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祛風之劑第九 (11)

回本書目錄

祛風之劑第九 (11)

1. 蠲痹湯

(嚴氏)

治中風身體煩痛,項背拘急,手足冷痹,腰膝沉重,舉動艱難(項背拘急,風也,腰膝沉重,濕也;營衛虛而風濕干之,故或拘急,或頑麻、或重痛而舉動艱難也。經曰:營虛則仁,衛虛則不用。不仁,皮膚不知痛癢也;不用,手足不為人用也。岐伯曰:中風大法有四:一曰偏枯,半身不遂也;二曰風痱,身無疼痛,四肢不收也;三曰風癔,奄忽不知人也;四曰風痹,諸痹類風狀也)。

白話文:

治療中風後身體煩痛、項背拘急、手足冷痹、腰膝沉重、舉動艱難的病症。(項背拘急是風證,腰膝沉重是濕證;營衛虧虛而風濕侵犯,所以或拘急,或頑麻,或重痛而舉動艱難。經典上說:營氣虛弱則失去仁愛,衛氣虛弱則不能衛護身體。失去仁愛,皮膚就不知痛癢;不能衛護身體,手足就不能為人所用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上說:中風的大法有四種:第一種是偏枯,半身不遂;第二種是風痱,身體沒有疼痛,四肢不能活動;第三種是風癔,突然不知人事;第四種是風痹,各種痹證都像風證一樣。)

黃耆(蜜炙),當歸(酒洗),赤芍(酒炒),羌活防風,片子薑黃(酒炒),甘草(炙)。加薑、,棗煎。

白話文:

  • 黃耆(用蜂蜜炙烤過)

  • 當歸(用酒洗過)

  • 赤芍(用酒炒過)

  • 羌活

  • 防風

  • 片子薑黃(用酒炒過)

  • 甘草(炙烤過)

以上藥材加入薑片和紅棗,一起煎煮。

此足太陽、厥陰藥也。辛能散寒,風能勝濕,防風、羌活除濕而疏風;氣通則血活,血活則風散,黃耆、炙草補氣而實衛(黃耆畏防風,合用而其功益大);當歸、赤芍活血而和營,薑黃理血中之氣,能入手足而祛寒濕也(《準繩》曰:凡風痹偏枯,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足太陽、厥陰的藥物。辛味能發散寒氣,風能勝濕,防風、羌活可以除濕並疏散風氣。氣血通暢,血氣活動,風氣就能散掉。黃耆、炙草可以補氣而增強衛氣(黃耆畏防風,兩者合用,功效更大)。當歸、赤芍可以活血而調和營血,薑黃可以理血中之氣,能進入手足而祛除寒濕(《準繩》說:凡是有風痹偏枯的,沒有一個不是因為真氣流轉不暢而得病的)。

治之不用黃耆為君,人參、歸、芍為臣,防風、桂枝、鉤藤、荊瀝、竹瀝、薑汁、韭汁、葛汁、梨汁、乳汁之屬為佐,而徒雜沓乎烏、附、羌、獨以涸營而耗衛,如此死者,實醫殺之也)。

白話文:

治療這些疾病不用黃芪為君藥,人參、當歸、芍藥為臣藥,防風、桂枝、鉤藤、荊芥汁、竹瀝、薑汁、韭汁、葛汁、梨汁、乳汁等為佐藥。卻偏偏複雜地加入烏頭、附子、羌活、獨活等藥物,來耗損營氣而傷害衛氣,這樣死了的人,實際上是醫生害死的。

2. 三痹湯

治氣血凝滯,手足拘攣,風寒濕三痹(經曰:風寒濕三者雜合而為痹也,其風氣勝者為行痹,寒氣勝者為痛痹,濕氣勝者為著痹也。以冬遇此者為骨痹,以春遇此者為筋痹,以夏遇此者為脈痹,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,以秋遇此者為皮痹。痹在於骨則重,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,在於筋則屈不伸,在於肉則不仁。

白話文:

治療氣血凝滯,手腳拘攣,風寒濕三種痹症。

經書上說:風寒濕三種症狀混雜在一起就是痹症,其中風氣嚴重的就是行痹,寒氣嚴重的就是痛痹,濕氣嚴重的就是著痹。

冬季出現此症狀的是骨痹,春季出現的是筋痹,夏季出現的是脈痹,嚴寒天氣出現的是肌肉痹,秋季出現的是皮痹。

痹症在骨頭裡就會覺得沉重,在脈絡裡就會血凝而不流通,在筋就會彎曲不伸展,在肌肉就會感覺不到疼痛。

在皮則寒痛者,寒氣多也。其寒者,陽氣少陰氣多也;其熱者,陽氣多陰氣少也,故為痹熱;其多汗而濡者,濕也,陽氣少,陰氣盛,故汗出而濡也)。

白話文:

在皮膚上感到寒冷疼痛的,是寒氣過多的原因。寒冷的是,陽氣少陰氣多的原因;發燒的是,陽氣多陰氣少的原因,所以叫痹熱;出汗過多,皮膚濕潤的是,濕邪的原因,陽氣少,陰氣旺盛,所以汗出而皮膚濕潤。

人參黃耆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杜仲(薑汁炒斷絲),川牛膝,川續斷,桂心,細辛秦艽,川獨活防風。等分。加薑、棗煎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黃芪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生地黃、杜仲(炒斷絲且加薑汁)、川牛膝、川續斷、桂心、細辛、秦艽、川獨活、防風。等份。再加入薑和棗一起煎煮。

此足三陰藥也。喻嘉言曰:此方用參、耆、四物一派補藥,內加防風、秦艽以勝風濕,桂心以勝寒,細辛、獨活以通腎氣,凡治三氣襲虛而成痹患者,宜准諸此(昂按:風痹諸方,大約祛風、勝濕、瀉熱之藥多,而養血補氣固本之藥少,惟此方專以補養為主,而以治三氣之藥從之,散藥得補藥以行其勢,輔正驅邪,尤易於見功,故喻氏取之)。

白話文:

這是足三陰藥方。喻嘉言說:這個方劑使用參、耆、四物這一類的補藥,內中加防風、秦艽來勝過風濕,桂心來勝過寒冷,細辛、獨活來通腎氣,凡是治理三氣侵襲虛弱而成的痹症患者,都應該參考這個方劑。(昂先生按:風痹的各種方劑,大約是祛風、勝濕、瀉熱的藥物多,而養血補氣固本的藥物少,只有這個方劑專以補養為主,而以治理三氣的藥物輔之,散藥得到補藥來行使它的效用,扶正驅邪,更易於見效,所以喻氏採用它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