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昂

《醫方集解》~ 發表之劑第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發表之劑第二 (1)

1. 發表之劑第二

發者,升之、散之、汗之也;表者,對里而言也。三陽為表,三陰為里,而太陽為表之表,陽明為表之裡,少陽為半表半裡也。邪之傷人,先中於表,以漸而入於裡,始自太陽,以及陽明、少陽,乃入陰經,由太陰、少陰以及厥陰,六經乃盡也。治病者,當及其在表而汗之、散之,使不至於傳經入里,則病易已矣;若表邪未盡而遽下之,則表邪乘虛入里;或誤補之,則內邪壅閉不出;變成壞證者多矣。經曰:「善治者治皮毛,其次治肌膚,其次治筋脈,其次治六腑,其次治五臟。

治五臟者,半死半生也。」

白話文:

「發汗」是指使身體出汗,以排毒散熱。「表」是指身體的表面,包括皮膚、肌肉和經絡。「三陽」是指太陽、陽明和少陽三條經絡。「三陰」是指太陰、少陰和厥陰三條經絡。「太陽」是表中最表,「陽明」是表中的裡,「少陽」是半表半裡。病邪侵犯人體,先侵犯表,然後漸漸進入裡,從太陽經開始,到陽明經、少陽經,再進入陰經,從太陰經、少陰經到厥陰經,六經皆被侵犯。治療疾病的時候,應該在病邪還在表的時候就用汗法或散法把它驅散,不要讓它傳經入裡,這樣疾病就容易治療了。如果表邪沒有完全祛除就用下法,表邪就會趁虛進入裡;或者誤用補法,內邪就會鬱閉不出,很容易變成嚴重的疾病。經典上說:「高明的醫生治療皮膚疾病,其次是治療肌肉疾病,再次是治療筋脈疾病,然後是治療六腑疾病,最後是治療五臟疾病。

2. 麻黃湯

(仲景)

治傷寒太陽證,邪氣在表,發熱、頭痛、身痛、腰痛、骨節痛、項背強,惡寒惡風(但有一毫頭痛惡寒,尚為在表),無汗而喘,脈浮而緊(寒邪外束,陽不得越,故鬱而為熱。經曰:人之傷寒,則為病熱。寒初中人,必先在表,即足太陽寒水之經。太陽為諸陽主氣,乃一身綱維,本經之脈,起目眥、上腦下項、循肩、挾脊、抵腰、行於身後,故所過之處無不痛也。惡寒者,雖無風而惡寒;惡風者,當風而始惡之,故惡寒必兼惡風。

白話文:

治療傷寒太陽證,病邪在體表,發熱、頭痛、全身疼痛、腰痛、骨節痛、項背僵硬,怕冷怕風(但有一點頭痛和怕冷,還是在體表),沒有汗卻喘氣,脈搏浮且緊。(寒邪阻滯體外,陽氣不能外越,所以鬱積成熱。經書上說:人傷了寒氣,就會產生熱病。寒邪最先侵襲人體,必定先在體表,也就是足太陽寒水經。太陽經是諸陽經的主氣,是人體的綱維,本經的脈絡,起於目眥,上行至頭腦,下行至項部,沿著肩膀,夾著脊骨,抵達腰部,運行於背後,所以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一處不疼痛的。怕冷是指即使沒有風也怕冷;怕風是指在有風的時候才會怕冷,所以怕冷必定兼有怕風。)

惡寒有陰陽之分,惡風惟屬陽經,故三陰無惡風之證,風為陽邪,寒為陰邪也。《原病式》曰:身熱惡寒,熱在表也,熱在表而淺,邪畏正,故病熱而反惡寒,或言為寒在表,及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者,誤也。凡人之傷風暑濕,皆有汗,惟傷寒獨不汗出,寒能澀血,又表實也。

白話文:

惡寒可以分為陰寒和陽寒兩種。怕風只屬於陽經,所以三陰沒有怕風的證狀。風是陽邪,寒是陰邪。《原病式》說:身上發熱怕冷,是表熱引起的。表熱而且熱勢淺,邪氣畏懼正氣,所以發熱卻反倒怕冷。或者說這是因為表有寒氣,皮膚有熱氣,骨髓有寒氣,這些都是錯誤的。人只要受了風寒暑濕,都會出汗,只有傷寒獨獨不流汗。寒邪能使血液凝滯,又因為表層是實證。

