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祛風之劑第九 (9)

回本書目錄

祛風之劑第九 (9)

1. 胃風湯

(易老)

治風冷乘虛,客於腸胃,饗泄注下,完穀不化;及腸風下血。又治風虛能食,牙關緊閉,手足瘛瘲,肉瞤面腫,名曰胃風(胃受風氣,木邪剋土,故完穀不化,謂之飧泄;胃有風濕,流入大腸,故下血;陽明胃脈入牙縫,故牙緊;脾主四肢,故瘛瘲;胃主肌肉,故肉瞤;陽明之脈營於面,故面腫。瘛瘲,手足抽掣也、瘲動也)。

人參,白朮(土炒),茯苓,當歸(酒炒),芎藭,芍藥(酒炒),桂(炒)等分。加粟米百餘粒,煎(此即十全湯去黃耆、地黃、甘草)。

此足陽明、厥陰藥也。胃風者,胃虛而風邪乘之也。風屬肝木,能克脾土,故用參、朮、茯苓以補脾氣而益衛;當歸、川芎以養肝血而調榮;芍藥泄肝而能和脾;肉桂散風而能平木(木得桂而枯,削桂釘木根,其木即死。又辛能散風;故能住泄瀉而療風濕也。又曰:白朮、茯苓能壯脾而除濕,川芎、肉桂能入血而驅風《玉機微義》曰:此方名治風而實非治風,乃補血和血益胃之藥,血痢而挾濕者,實可倚仗)。

東垣胃風湯:升麻,白芷(一錢二分),麻黃(不去節),葛根(一錢),柴胡,羌活,藁本,蒼朮,蔓荊,草蔻,黃柏,當歸,炙草(各五分。)加薑、棗煎。亦治胃風證(喻嘉言曰:風入胃中何以反能食,蓋風能生熱,即《內經》痹成為消中之理也。是方但去其風不去其熱,以熱必隨風而解耳。

又曰:必加竹瀝、花粉、石膏、葳蕤、生地、梨汁甘寒之藥,入升麻、葛根、甘草為劑,始為克當。或問二藥補散不同,而所治共一證,何歟,喻嘉言曰:按:風成為寒熱,乃風入胃中,而釀營衛之偏勝,此方乃驅胃風使從外解之藥,若夫久風為飧泄,則風已入里,又當用人參為君,桂枝、白朮為臣,茯苓、甘草為佐使,而祛風於內,此表裡之權衡。《內經》之要旨也)。

白話文:

胃風湯

此方用於治療風寒乘虛而侵犯腸胃,導致腹瀉、消化不良、便血(腸風下血),以及因風虛引起的能吃卻牙關緊閉、手足抽搐、肌肉跳動、面部腫脹等症狀,這些都屬於胃風範疇。 胃風的病機是胃氣虛弱,被風邪所侵襲。風邪屬肝木,能克脾土,因此出現消化不良等症狀。

第一方組成:人參、白朮(土炒)、茯苓、當歸(酒炒)、川芎、芍藥(酒炒)、桂枝(炒),各等分,另加粟米百餘粒同煎。此方相當於十全大補湯去掉了黃耆、地黃、甘草。此方以補益脾胃、養血調經、散風除濕為主。白朮、茯苓健脾除濕,川芎、桂枝行血驅風,人參補氣,當歸養血,芍藥柔肝和脾。

第二方(東垣胃風湯)組成:升麻、白芷(一錢二分)、麻黃(不去節)、葛根(一錢)、柴胡、羌活、藁本、蒼朮、蔓荊、草蔻、黃柏、當歸、炙甘草(各五分),加薑、棗煎服。此方也用於治療胃風,但與上方側重不同,本方更注重疏風解表,從外解表祛除胃風。若胃風久病形成消化不良,則需改用以人參、桂枝、白朮為主的溫補方劑,從內裡祛風。 不同方劑的運用取決於病情的寒熱虛實和邪氣的深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