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方集解》~ 利濕之劑第十二 (10)
利濕之劑第十二 (10)
1. 中滿分消丸
(東垣)
治中滿鼓脹,氣脹,水脹,熱脹(諸病有聲,鼓之如鼓,為鼓脹。氣不通利為氣脹,血不通利為血脹,但氣分心下堅大而病發於上,血分血結胞門而病發於下;氣血不通,則水亦不通而尿少;尿少則水積而為水脹;濕熱相生,則為熱脹。《金匱》曰:病有血分水分何也,師曰:經水前斷,後病水,名曰血分,此為難治;先病水,後經水斷,名曰水分,此病易治。水去,其經當自下。
水分即氣分)。
厚朴(炒,一兩),枳實(炒),黃連(炒),黃芩,半夏(薑製,五錢),陳皮,知母(炒,四錢),澤瀉(三錢),茯苓,砂仁,乾薑(二錢),薑黃,人參,白朮(炒),甘草(炙),豬苓(一錢。)蒸餅丸。焙熱服(寒因熱用。東垣立中滿分消丸治熱脹,分消湯治寒脹,二者詳而用之)。
此足太陰、陽明藥也。厚朴、枳實行氣而散滿二藥兼能破宿血,黃連、黃芩瀉熱而消痞,薑黃、砂仁暖胃而快脾,乾薑益陽而燥濕,陳皮理氣而和中,半夏行水而消痰,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,潤腎滋陰,苓瀉瀉脾腎妄行之水,升清降濁,少加參朮苓草以補脾胃,使氣運則脹消也(按:此方乃合六君、四苓、瀉心、二陳、平胃而為一方者,但分兩有多寡,則所治有主客之異矣。
朱丹溪曰:脾具坤靜之德,而有乾健之運,故能使心肺之陽降,肝腎之陰升,而成天地之泰,是為平人。今也七情內傷,六淫外感,飲食失節,房勞致虛,脾土之陰受傷,轉輸之官失職,故陽升陰降,而成天地不交之否,清濁相混,隧道壅塞,鬱而為熱,熱留為濕,濕熱相生,遂成脹滿,經曰鼓脹是也。
以其外雖堅滿,中空無物,有似於鼓;以其膠固難治,又名曰蠱,若蟲之侵蝕,而有蠱之義焉。宜補其脾,又須養肺金以制水,使脾無賊邪之患;滋腎陰以制火,使肺得清化之令。卻鹹味、斷妄想、無有不安。醫者急於取效,病者苦於脹滿,喜行利藥以求通快,不知寬得一日半日,其脹愈甚,而病邪甚矣,元氣傷矣)。
白話文:
中滿分消丸
此方治療腹部脹滿,包括氣脹、水脹、熱脹等症狀。脹滿諸病,聲音如同擊鼓,故稱鼓脹;氣機不暢則為氣脹;血行不暢則為血脹;氣滯於心下,則脹滿症狀向上發展;血瘀於胞門,則脹滿症狀向下發展;氣血不通則尿少,尿少則水液積聚成水脹;濕熱交蒸則為熱脹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,水腫分為血分水腫和水分水腫兩種,血分水腫難治,水分水腫易治。水腫消退後,月經應自然來潮。水分水腫實則與氣分水腫同源。
方中厚朴、枳實炒用,行氣消脹,並能破除宿血;黃連、黃芩瀉熱消痞;薑黃、砂仁溫胃健脾;乾薑溫陽燥濕;陳皮理氣和中;半夏燥濕化痰行水;知母瀉陽明實火,滋陰潤腎;澤瀉、茯苓利水滲濕,升清降濁。另加人參、白朮、甘草補脾胃,使氣機通暢,則脹滿自消。此方是綜合六君子湯、四逆湯、瀉心湯、二陳湯、平胃散等方劑而成,各藥用量不同,主次亦有區別。
此方藥物主要作用於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。
朱丹溪認為,脾性平和,具有運化功能,能使心肺之陽下降,肝腎之陰上升,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。然而,七情內傷、外感六淫、飲食失節、房勞等因素,均可導致脾虛,運化失常,陽氣上升,陰氣下降,陰陽失調,清濁混淆,氣機阻滯,形成濕熱,最終導致脹滿。此症狀如同擊鼓,堅滿而中空,難以治療,如同蟲蝕之蠱,故名鼓脹。治療此病,應健脾益氣,並需養肺金以制水,滋腎陰以制火,使肺氣清肅,脾胃運化正常。應忌食鹹味,避免胡思亂想,保持心情舒暢。醫生急於求成,病人渴望快速見效,常使用峻利之藥,卻不知這樣會加重病情,損傷元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