氣上逆故喘,邪在表故脈浮,傷寒脈緊而傷風脈緩者,寒勁急而風緩散也。喻嘉言曰:冬傷寒,春傷溫,夏秋傷暑傷濕,此四時正病也。然夏秋亦有傷寒,冬春亦有傷暑傷濕,乃四時之客病,所謂異氣也。冬春正病,有汗為傷風,無汗為傷寒;即夏秋正病,有汗為傷暑濕,無汗仍為傷寒。

白話文:

呼吸不暢是氣往上衝逆所致,病邪在體表,所以脈浮,傷寒脈搏緊,傷風脈搏緩,是因寒冷急迫、傷風緩和散漫。喻嘉言說:冬天傷寒,春天傷溫,夏天秋天傷暑傷濕,這是四時常見的疾病。然而,夏季和秋季也有傷寒,冬季和春季也有傷暑傷濕,是四時偶發的疾病,所謂的異常氣候所致。冬季和春季的常見病,有汗是傷風,沒有汗是傷寒;夏季和秋季的常見病,有汗是傷暑濕,沒有汗仍是傷寒。

亦治太陽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表邪壅盛,陽氣不得宣發,故逆而作喘。若心下滿、腹痛為實,宜下之;此胸中滿,胸中去表甚近,非表實,雖有陽明,然與太陽合病,尚為在表,宜汗不宜下。經云:陽明病脈浮,無汗而喘者,發汗則已,宜麻黃。又曰:陽明病應發汗,反下之,此為大逆。

白話文:

此方也用於治療太陽經和陽明經的合病,病人喘息、胸中發悶、表邪壅盛、陽氣不能宣發,所以逆而喘氣。如果有心腹滿脹、腹痛的症狀,宜用下法;但此處所說的胸中發悶,屬於表邪,胸中是去表非常接近的地方,不是屬於表實證。雖然伴有陽明經的證狀,但與太陽經合病,仍屬於表證,宜用汗法而不宜用下法。經書上說:陽明經的病,脈浮,不汗而喘者,發汗則痊癒,應使用麻黃。又說:陽明病應發汗,反而用下法,這是大大的逆證。

或問兩經合病,當用兩經之藥,何以偏用麻黃湯耶?蓋邪自太陽而來,仍當提出太陽,不欲其陷入陽明,故不用葛根也)。亦治哮證(哮喘由風寒客於背俞,復感於寒而作,此湯散寒利肺,病哮喘者,雖服麻黃而不作汗)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,兩種病症同時發病,應該用兩種病症的藥物治療,為什麼只用麻黃湯呢?這是因為邪氣從太陽經而來,應該將它從太陽經驅除出去,不希望它進入陽明經,所以不用葛根。麻黃湯還可以用來治療哮喘(哮喘是由風寒之邪侵犯背俞,再次感受寒冷而引起的,麻黃湯可以驅散風寒,治療哮喘,即使服用麻黃湯不發汗,哮喘也會好轉)。

麻黃(去節。三兩),桂枝(二兩),杏仁(七十枚。去皮尖),甘草(一兩。炙用),先煮麻黃數沸,去沫,內諸藥煎,熱服,覆取微汗。中病即止,不必盡劑,無汗再服(凡用麻黃去節,醋湯略泡,曬乾備用,庶免大發;冬月生用。傷寒初感,始於太陽,故以發汗為先,汗出則愈。

白話文:

麻黃(去掉節。三兩),桂枝(二兩),杏仁(七十枚。去掉皮和尖),甘草(一兩。用炙過的),先將麻黃煮沸幾次,去掉泡沫,加入其他藥物煎煮,趁熱服用,蓋好被子取微微汗。病情好轉即可停止服用,不必用完全部藥量,如果沒有出汗,可以再次服用。(凡是使用麻黃去節,用醋湯稍微浸泡,曬乾備用,可以避免發汗過多;冬季生用。傷寒初期,始於太陽,所以以發汗為先,出汗即可痊癒。

《活人》云:凡發汗病證仍在者,三日內可二三汗之,令腰以下周遍為度。王海藏曰:表證當汗,脈浮,急汗之,脈沉,緩汗之;里證當下,脈浮,緩下之,脈沉,急下之;三陽,汗當急而下當緩,三陰,汗當緩而下當急。按:汗有大汗解表、微汗解肌之殊,下有急下、少與、微和、滲利之別。

白話文:

