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除痰之劑第十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除痰之劑第十五 (2)

1. 潤下丸

(即二賢散

治膈中痰飲。

陳皮(去白,八兩,鹽水浸洗),甘草(二兩,蜜炙。)蒸餅糊丸。或將陳皮鹽水煮爛,曬乾,同甘草為末,名二賢散,薑湯下。濕勝加星、夏,火盛加芩、連。

白話文:

廣陳皮(去除白色的部分,八兩,用鹽水浸泡清洗),甘草(二兩,用蜂蜜炙烤)。蒸餅糊丸。或者把陳皮在鹽水中煮爛,曬乾,與甘草一起磨成粉末,叫做「二賢散」,用薑湯送服。如果濕氣太重,就加星、夏;如果火氣太旺,就加芩、連。

此足太陰、陽明藥也。陳皮燥濕而利氣,濕去則痰涸,氣順則痰行;食鹽潤下而軟堅,潤下則痰降,軟堅則痰消;痰在膈中,故用甘草引之入胃,甘草經蜜炙能健脾調胃,脾胃健則痰自行矣。虛弱人慎用(朱丹溪曰:胃氣亦賴痰以養,攻盡則虛而愈劇)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帖治療腳太陰、陽明經病症的藥方。陳皮具有燥濕、行氣之效,濕去則痰消,氣順則痰散。食鹽具有潤下、軟堅之效,潤下則痰降,軟堅則痰消。痰在膈中,故用甘草引之入胃,甘草經蜜炙能健脾調胃,脾胃健則痰自行消散。虛弱的人慎用此方。(朱丹溪說:胃氣也依靠痰來養護,攻盡了痰,反而會虛弱而更加嚴重)。

2. 桂苓甘術湯

(《金匱》)

治心下有痰飲,胸脅支滿,目眩(稀者為飲,稠者為痰。痰飲積於厥陰心包,則胸脅支滿;痰飲阻其胸中之陽,水精不能上布,故目眩)。

白話文:

治療心下有痰飲,胸脅脹滿,眼前發黑(稀薄的為飲,稠厚的為痰。痰飲積聚在厥陰經心包絡,就會導致胸脅脹滿;痰飲阻滯胸中的陽氣,水精不能上升分佈於眼部,就會導致眼前發黑)。

茯苓(四兩),桂枝白朮(三兩),甘草(二兩。)

白話文:

茯苓(160公克),桂枝,白朮(120公克),甘草(80公克)。

此足太陰藥也。喻嘉言曰:茯苓治痰飲,伐腎邪,滲水道:桂枝通陽氣,開經絡,和營衛;白朮燥痰水,除脹滿,治風眩;甘草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泄滿,故《本草》曰:甘草能下氣除煩滿。此證為痰飲阻抑其陽,故用陽藥以升陽而化氣也(《金匱》曰:短氣有微飲者,當從小便去之,桂苓甘術湯主之;腎氣丸亦主之。按:腎氣丸亦通陽行水之藥也)。

白話文:

這屬於足太陰的藥物方法。喻嘉言說:茯苓治療痰飲,克服腎邪,疏通水道:桂枝通利陽氣,疏通經絡,調和營衛;白朮燥痰、利水,消除脹滿,治療風眩;甘草與茯苓結合不造成脹滿,反而緩解脹滿,所以《本草》說:甘草能夠消氣,去除煩滿。此種病症是痰飲阻礙陽氣,所以使用陽性藥物來提升陽氣化解。金匱要略》中說:氣短有輕度水飲的,應該從小便排除,桂苓甘術湯主治;腎氣丸也主治。註:腎氣丸也是疏通陽氣利水的藥物。

3. 清氣化痰丸

治痰熱(熱痰者,痰因火盛也。痰即有形之火,火即無形之痰;痰隨火而升降,火引痰而橫行;變生諸證,不可紀極。火借氣於五臟,痰借液於五味;氣有餘則為火,液有餘則為痰;故治痰者必降其火,治火者必順其氣也)。

白話文:

治療痰熱(熱痰是因為火氣旺盛而引起的。痰是具有形狀的火,火是沒有形狀的痰;痰隨著火而上升和下降,火引著痰而橫行;變化出各種症狀,無法一一列舉。火藉由五臟的氣,痰藉由五味的液體;氣有餘就會變成火,液體有餘就會變成痰;所以治療痰的人一定要降低火氣,治療火氣的人一定要順暢其氣。

半夏(薑製),膽星(半兩),橘紅枳實(麩炒),杏仁(去皮尖),栝蔞仁(去油),黃芩(酒炒),茯苓(一兩。)薑汁糊丸。淡薑湯下。

白話文:

半夏(用薑汁炮製),膽南星(半兩),橘紅,枳實(麩皮炒過),杏仁(去皮尖),栝蔞仁(去油),黃芩(用酒炒過),茯苓(一兩)。用薑汁糊成丸劑。用淡薑湯送服。

此手足太陰之藥,治痰火之通劑也。氣能發火,火能役痰,半夏、南星以燥濕氣;黃芩、栝蔞樓以平熱氣;陳皮以順裡氣,杏仁以降逆氣,枳實以破積氣,茯苓以行水氣,水濕火熱,皆生痰之本也。蓋氣之亢則為火,猶民之反而為賊,賊平則還為良民,而復其業矣,水退則還為正氣,而安其位矣,故化痰必以清氣為先也。

白話文:

此藥方適用於手足太陰經,是一帖治痰火的中藥方劑。人體之氣可以生火,火氣可催生痰。半夏、南星有除濕化痰之功;黃芩、栝蔞樓則有清熱降火之效;陳皮有助順裡氣,杏仁可降逆氣,枳實用於祛淤積,茯苓用於化水氣。水液濕氣和火熱狀態皆為痰液生成的根源。就像氣勢高昂則變為火勢,就像百姓變為盜賊,盜賊平定後便又變回守法良民,從而恢復本有的職務。水位退去後則變為正氣,安分坐鎮。所以,化解痰液必定以疏通氣機為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