標;能去其熱,則血不治而自歸經矣。李士材曰:古人用大黃治虛勞吐血,意甚深微,蓋濁陰不降,則清陽不化,瘀血不化,則新血不生也。昂按:此乃傷寒外感移熱而吐衄,故用三黃寒瀉之劑;若虛寒內傷吐衄而誤服此,則殺人矣。
楊仁齋曰:血遇熱則宣流,故止血多用涼藥;然亦有氣虛挾寒,營氣虛散,血亦錯行,所謂陽虛陰必走是已;法當溫中,使血自歸經,宜理中湯加木香、七氣湯加川芎、或甘草乾薑湯,甚效。)本方加石膏、淡豉、麻黃,名三黃石膏湯(別見表裡門。)本方水丸,名三黃金花丸;治中外諸熱,寢汗咬牙,夢語驚悸,吐衄淋秘,勞嗽骨蒸。
本方加大黃,名梔子金花丸;去梔子,加大黃,名大金花丸:治略同。
白話文:
黃連解毒湯
相傳此方為太倉公所創,崔氏也曾用此方治療劉護軍,並稱此方為其自創。
此方治療一切因火熱導致的疾病,包括表裡俱盛、狂躁煩悶、口乾舌燥、乾嘔、言語錯亂、失眠、吐血、鼻出血,以及熱毒嚴重到出現斑疹等症狀。 (毒即火邪,火邪入陽則狂躁,心受熱擾則煩悶,口乾舌燥是因為火盛津液耗竭,乾嘔是熱毒上逆,言語錯亂是熱邪迷亂心神,失眠是陰氣未復,傷寒導致的吐血鼻出血是因為該發汗卻未發汗,體內蘊積的熱邪逼迫血液上行,出現斑疹則是熱毒侵入胃部。)
崔尚書說:胃中燥熱積糞會導致言語錯亂,邪熱盛也會導致言語錯亂;如果便秘並伴隨言語錯亂,應使用承氣湯;如果大便通暢卻仍言語錯亂,則應使用黃連解毒湯。
藥物組成: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,等量。
此方為手足陽明經和手少陽經的藥物。三焦積熱,邪火妄行,因此使用黃芩清泄肺火(上焦),黃連清泄脾火(中焦)(王海藏說:黃連瀉心火,實際上是瀉脾火,子能令母實,實則瀉其子),黃柏清泄腎火(下焦),梔子則通利三焦之火,並從膀胱排出。 因為陽盛則陰衰,火盛則水衰,所以使用苦寒之藥,抑制陽氣,扶助陰氣,瀉去亢盛的火邪,以拯救將要枯竭的津液。
但若非實熱之症,不可輕易使用。(劉河間說:傷寒表熱極盛,身痛、頭痛難忍,或眩暈或嘔吐,裡有微熱,不可發汗或下瀉,應考慮使用小柴胡湯、天水湯、涼膈散等方劑和解,以免難以退熱;或大下之後熱勢仍然很盛,本氣受損虛弱,脈象虛弱,再行下瀉則可能危及性命;或濕熱內蘊,小便赤澀,大便溏瀉,頻數而急痛,則需要利濕,這些情況都可能需要黃連解毒湯。)
本方去梔子,名為柏皮湯,主治三焦實熱。製成粥丸,名為三補丸,主治三焦有火,咽喉乾燥,大小便不通,以及濕痰、夜熱等症。(經書記載:強盛之火耗損元氣,微弱之火則生生不息。因此,微弱之火宜升,強盛之火宜降。本方用黃芩瀉上焦之火,黃連瀉中焦之火,黃柏瀉下焦之火,則強盛之火下降,微弱之火上升,元氣得以生發,血液得以滋養,三焦皆受益。)
本方去黃芩、黃連,加甘草,名為梔子柏皮湯(張仲景方),主治傷寒引起發黃、身熱。(發黃是胃中有瘀熱,宜瀉下;發熱是因為熱邪尚未成實證。)
寒濕證不易得熱,得熱則邪氣外泄而不內入,故不必發汗、利尿,用梔子清解肌表,黃柏瀉膀胱之火以和解寒濕。 需要注意的是,傷寒引起的發黃,有的是太陽膀胱經受邪,與陽明經瘀熱在胃者不同,故仲景也提到有些情況不宜瀉下,而應從寒濕方面治療;若瘀熱在裡,也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發汗利水,詳見《傷寒論》。
本方去黃柏、梔子,加酒浸大黃,名為三黃瀉心湯(《金匱要略》),主治心下痞滿、心熱、心氣不足、吐血、鼻出血。大黃用酒蒸曬九次,製成蜜丸,名為三黃丸,主治三焦積熱、頭項腫痛、目赤口瘡、心煩胸悶、大便秘結、小便赤澀以及消渴、消瘦等症。(消渴消瘦,是由於火熱傷陰,津液虧損。)
有人會問:心氣不足而吐血鼻出血,為何不用補心藥,反而瀉心?朱丹溪說:少陰不足,陽氣亢盛無陰氣制約,導致陰血妄行,故用大黃瀉去亢盛的火邪;而且心氣不足,肺肝也受到火邪而生病,故用黃芩救肺,黃連救肝,肺為陰中之主,肝為心之母、血之庫,肺肝之火退,則血液歸經而自安。寇宗奭說:用苦寒之藥瀉去熱邪,同時也用苦寒之藥滋補心氣,一舉兩得。
吳鶴皋說:治病必須求其根本。陽毒上攻出血,熱邪為本,出血為標;能去其熱,則血液自然歸經。李士材說:古人用大黃治療虛勞吐血,用意很深奧,因為濁陰不降,則清陽不化,瘀血不化,則新血不生。按:這是傷寒外感導致移熱而吐血鼻出血,故用三黃瀉心湯寒瀉之法;若因虛寒內傷而吐血鼻出血,誤服此方,則會危及性命。
楊仁齋說:血液遇熱則運行加快,因此止血多用涼藥;但也有氣虛夾寒,營氣虛弱散亂,血液錯行,所謂「陽虛則陰必走」;此時應溫補中焦,使血液歸經,宜用理中湯加木香、七氣湯加川芎,或甘草乾薑湯,療效甚佳。
本方加石膏、淡豆豉、麻黃,名為三黃石膏湯(詳見表裡篇)。本方製成水丸,名為三黃金花丸,主治內外諸熱、盜汗、咬牙、夢話、驚悸、吐血、鼻出血、尿閉、便秘、勞嗽、骨蒸等。
本方加大黃,名為梔子金花丸;去梔子,加大黃,名為大金花丸,主治大致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