這是治療太陽病的藥物。麻黃中空、辛溫、氣味輕微,是肺的專門藥物,而能走太陽經,可以打開皮膚腠理,散除寒邪。(皮腠是肺所主導的,寒氣從此進入,也從此排出)桂枝辛溫,可以引導營分中的邪氣,散佈到皮膚表面。(桂枝能進入營血,可以解除肌肉表層的邪氣,營衛調和,才能發汗)杏仁苦甘,可以散寒而降氣。甘草甘平,可以發散而調和胃氣。經典上說:寒邪侵襲內部,以甘熱之藥治療,佐以苦辛之藥,就是這個道理。(喻嘉言說:麻黃發汗,其力量最猛烈,所以用桂枝來監督它,甘草來調和它,用杏仁潤下來止住喘逆。就像駕馭馬匹防止它放逸一樣。)

李士材曰:古云冬不用麻黃,夏不用桂枝,蓋以冬主閉藏,不應疏泄,夏令炎熱,不宜辛溫,經所謂必先歲氣,毋伐天和是也。又云:夏月不用麻黃,兩說相反何耶。或舍時從證,或舍證從時,臨時變通,存乎其人耳。李時珍曰:仲景治傷寒,無汗用麻黃,有汗用桂枝,未有究其精微者。

白話文:

李士材說:古人說冬天不宜使用麻黃,夏天不宜使用桂枝,這是因為冬天主閉藏,不應該疏泄,夏天炎熱,不宜辛溫,這是經書上所說的「一定要先順應時令,不要違背天和」。但也有人說夏天不能使用麻黃,這兩說互相矛盾,這是為什麼呢?可能是因為有時要根據證情來決定,有時要根據時令來決定,需要靈活變通,這取決於醫生個人的判斷。李時珍說:仲景在治療傷寒時,沒有汗的用麻黃,有汗的用桂枝,但還沒有人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精妙之處。

津液為汗,汗即血也,在營則為血,在衛則為汗。寒傷營,營血內澀,不能外通於衛,衛氣閉固,津液不行,故無汗發熱而惡寒;風傷衛,衛氣外泄,不能內護於營,營氣虛弱,津液不固,故有汗發熱而惡風。然風寒皆由皮毛而入,皮毛,肺之合也,證雖屬太陽,然面赤怫鬱、咳嗽有痰,喘而胸滿,非肺病乎。

白話文:

津液就是汗,汗就是血,在營就是血,在衛就是汗。寒氣傷害營,營血內部澀滯,不能通於外衛,衛氣閉合堅固,津液不能運行,所以沒有汗液排出而發熱畏寒。風氣傷害衛,衛氣外洩,不能內護於營,營氣虛弱,津液不堅固,所以有汗液排出而發熱畏風。然而,風寒都由皮毛而入侵,皮毛,是肺和合的部位,症狀雖然屬於太陽病,但面紅、煩躁、咳嗽有痰、喘息和胸悶,不正是肺病嗎。

蓋皮毛外閉,則邪熱內攻,故用麻黃、甘草,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,達之肌表,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。汗後無大熱而喘者,加石膏。《活人書》:夏至後加石膏、知母,是皆泄肺火之藥,是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,實散肺經火鬱之藥。腠理不密,則津液外泄,而肺氣虛,虛則補其母,故用桂枝同甘草,外散風邪以救表,內伐肝木以防脾;佐以芍藥瀉木而固脾;使以薑棗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。下後微喘者,加厚朴、杏仁以利肺氣也;汗後脈沉遲者,加人參以益肺氣也。

白話文:

皮膚毛孔閉塞,邪熱就會攻入體內,所以使用麻黃、甘草,加入桂枝引出營分的邪氣,使其到達皮膚表面,並佐以杏仁宣洩肺氣而使其通暢。出汗後沒有發熱、喘息的人,可以加用石膏。《活人書》中說:夏至後加石膏、知母,都是宣洩肺火之藥,所以麻黃湯雖然是太陽發汗的重劑,但它實際上是散發肺經火邪之藥。皮膚腠理緻密不牢固,津液就會外泄,肺氣虛弱,虛弱就要補其母,所以用桂枝和甘草一起在外宣散風寒,以挽救表氣,在內則平抑肝木之氣,以保護脾臟;佐以芍藥以宣泄肝木之氣,固護脾臟;加入生薑和大棗,運行脾臟的津液,調和營衛。下痢後微微喘息的人,加厚朴、杏仁以通利肺氣;出汗後脈沉遲的人,加人參以增益肺氣。

