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瀉火之劑第十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瀉火之劑第十四 (1)

1. 瀉火之劑第十四

火者,氣之不得其平者也。五臟六腑,各得其平,則榮衛沖和,經脈調暢,何火之有;一失其常度,則沖射搏擊而為火矣。故丹溪曰:氣有餘便是火也。有本經自病者,如忿怒生肝火,勞倦生脾火之類是也;有五行相剋者,如心火太盛,必克肺金,肝火太盛,必克脾土之類是也;有臟腑相移者,如肝移熱於膽,則口苦,心移熱於小腸,則淋閟之類是也;又有他經相移者,有數經合病者。

白話文:

火熱是氣候失去平衡的結果。五臟六腑各有其平衡的狀態,那麼榮衛流通和諧,經脈運行通暢,哪裏會有火熱產生呢?一旦失去正常的平衡,就會相互衝擊碰撞而導致火熱。因此,丹溪說:氣有餘就會導致火熱。有些火熱是經絡本身生病引起的,例如憤怒生肝火,勞倦生脾火之類;有些是五行相剋引起的,例如心火太盛,必定會剋制肺金,肝火太盛,必定會剋制脾土之類;有些是臟腑之間相互影響引起的,例如肝臟把熱移到膽囊,則會出現口苦,心臟把熱移到小腸,則會出現小便不利之類;另外還有其他經絡之間相互影響引起的,甚至有幾個經絡同時患病的。

相火起於肝腎,虛火由於勞損,實火生於亢害,燥火本乎血虛,濕火因於濕熱,鬱火出於遏抑;又有無名之火,無經絡可尋,無脈證可辨,致有暴病、暴死者。諸病之中,火病為多,不可以不加察也。

白話文:

相火起源於肝和腎,虛火是由於勞累損傷引起的,實火是因過度損害而產生的,燥火是因血虛而引起的,濕火是因為濕熱而產生的,鬱火是因抑鬱而產生的;還有無名之火,沒有經絡可循,沒有脈象證據可以辨別,導致有暴病和暴死的人。在各種疾病中,火病是最多的,不可以不加以觀察。

有以瀉為瀉者,大黃芒硝、連、桅、柏之類是也;有以散為瀉者,羌、防、柴、葛升陽散火之類是也;有以滋為瀉者,地黃、天冬玄參知母之類,壯水之主、以制陽氣是也;有以補為瀉者,參、耆、甘草瀉火之聖藥是也。

白話文:

  • 瀉法:

  • 大黃、芒硝、連翹、桅子、柏子等藥物具有瀉下的作用。

  • 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葛根升陽散火,具有瀉下的作用。

  • 地黃、天冬、玄參、知母等藥物滋陰壯水,以抑制陽氣,具有瀉下的作用。

  • 人參、黃耆、甘草等藥物補益氣血,瀉火,具有瀉下的作用。

2. 黃連解毒湯

(相傳此方為太倉公火劑,而崔氏治劉護軍,又云其自制者)

治一切火熱,表裡俱盛,狂躁煩心,口燥咽乾,大熱乾嘔,錯語不眠,吐血衄血,熱甚發斑(毒,即火邪也。邪入於陽則狂,心為熱所擾則煩,躁則煩之甚也;口燥咽乾,火盛津枯也;乾嘔,熱毒上逆也;錯語,熱昏其神也;不眠,陰未得復也;傷寒吐衄血者,當汗不汗,蘊熱逼血上行也;發斑,熱毒入胃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一切內外皆盛的火熱病症,症狀為狂躁煩躁的心靈、口乾舌燥、大熱乾嘔、錯亂且失眠、吐血和流鼻血,熱盛發斑疹(所謂毒,即是火邪。邪氣進入陽性部位則發狂,心火熾盛則煩躁,煩躁過甚則發狂;口乾舌燥,是火盛津液枯竭所致;乾嘔,是熱毒上逆所致;錯亂,是熱邪昏亂精神所致;失眠,是陰氣無法恢復所致;得了傷寒而吐血衄血者,應當發汗卻沒有發汗,蘊熱迫血向上運行所致;發斑疹,是熱毒進入胃臟所致。)

崔尚書曰:胃有燥糞,令人錯語,邪熱盛亦令人錯語;若秘而錯語者,宜承氣湯;通而錯語者,宜黃連解毒湯。)

白話文:

崔尚書說:胃裡有燥熱的糞便,會讓人胡言亂語;邪熱盛行也會讓人胡言亂語。如果大便不通暢,同時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,應該服用承氣湯;如果大便通暢,同時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,應該服用黃連解毒湯。

黃連黃芩黃柏梔子,等分。

白話文:

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,各等份。

此手足陽明、手少陽藥也。三焦積熱,邪火妄行,故用黃芩瀉肺火於上焦,黃連瀉脾火於中焦(王海藏曰:黃連瀉心,實瀉脾也,子能令母實,實則瀉其子,)黃柏瀉腎火於下焦,梔子通瀉三焦之火從膀胱出。蓋陽盛則陰衰,火盛則水衰,故用大苦大寒之藥,抑陽而扶陰,瀉其亢甚之火,而救其欲絕之水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、少陽經有熱證時,應該用的藥物。三焦積熱,邪火妄行,所以用黃芩瀉肺火於上焦,用黃連瀉脾火於中焦,黃連能瀉心火,而心火實則瀉脾火,子臟能令母臟(脾)實,實則瀉其子(心),黃柏瀉腎火於下焦,梔子通瀉三焦之火從膀胱出。由於陽盛則陰衰,火盛則水衰,所以用大苦大寒之藥,抑陽而扶陰,瀉其亢盛之火,而救其欲絕之水。

然非實熱,不可輕投(劉河間曰:傷寒表熱極甚,身痛、頭疼不可忍,或眩或嘔,里有微熱,不可發汗吐下,擬以小柴胡、天水、涼膈之類和解,恐不能退其熱勢之甚;或大下後再三下後,熱勢尚甚,本氣損虛,而脈不能實,擬更下之,恐脫而立死,不下亦熱極而死;或濕熱內蘊,小便赤澀,大便溏泄,頻並少而急痛者,必欲作利也,並宜黃連解毒湯。)

白話文:

但如果不是真正熱症,不可輕易投以寒涼藥物。(劉河間說:傷寒表熱極盛,身體疼痛、頭痛難忍,或頭暈或嘔吐,裡邊有微熱,不可發汗或吐下,擬用小柴胡、天水、涼膈等類和解藥,恐怕不能退除他過盛的熱勢;或大下後再三下後,熱勢仍然很盛,本氣虛弱,而脈搏不能充實,擬再次下之,恐怕虛脫而立即死亡,不下也還是熱極而死;或濕熱內蘊,小便赤澀,大便溏泄,小便和大小便頻仍而量少,急迫疼痛,必然想要瀉利,都應該用黃連解毒湯。)

本方去梔子,名柏皮湯:治三焦實熱。用粥丸,名三補丸:治三焦有火,嗌燥喉干,二便閉結;及濕痰夜熱(經曰:壯火食氣,少火生氣。故少火宜升,壯火宜降。今以黃芩瀉上,黃連瀉中,黃柏瀉下,則壯火降而少火升,氣得生而血得養,三焦皆受益矣。)本方去芩、連,加甘草,名梔子柏皮湯(仲景:)治傷寒發黃身熱(發黃,胃有瘀熱,宜下之。發熱,為熱未作實。

白話文:

去除梔子的方劑,名為柏皮湯:用於治療三焦實熱。製成粥丸,名為三補丸:用於治療三焦有火,咽喉燥熱,排便排尿困難;以及濕痰引起的夜間發熱。(經典上說:旺盛的火傷及正氣,虛弱的火生發正氣。因此,虛弱的火應該升發,旺盛的火應該下降。現在用黃芩瀉上焦,黃連瀉中焦,黃柏瀉下焦,那麼旺盛的火就會下降,虛弱的火就會升發,正氣就能生發,血氣就能得到滋養,三焦都會受益。)該方去黃芩、黃連,加入甘草,名為梔子柏皮湯(仲景方):用於治療傷寒發黃身熱(發黃,是因為胃中有瘀熱,應當瀉下。發熱,是因為熱邪還沒有形成實熱。)

蓋寒濕之證,難於得熱,熱則勢外出而不內入矣,故不必發汗、利小便,用梔子清肌表,黃柏瀉膀胱以和解之。按:傷寒發黃,有在太陽膀胱者,與陽明瘀熱在胃者不同,故仲景亦有不可下,當於寒濕中求之之說;若瘀熱在裡,亦有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發汗利水之劑者,方見《傷寒論》。

白話文:

寒濕證,難以得到熱氣,熱氣則勢必向外發散而不向內進入,所以不必發汗、利小便,服用梔子清熱瀉火,服用黃柏瀉膀胱以和解寒濕。記住:傷寒發黃,有發生在太陽膀胱的,與陽明瘀熱在胃部的不同,所以仲景也有不可攻下,應從寒濕中求治的說法;如果瘀熱在體內,也有用麻黃、連翹、赤小豆湯發汗利水的治法,詳細方法請參閱《傷寒論》。