《活人書》加黃芩為陽旦湯,以泄肺熱也,是桂枝雖太陽解肌輕劑,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。王履曰:傷寒即病者,謂之傷寒,不即病者,謂之溫暑,其原不殊,故一稱為傷寒,其類則殊,施治不得相混。仲景之書,專為即病之傷寒設,不兼為不即病之溫暑設也,今人或以傷寒法治溫暑,不過借用耳。

白話文:

《活人書》中,黃芩被加入到陽旦湯中,其目的是為了祛除肺熱。桂枝雖然是太陽病的輕症藥物,但它實際上是理脾救肺的藥物。王履說:傷寒就是指立即發病的疾病,不立即發病的疾病稱為溫暑,其根源並無不同,所以一律稱為傷寒。但兩者病症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得混淆。仲景所著的《傷寒論》,專門針對立即發病的傷寒而設,並不包括不立即發病的溫暑。如今有些人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溫暑,這不過是借用而已。

三陰傷寒,寒證十居七八,若溫暑但一於熱耳,後人誤為通治,遂疑諸熱劑不敢用,是未悟仲景立麻黃、桂枝湯之有所主,有其時矣,苟知非治溫暑之劑,則群疑冰釋矣。又曰:傷寒即發於冬寒之時,寒邪在表,閉其腠理,非辛溫不能散之,此麻黃、桂枝等劑所以必用也;溫病熱病,發於喧熱之時,鬱熱自內達外,無寒在表,故非辛涼、苦寒、苦酸之劑不能解之,此桂枝、麻黃等所以不可用,而後人所處水解散、大黃湯、千金湯、防風通聖之類,兼內外者之所以可用也。

白話文:

三陰傷寒中,寒證佔了十之七八,溫熱病只有一種發熱。後世的人誤以為麻黃、桂枝湯可以治療一般的熱證,因此對所有熱證的藥劑都懷疑不敢用。這是沒有領會到仲景創立麻黃、桂枝湯的用意及其適用的時機。假使知道麻黃、桂枝湯不是治療溫熱病的藥劑,那麼這些疑惑就會消除了。另外,傷寒是在寒冷的冬天發病,寒邪在表,閉塞皮膚腠理,不辛溫的藥劑不能把它們散開,所以這時必須使用麻黃、桂枝等藥劑。溫病熱病是在炎熱的夏天發病,鬱熱由內達外,表沒有寒邪,所以不用辛涼、苦寒、苦酸的藥劑是無法解除的。因此,麻黃、桂枝湯不能用。而後世的人所用的水解散、大黃湯、千金湯、防風通聖等藥劑,是既能治療內熱,也能治療外熱的,所以可以用來治療溫熱病熱病。

夫即病之傷寒,有惡風惡寒之證者,風寒在表,表氣受傷也;後發之溫熱病,有惡風惡寒之證者,必重感風寒,而表氣亦受傷也,若無新中之風寒,則無惡風惡寒之證,故仲景曰:「太陽病,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,為溫病」。溫病如此,則知熱病亦如此,而不渴惡寒者,非溫熱病矣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,有感冒怕風、怕冷的症狀的人,是因為風寒在表皮,表皮的氣血受損;後來發生的溫熱病,有感冒怕風、怕冷的症狀的人,一定是又感染了風寒,而且表皮的氣血也受損了。如果沒有新鮮的風寒入侵,就不會有感冒怕風、怕冷的症狀。因此,仲景說:「太陽病,發熱口渴,但不感冒怕冷的,是溫病。」溫病如此,可知熱病也是如此,而且不口渴、怕風寒的,就不是溫熱病了。

或有不因新中風寒亦見惡風惡寒之證者,蓋因表虛熱達於表而傷表氣,所謂衛虛則惡風,營虛則惡寒耳,非傷風惡風,傷寒惡寒也。溫病熱病,亦有先見表證而後傳裡者,蓋鬱熱自內達外,外不得泄,還復入里,而成可攻之證,非如傷寒從表而始也。每見世人治溫熱病,誤攻其里,亦無大害,誤發其表,變不可言,此足明其熱之自內達外矣。間有誤攻致害者,乃春夏暴寒所中之疫證,邪純在表,未入於裡,不可與溫病熱病同論。

白話文:

有的人沒有因為新感染風寒而出現怕風怕冷的症狀,這是因為表虛,熱侵襲到體表而傷害了表氣,所謂「衛虛則怕風,營虛則怕冷」,不是感染了外感風寒才怕風怕冷。溫病、熱病也有先出現表證,然後傳入裡的,這是因為鬱熱從內部傳到體外,外部不能發散,又返回體內,形成可攻之證,不像傷寒那樣從表證開始。經常看到世人治療溫熱病,誤攻其裏,也沒有大礙,誤發其表,病情變化不可言喻,這足以說明熱是由內部傳到體外的。偶爾有誤攻致害的,那是春夏暴寒引起的疫證,邪氣純在表,沒有入裡,不能與溫病、熱病相提並論。

夫秋冬傷寒,真傷寒也,春夏傷寒,寒疫也,與溫病熱病自是兩途,豈可同治。況傷寒直中陰經,與太陽雖傷,不及鬱熱,即傳陰經為寒證而當溫者,又與溫病熱病大不同,其可混治乎。一陽子曰:傷寒傳足不傳手,非窮理之言也。草窗劉子指足經所屬水土木,水遇寒而涸冰,土遇寒而坼裂,木遇寒而凋枯,故寒善傷之;手經所屬金與火,金遇寒而越堅,火體極熱,寒不能襲,故寒不能傷。昧者奇之,將人身營衛經絡,上下截斷,不相聯絡,失血氣周流、瞬息罔間之旨矣。

白話文:

秋冬季節所受的寒邪,纔是真正的傷寒;春夏季節所受的寒邪,是寒疫,與溫病熱病完全是不同的兩種疾病,怎麼可以同等治療呢。何況傷寒直接侵襲陰經,即使太陽經也有所損傷,也不及鬱熱,之後轉為陰經成為寒證而應該溫補,這又與溫病熱病有很大不同,難道可以混為一談嗎。一陽子說:「傷寒會傳至腿部,不會傳至手臂。」這不是探究道理的話語。草窗劉子指出足經所屬的水、土、木,水遇寒則凝結成冰,土遇寒則乾裂,木遇寒則凋零枯萎,所以寒邪容易損傷它們;手經所屬的金與火,金遇寒則越堅固,火體極熱,寒邪不能侵襲,所以寒邪不能損傷它們。不瞭解的人感到奇怪,這會把人體的營衛經絡上下截斷,不相連接,失去了血氣周流、瞬息之間沒有間斷的道理。

夫寒邪襲人,必先皮毛灼熱,鼻塞息粗,肺主皮毛,是手太陰肺辛金先受病矣,海藏有傷寒自皮毛入之語,先師有桂麻羌芎之設,雖太陽表之表之劑,然汗法舍皮毛何自而解;更衣悖常,結閉溏泄,手陽明大腸庚金病矣,先師有硝黃樸實之用,雖兼正陽三陰里之裡之劑,然下法舍大腸何自而通;劉子謂金遇寒而越堅,信乎。

白話文:

當寒邪侵襲人體時,首先會感到皮毛灼熱,鼻塞呼吸粗重。肺主管皮毛,因此手太陰肺經辛金首先受到病邪的侵襲。海藏中記載有「傷寒自皮毛入」的說法,前輩醫家創立了桂麻羌芎湯,雖然是太陽表之表的方劑,但發汗的方法如果不通過皮毛,又從何而解呢?更衣悖逆常理,便祕腹瀉,是手陽明大腸經庚金受到病邪侵襲。前輩醫家創立了硝黃樸實湯,雖然兼顧正陽三陰裏之裡的方劑,但通便的方法如果不通過大腸,又從何而通呢?劉子說:「金遇寒而越堅」,確實如此。

陽氣怫鬱,舌苔、言妄,手少陰心丁火病矣;先師有瀉心數法;亢極動血,上下煩蒸,手厥陰心包火,手少陽三焦火病矣,治有三黃、柴芩數條;小便癃秘,手太陽小腸丙火病矣,治有五苓,導赤之例;劉子謂火熱寒不能傷,信乎。經又云:人之傷寒,則為病熱,既云病熱,則無水冰土坼木枯之說,而有金爍火亢之徵矣,劉子何人,敢恃管見惑世誣人哉。

白話文:

  • 陽氣鬱結,舌苔增厚、言辭錯亂,這是手少陰心丁火病;先師有治療心的幾種方法。

  • 亢盛至極而動血,上下煩熱,這是手厥陰心包火、手少陽三焦火病;治療有使用三黃、柴芩等多種方法。

  • 小便不通暢,這是手太陽小腸丙火病;治療有使用五苓散、導赤等方法。

  • 劉子說火熱不能傷害寒,這話值得相信。經典又說:人感染風寒,就會得熱病;既然說是熱病,那麼就不存在水結冰、土裂開、木枯萎的說法,而存在金熔化、火旺盛的徵兆;劉子是何許人,竟然敢憑藉片面的見解迷惑世人、誣衊他人。

《機要》云:有厥陰經下利不止,脈沉而遲,手足厥逆,唾涕膿血,此難治,宜麻黃湯、小續命湯汗之,此有表邪縮於內,當瀉表而愈。張子和曰:飧泄以風為根,風非汗不出。有病此者,腹中雷鳴,水穀不分,小便滯澀,服澀藥溫藥不效,灸中脘臍下數壯,燥熱轉甚,津液枯竭。

白話文:

《機要》中說,有人厥陰經(肝膽脾)下利不止,脈沉而緩慢,手腳冰冷,吐唾膿血,這種情況難以治療。應該用麻黃湯、小續命湯發汗,因為這是表邪縮於體內,應該瀉去表邪才能治癒。張子和說:腹瀉的根本原因是風,風不通過發汗是出不來的。有這種病的人,腹中雷鳴,水穀不分,小便不通暢。服用澀藥、溫藥都不奏效,灸中脘、肚臍下幾次壯,燥熱反而更加嚴重,體內津液枯竭。

延余視之,脈浮大而長,身表微熱,用桂枝麻黃湯,加薑棗煎,連進三大劑,汗出終日,至旦而愈,次以胃風湯和其臟腑,食進而安。經曰:春傷於風,夏必飧泄,故可汗而愈。按風屬木,脾屬土,木剋土,故泄也。附:大黃湯:大黃兩半,芒硝,大腹皮,木通,甘草各一兩,桂心七錢半,桃仁二十一枚。

白話文:

延餘診視後,發現病人的脈搏浮大而長,身體表面微微發熱,於是使用桂枝麻黃湯,加入生薑和大棗煎服,連續服用三大劑,病人的汗水終日流出,到了第二天便康復了。接著使用胃風湯來調和病人的臟腑,病人開始進食並感到安適。經書上說:春天受了風寒,夏天必定會腹瀉,所以可以發汗治療而痊癒。風屬木、脾屬土,木克土,所以會腹瀉。附方:大黃湯:大黃兩半、芒硝、大腹皮、木通、甘草各一兩,桂心七錢半,桃仁二十一枚。

治陽毒傷寒未解,熱在內,恍惚如狂。破棺千金湯:苦參一兩。酒煮,取吐,治天行熱毒垂死。水解散、防風通聖散,見表裡門。)

白話文:

治療陽毒引起的傷寒未解,體內有熱,神志恍惚,發狂似的。

治療方法:

破棺千金湯:苦參一兩。用酒煮,取吐,治療天行熱毒垂死。

水解散、防風通聖散,請參考表裡門。

本方除桂枝,加石膏,名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(仲景):治汗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,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(或問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,桂枝既不可行,麻黃可行耶;無大熱,石膏可行耶。

白話文:

這個配方除了桂枝,加了石膏,名稱為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(出自仲景):用於治療汗出、腹瀉之後,不能再服用桂枝湯,汗出而喘,沒有大熱症狀的人。(有人提出疑問,發汗之後不能再服用桂枝湯,既然桂枝不能用,那麼麻黃能用嗎?沒有大熱症狀,就能用石膏嗎?)

喻嘉言曰:治傷寒先分營衛,桂麻二湯,斷無混用之理,此證太陽之邪,雖從汗解,然肺中熱邪未盡,所以熱雖少止,喘仍不止,故用麻黃髮肺邪,杏仁下肺氣,甘草緩肺急,石膏清肺熱,即以治足太陽之藥,通治手太陰經也。倘誤行桂枝,寧不壅塞肺氣而吐癰膿乎);亦治溫瘧先熱後寒。

白話文:

喻嘉言說:治療傷寒首先要區分營衛,桂枝湯和麻黃湯兩種湯藥,絕對沒有混用的道理,這種證狀是太陽經的邪氣,雖然通過發汗而解除,但是肺中的熱邪還沒有完全去除,所以雖然熱症有所緩解,喘仍舊沒有停止,所以使用麻黃發散肺中的邪氣,杏仁下肺氣,甘草緩解肺氣急喘,石膏清肺熱,也就是用治療足太陽經的藥物,通治手太陰經的病症。如果誤用桂枝,豈不阻塞肺氣而吐出膿液();也治療溫瘧病,先發熱後發寒。