)本方去黃柏、梔子,加酒浸大黃,名三黃瀉心湯《金匱》:治心下痞熱,心氣不足,吐血衄血。大黃用酒蒸曬九次,蜜丸,名三黃丸:治三焦積熱,頭項腫痛,目赤口瘡,心膈煩躁,大便秘結,小便赤澀,及消渴羸瘦(消渴羸瘦,由於火炎水乾。

白話文:

本方去黃柏、梔子,加入以酒浸泡過的大黃,稱為「三黃瀉心湯」,出自於《金匱要略》。治療心下痞熱、心氣不足,導致的吐血、鼻血。大黃用酒蒸曬九次,做成蜜丸,稱為「三黃丸」:治療三焦積熱,頭頸腫脹,雙眼發紅、口腔潰爛,心膈煩躁,大便乾燥、小便赤澀,以及因陰虛火炎、津液不足所造成的身材消瘦。

或問:心氣不足而吐衄,何以不補心而反瀉心?丹溪曰:少陰不足,亢陽無輔,致陰血妄行,故用大黃瀉其亢害之火;又心本不足,肺肝各受火邪而病作,故用黃芩救肺、黃連救肝,肺者陰之主,肝者心之母、血之舍也,肺肝火退,則血歸經而自安矣。寇宗奭曰:以苦瀉其熱,就以苦補其心,蓋一舉而兩得之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心氣不足而吐血、衄血,為什麼不補心而反而瀉心?丹溪說:少陰不足,亢陽無輔,導致陰血妄行,所以用大黃瀉其亢害之火; 又心本不足,肺肝各受火邪而病作,所以用黃芩救肺、黃連救肝,肺是陰之主,肝是心的母親、血的住所,肺肝火退,則血歸經而自安。寇宗奭說:用苦藥瀉其熱,就用苦藥補其心,蓋一舉而兩得。

吳鶴皋曰:治病必求其本。陽毒上攻出血,則熱為本,血為標;能去其熱,則血不治而自歸經矣。李士材曰:古人用大黃治虛勞吐血,意甚深微,蓋濁陰不降,則清陽不化,瘀血不化,則新血不生也。昂按:此乃傷寒外感移熱而吐衄,故用三黃寒瀉之劑;若虛寒內傷吐衄而誤服此,則殺人矣。

白話文:

吳鶴皋說:治療疾病必須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。陽毒侵犯上部導致出血,那麼熱毒就是根源,出血就是症狀;能夠消除熱毒,出血自然就會停止,血液會自行歸復經絡。李士材說:古人用大黃來治療虛勞所引起的吐血,其用意很深奧微妙。濁陰不降,則清陽不化,瘀血不化,則新血不生。我認為:這是因為傷寒外感導致熱邪移位而引起的吐衄,所以才使用三黃這一寒瀉藥劑;如果虛寒內傷所引起的吐衄而誤服此藥,那麼就會危及生命。

楊仁齋曰:血遇熱則宣流,故止血多用涼藥;然亦有氣虛挾寒,營氣虛散,血亦錯行,所謂陽虛陰必走是已;法當溫中,使血自歸經,宜理中湯木香七氣湯川芎、或甘草乾薑湯,甚效。)本方加石膏、淡豉、麻黃,名三黃石膏湯(別見表裡門。)本方水丸,名三黃金花丸;治中外諸熱,寢汗咬牙,夢語驚悸,吐衄淋秘,勞嗽骨蒸。

白話文:

楊仁齋說:血液遇熱就會流散,所以用於止血的藥物大多都是屬於性涼的;但有些情況下,身體出現氣虛、受寒、營氣虛散,血氣運行失常,就叫做「陽氣虛、陰氣就會出現流散」;這時應該用溫補身體中心臟氣的方式,讓血液自行回到經脈內,適合使用的藥方是「理中湯」加上木香、「七氣湯」加上川芎,或是「甘草乾薑湯」,效果非常好。在這個藥方中加入石膏、淡豉、麻黃,則稱為「三黃石膏湯」(詳細用法請參閱「表裡門」的說明。)這個藥方的水丸,稱為「三金黃金花丸」;可以治療體內、體外的各種熱症,例如盜汗、咬牙、說夢話、驚悸、吐血、排尿困難、勞累引起的咳嗽、骨蒸(指虛火上升,灼傷骨髓,見發低熱及骨痛)等症狀。

本方加大黃,名梔子金花丸;去梔子,加大黃,名大金花丸:治略同。

白話文:

本方添加了大黃,稱為梔子金花丸;去除梔子,添加大黃,稱為大金花丸:治療方法基本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