本方加白朮,名麻黃加朮湯(金匱):治濕家身體煩痛,宜發汗。本方去桂枝、杏仁,加附子,名麻黃附子湯(金匱):治脈沉虛脹者,為氣水,屬少陰,發其汗即止。本方除桂枝、杏仁,名甘草麻黃湯(金匱):治里水(一身面目黃腫,脈沉,小便不利,重覆取汗)。

白話文:

本方加上白朮,名稱是麻黃加朮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:治療潮濕地域,身體因濕邪困留,煩躁疼痛,宜發汗治療。本方去掉桂枝、杏仁,加入附子,叫作麻黃附子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:治療脈搏沉細、身體困重,水液聚集者,這種病屬於少陰病的一種,發汗治療即可痊癒。本方除去桂枝、杏仁,叫作甘草麻黃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:治療裏水(全身面目浮腫,脈搏沉細,小便不利,需要反覆用發汗劑治療)。

本方去桂用麻黃(不去節),杏仁(不去皮尖),甘草(生用),名三拗湯(《局方》):治感冒風寒,咳嗽,鼻塞(麻黃留節,發中有收;杏仁留尖,取其發,連皮,取其澀;甘草生用,補中有發也)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去除了桂皮,用了麻黃(不去掉節)、杏仁(不去掉皮和尖)、生甘草,名字叫做三拗湯(出自《局方》):治療感冒風寒、咳嗽、鼻塞(麻黃保留節,發中有收斂的作用;杏仁保留尖,取其發散的作用,連皮一起用,取其澀味;生甘草,有補益又有發散的作用)。

忌汗諸(證仲景曰:陽盛陰虛,下之則愈,汗之則死;陰盛陽虛,汗之則愈,下之則死。脈浮緊者當身痛,宜汗之;假令尺脈遲者,不可發汗,以營弱血少故也。咽燥喉乾者不可發汗,津液不足也。咳而小便利,若失小便者,不可發汗,發汗則四肢厥冷,肺腎虛冷也。下利雖有表證,不可發汗,汗出必脹滿,走津液而胃虛也。

白話文:

要忌憚讓病人大量流汗。諸侯仲景說:陽氣旺盛、陰氣虛弱的人,用瀉下法治療就會好,用發汗法治療就會死。陰氣旺盛、陽氣虛弱的人,用發汗法治療就會好,用瀉下法治療就會死。脈搏快速跳動的人,身體會疼痛,應該發汗治療;如果尺脈跳動較慢,則不可發汗,因營氣較弱、血較少。咽喉乾燥的人不可發汗,因體內津液不足。咳嗽並且小便不利的,如果還失去排尿功能的,不可發汗,因為發汗會使四肢冰冷,肺腎虛寒。得了下痢,雖然有表證,不可發汗,發汗必定會脹滿,損耗津液而使胃虛弱。

淋家不可發汗,發汗必便血,亡耗津液,反增客熱也。衄家、亡血家不可發汗,發汗則陰陽俱虛,《針經》曰: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王海藏曰:仲景言衄家不可發汗,蓋為脈微也,若浮緊者,麻黃湯;浮緩者,桂枝湯。《活人》云:脈微者,黃芩芍藥湯、犀角地黃湯。

白話文:

淋病患者不可發汗,發汗必定會便血,損耗津液,反而會增加邪熱。鼻衄病患者和失血病患者不可發汗,發汗則陰陽俱虛。《針經》說:損失血的人不能發汗,損失汗液的人不能出血。王海藏說:仲景說鼻衄病患者不可發汗,那是因為脈搏微弱的緣故。如果脈搏浮緊,可以用麻黃湯;如果脈搏浮緩,可以用桂枝湯。《活人書》說:脈搏微弱的,可以用黃芩芍藥湯、犀角地黃湯。

瘡家雖傷寒身痛,不可發汗,發汗則痙;表虛熱聚故生瘡,汗之則表益虛,熱愈甚而生風,故變痙。少陰病脈沉細數,病為在裡,不可發汗,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,必動其血,或從口鼻,或從目出,是名上厥下竭,難治。脈動數微弱者,不可發汗。脈沉遲為在裡,反發其汗,則津液越出,大便難,表虛里實,必譫語。

汗家重發汗,必恍惚心亂,汗者心之液,心亡血液故亂。腹中上下左右有動氣者,不可發汗。)

白話文:

雖然傷寒病人的身體疼痛,但不能發汗,發汗則會痙攣;由於身體表面虛弱,熱量積聚而生瘡,發汗則表面更加虛弱,熱量更加嚴重而產生風,所以變成痙攣。少陰病的脈象沉細數,病在裡面,不能發汗,少陰病只有手腳冰冷沒有汗,卻強行發汗,必定會動血,可能從口鼻或眼睛流血,這叫做上厥下竭,很難治療。脈搏跳動數微弱的,不能發汗。脈象沉遲是病在裡面,反過來發汗,則津液會過度排出,大便困難,身體表面虛弱而內部實熱,必然會說胡話。

傷寒傷風辨(傷寒鬱而後能發熱,傷風即能發熱;傷寒無汗,傷風有汗;傷寒無涕,傷風有涕;傷寒手足微厥,傷風手足背皆溫;傷寒脈緊,傷風脈緩。)

白話文:

傷寒和傷風的區別:

  1. 傷寒會先鬱結,然後才能發燒;傷風則直接發燒。

  2. 傷寒沒有汗,傷風有汗。

  3. 傷寒沒有鼻涕,傷風有鼻涕。

  4. 傷寒手腳微冷,傷風手腳背部溫暖。

  5. 傷寒脈搏緊,傷風脈搏緩。

陰陽表裡(辨陽證之表,發熱惡寒,頭痛,脊強、便清、不渴,手足溫和;陰證之表,無熱惡寒,面慘息冷,手足厥逆。陽證之裡,唇焦舌燥,煩渴掀衣,揚手擲足,大便秘結,小便赤澀,爪甲紅活,身輕易於轉側,脈浮洪數;陰證之裡,不渴,蜷臥,引衣自蓋,唇紫舌卷,大便滑泄,小便清白,爪甲青黑,身重難於轉側,脈沉細數;惟腹痛與嘔,陰陽里證皆有之。

白話文:

陽證的表證:發熱惡寒、頭痛、脊背僵硬、大便清稀、不口渴、手腳溫和。陰證的表證:沒有發熱惡寒、面色憔悴、呼吸微弱、手腳冰冷。陽證的裡證:嘴脣乾裂、舌頭乾燥、煩渴、掀開衣服、手舞足蹈、大便祕結、小便赤熱、指甲紅活、身體輕易轉身、脈搏浮大數。陰證的裡證:不口渴、蜷臥、拉起衣服蓋住自己、嘴脣發紫、舌頭卷縮、大便滑瀉、小便清白、指甲青黑、身體沉重難以轉身、脈搏沉細數。腹痛和嘔吐,陰陽裡證都有。

三陽經又有陰陽表裡之分;太陽以熱在皮膚,頭痛項強,在經為表,麻黃湯、桂枝湯、九味羌活湯;以口渴尿赤,熱入膀胱,在腑為里,五苓散。陽明以熱在肌肉,目痛不眠,在經為表,葛根解肌湯;以口渴、背寒為熱漸入里,白虎加參湯;若自汗狂譫,熱已入胃腑,為全入里,調胃承氣湯。少陽以胸脅之間為半表半裡,表多,小柴胡湯;里多,熱盛者,黃芩湯。

白話文:

三條陽經又有陰陽表裡的區分:

太陽經的熱如果在皮膚,就會頭痛項強,如果在經脈,就是表證,要使用麻黃湯、桂枝湯、九味羌活湯來醫治;如果口渴尿赤,是熱進入膀胱,如果在腑,就是裡證,要使用五苓散來醫治。

陽明經的熱如果在肌肉,就會目痛不眠,如果在經脈,就是表證,要使用葛根解肌湯來醫治;如果口渴、背寒,是熱漸漸進入體內,要使用白虎加參湯來醫治;如果自汗狂譫,是熱已經進入胃腑,就是全入裡證,要使用調胃承氣湯來醫治。

少陽經的胸脅之間是半表半裡的狀況,如果表證多,要使用小柴胡湯治療;如果裡證多,是熱盛的狀況,要使用黃芩湯治療。

以上皆發熱,太陽惡寒,陽明自汗,少陽多嘔,皆三陽證也。大抵陽證多得之風寒暑濕,邪生於太陽也;陰證多得之飲食、起居、七情,邪生於少陰也;故曰傷寒內傷者,十居八九也。)

白話文:

上述這些病症都發熱,太陽證惡寒,陽明證自汗,少陽證多嘔吐,都是三陽病證。總的來說,陽證大多是因風寒暑濕所致,邪氣生於太陽經;陰證大多是因飲食、起居、七情所致,邪氣生於少陰經;因此說,患傷寒內傷的人,十個中有八九個是這個原因。